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篇
石油天然气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在钻井取心及测井资料分析基础上,结合盆地构造演化特征,对呵叻盆地L区块二叠系碳酸盐岩裂缝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的层碳酸盐岩共发育早期充填缝及晚期张开缝2期构造裂缝。张开缝主要为低角度裂缝及水平裂缝,呈半充填-未充填特征,其形成演化与印支期造山运动有关,为印支Ⅰ、Ⅱ幕2期构造运动叠加的产物;在Ⅱ幕印支运动强烈构造挤压作用下,低角度正断层F1发生挤压变形,2号断块被推覆到1号断块之上,导致灰岩断块内部沿较脆弱的沉积纹理面破裂,形成低角度缝及水平裂缝;岩心裂缝统计及常规测井识别表明,该套裂缝在垂向上以薄层为主,裂缝密度较小。从构造作用改造程度来看,研究区碳酸盐岩目的层地层厚度较大,受区域构造应力改造相对较小,断层断面曲率及地层曲率小,导致构造裂缝发育密度较小,不利于油气规模性成藏。该研究可为呵叻盆地L区块有利区的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旬邑地区延长组砂岩进行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明确了旬邑地区延长组沉积期的沉积环境、源区风化程度以及古气候条件等,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砂岩的源区母岩岩性及构造背景等。微量元素比值及其相关图解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延长组沉积时期属于氧化环境,能够反映古气候条件的重要指标均显示旬邑地区延长组沉积期属于典型的干旱型气候。砂岩样品的化学蚀变指数(CIA)值分布于10.93~86.17之间,平均值为45.38,化学风化指数(CIW)值分布于0.42~56.42之间,平均值为10.52,表明研究区砂岩从源区搬运至沉积盆地的过程中经历的风化作用较弱,该结论与A—CN—K三角图解所得出的结论相一致,而且Th—U图解与Sm—Ce图解表明沉积物经历了简单的沉积循环过程。砂岩样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模式总体显示轻稀土(LREE)相对富集,重稀土(HREE)相对平坦,铕具有“V”形负异常,铈异常不明显,曲线表现为明显右倾,与UCC和PAAS的分布形态类似,表明旬邑地区延长组砂岩物源来自上地壳酸性母岩区,该结论与F1—F2图解、Cr/V—Y/Ni图解、Th/Co—La/Sc图...  相似文献   
13.
为深化七里村油田油气地质特征认识,针对延长组长6油层浊沸石发育特征、胶结机制及其对物性的影响,采用孔渗分析、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对长6油层砂岩成岩作用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发育同生成岩期、早成岩A期和晚成岩A期3期浊沸石。同生成岩期,浊沸石胶结主要受沉积环境和物源影响,长6油层砂岩火成岩碎屑中玻璃质矿物及变质岩屑的水化作用,为早期浊沸石的生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早成岩A期,斜长石的钠长石化作用为浊沸石胶结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晚成岩A期,胶结与浊沸石过饱和析出有关,所需的Ca~(2+)及SiO_2等来源于早期浊沸石、长石及岩屑颗粒溶蚀等。浊沸石胶结与长6油层物性关系密切,早期浊沸石胶结阻止了碎屑颗粒进一步压实,亦为后期溶蚀形成大量次生孔隙提供条件;晚成岩A期的浊沸石溶蚀,扩大了储集层孔隙空间,同时改善了储集层孔喉结构和连通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和氧碳同位素等分析,结合岩心观察对珠江口盆地深水区番禺低隆起第三系储层的岩性特征、成岩作用、成岩演化过程和物性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成岩作用为机械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蚀作用.影响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是沉积相带的分选作用、压实作用以及胶结作用.机械压实作用在早成岩期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使粒间孔隙迅速减小、物性变差.主要的胶结类型为碳酸盐胶结和粘土矿物胶结,使得物性进一步变差.溶解作用改善了碎屑储集岩的孔喉结构,是物性得以改善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通过运用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压汞分析等测试手段,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北地区长8油层组砂岩的成岩相特征和优质储层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区长8油层组储层以岩屑质长石砂岩为主,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较低,储层表现为低-特低孔、特低渗特征,压实作用和方解石胶结作用是导致该储层物性较差的主要因素.根据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钙质夹层研究对油田开发初期井网布置、后期增储上产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观察、扫描电镜观察、测井资料分析等手段,对甘泉油田延长组长8段钙质夹层岩性、电性、分布成因及其对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开展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钙质夹层发育受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控制,主要发育在砂体顶部和底部,具有稳定性较高、厚度较大等特征,此外,具有低自然伽马、低声波时差、高电阻率的测井响应特征。钙质夹层发育主要受控于2期方解石胶结,第一期与同生成岩期方解石的过饱和沉淀有关,此时期,壳类生物残体的溶解、河流携带的Ca2+及CO23-、大气中CO2的溶解等是方解石胶结的物质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胶结为中成岩阶段B期的孔隙式胶结,地层中残留流体的Ca2+及CO23-、不稳定组分溶蚀、黏土矿物转化等为钙质胶结提供了Ca2+及CO23-。钙质夹层的发育增强了储集层砂体的层内非均质性,导致砂体垂向连通性变差和油水关系复杂。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钙质夹层与相邻非渗透性隔夹层斜交形成有效隔挡,形成局部剩余油富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