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6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141篇
机械仪表   13篇
矿业工程   8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0篇
冶金工业   54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41.
为了降低成本、提高镀层质量和镀液的稳定性,以混合配位体(EDTA·2Na)代替THPED(四羟丙基乙二胺),系统研究了THPED和EDTA·2Na盐双配位体化学镀铜体系.对镀速、镀液稳定性及镀层附着力的研究结果表明,镀速随EDTA·2Na盐、硫酸铜和甲醛浓度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随THPED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随溶液pH值和镀液温度增加而升高;添加剂亚铁氰化钾、α,α'-联吡啶和2-MBT虽均使镀速减慢,但能使镀层外观变好;聚乙二醇-1000(PEG-1000)对镀速影响较小,但能使镀层质量变好.其化学镀铜最佳条件为THPED 10.0 g/L,EDTA·2Na 8.7 g/L,CuSO4·5H2O 12.0 g/L,甲醛(37%~40%)16.0 mL/L,α,α'-联吡啶10.0 mg/L,亚铁氰化钾40.0 mg/L,PEG-1000 1.0 g/L,2-MBT(二巯基苯骈噻唑) 0.5 mg/L,pH值13.2及镀液温度50 ℃.在最佳条件下获得的镀层外观红亮、表面平整,镀液稳定,镀速达到4.05 μm/h.由SEM分析可知,镀层表面平整、光滑、晶粒细致.  相似文献   
42.
热障涂层的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热障涂层(TBCs)是目前最先进的高温防护涂层之一,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和抗高温氧化性能.综述了热障涂层的陶瓷材料、粘结层材料、涂层结构、制备工艺及涂层失效机理等5个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热障涂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3.
Nb-Ti-Al高温Nb合金氧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 用真空电弧熔炼制备了β(Nb-35Ti-6A1)和β+δ(Nb-30Ti-15A1、Nb-15Ti-11Al)Nb台金,研究了3种Nb合金1000℃静止空气中的连续氧化行为,采用金相显微镜、XRD和SEM分析了氧化膜的结构和组成.研究表明,由Nb2O5,金红石TiO2和-A12O3组成的混合氧化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3种Nb-Ti-Al合金氧化动力学曲线均遵循抛物线规律;Nb-35Ti-6Al中的富Ti偏析区发生内氧化,而Nb-30Ti-15Al和Nb-15Ti-11Al中δ相的存在有利于降低氧在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使β+δ两相合金的氧化性能优于β单相合金.  相似文献   
44.
用正丁胺作碳源,采用射频辉光等离子系统制备类金刚石碳膜(DLC),沉积在聚合物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层(MEH-PPV)和铝(Al)阴极间作电子注入层.制备了结构为ITO/MEH-PPV/DLC/Al的不同DLC厚度的器件,测量了器件的I-V特性、亮度及效率,研究了DLC层对器件电子注入性能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当DLC厚度小于1.0nm时,其器件有较ITO/MEH-PPV/Al高的启动电压和低的发光效率;当DLC厚度在1.0~5.0nm之间时,器件的性能随着DLC厚度增加而变好;当DLC厚度为5.0nm时,器件具有最低的启动电压与最高的发光效率;当DLC厚度继续增加时,器件的性能随着DLC厚度增加而变差.并对ITO/MEH-PPV/DLC/Al和ITO/MEH-PPV/LiF/Al的器件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5.
采用显微组织观察(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以及压缩性能测试等手段,研究了元素Zr和Ce对Ti-11 at%Si铸态亚共晶合金组织和室温压缩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Ti-Si亚共晶合金中添加8.0 at%的Zr可降低Si在α-Ti中的固溶度,促进硅化物细小、弥散析出,可改善合金的压缩强度和塑性。而添加0.5 at%的Ce可以明显细化α-Ti枝晶和共晶团组织,也可提高合金的压缩强度和塑性。且Ce对Ti-Si亚共晶合金的细晶强化效果比Zr要好。物相分析和EDS结果表明,Zr和Ce都主要存在于Ti5Si3相中,Zr则取代了部分Ti原子,形成了(Ti,Zr)5Si3相,Ce取代了部分Si原子,形成了三元硅化物Ti5(Si,Ce)3相。  相似文献   
46.
采用二次挤压工艺制备MB26(Mg-6.3Zn-0.7Zr-0.9Y-0.3Nd)镁合金棒材,研究不同挤压比对MB26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通过金相(OM)、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手段分析稀土元素在合金中的分布及其对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在二次挤压过程中发生动态再结晶,随着挤压比的增加,再结晶晶粒细化,当挤压比λ=25时,平均晶粒尺寸为1.9μm,合金力学性能达到最优;合金经挤压变形后出现大量W(Mg3Y2Zn3)相和β′(MgZn)相,均呈弥散分布,钉扎晶界,阻碍了动态再结晶晶粒的长大。通过数据拟合得到该合金屈服强度与晶粒尺寸的Hall-Petch关系。  相似文献   
47.
研究了T91铁素体耐热钢的相变行为与微观组织.结合热力学计算与差热分析法分析了相变行为;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材料的显微组织;用X射线衍射仪检测了材料晶体结构.结果表明,经正火与回火处理的样品,其相变温度Ac1与磁性转变温度分别为856.2、749℃,其中计算的相变平衡转变温度Ae1为820℃,与实验测量的Ac1吻合很好;冷却过程中发生马氏体相变温度为400℃,根据热力学计算,其平衡析出相为MX、M23C6和Z相,MX相和M23C6型碳化物的最高溶解温度分别为1264、866℃.经正火、回火处理的样品基体组织为回火马氏体,析出相为MX、M23C6,由于短时回火与相对较低的Cr含量,所以未发现Z相.  相似文献   
48.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F掺杂HA的FHA(Ca_(10)(PO_4)_6(OH)F)粉末,并通过电泳沉积在钛合金(Ti6Al4V)表面制备了FHA涂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研究了基体预处理方式对涂层形貌和结合力的影响,并且研究了涂层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酸处理后涂层表面有微裂纹存在,酸处理+碱处理后的涂层表面无裂纹并具有更高的结合强度;FHA涂层浸泡后表面形成缺钙类骨磷灰石,成花瓣状生长,长度为几百纳米,具有优良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49.
通过对Cu-0.1Ag-0.1Fe合金恒温时效过程中的导电率与析出的新相体积间的关系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该合金的时效动力学,并由此确定了不同温度下描述新相转变比率与时效时间关系的Avrami经验方程和计算导电率随时效时间变化的导电率方程,从而描绘出不同温度时效时的相变动力学"S"曲线以及等温转变"C"曲线。  相似文献   
50.
采用预合金粉末内氧化法探索了金属元素(Sb,La,In)对Ag-sn系合金粉末的氧化行为,进而研究不同内氧化工艺下,含不同添加剂(Sb2O3, 3,La2O3, In2O3)C对Ag-Sn系电接触材料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La的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物弥散均匀分布在银基体上,添加Sb的Ag-Sn合金粉末的氧化物主要聚集在粉末的颗粒边界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