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3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50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65篇
金属工艺   55篇
机械仪表   48篇
建筑科学   48篇
矿业工程   7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43篇
水利工程   51篇
石油天然气   1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3篇
冶金工业   10篇
自动化技术   3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91.
由于公共电网中非线性负载大量增加,从而产生大量危害电力设备及电能质量的电力谐波。为了有效地检测电力谐波,并对其进行治理,本文将DSP与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谐波实时测量分析仪的设计方案,同时给出了系统的硬件构成和谐波分析算法,以及LabVIEW子程序的详细设计及实现。模拟实验表明,该方案设计的分析仪测量精确度高、实时性好、人机界面友好,且便于扩展。  相似文献   
492.
应用直接性S、反应性R、竭染率E、表观固色率F、实际固色率Fr、移染指数MI、易洗涤性因子WF、匀染因子LDF等八个参数,描述了10只红色复合双活性染料的上染、匀染、清洗等染色特性。M型染料的上染曲线形状介于碱控型和盐控型之间,直接性相对较小的染料,上染曲线更接近于碱控型;直接性相对较大的染料,更相似于盐控型。在本文研究的染料中,用苯系重氮组分的染料直接性较小,易洗涤性好,移染指数和匀染性好,但竭染率和固色率相对较低。用蔡系重氮组分的染料具有良好的直接性,因而导致较好的竭染率和固色率和中等的匀染性。尤其是以2-萘胺-1,5-双磺酸为重氮组分的R4,适中的直接性、缓和的上染速度和易洗涤性,加上良好的移染性与匀染性,使其被选为M-型染料三原色之红色组分。但其固色率尚属中等水平。重氮组分上也具有硫酸酯乙基砜基的活性染料R5、R6,具有中等直接性,其反应性、竭染率、固色率均较高,和优异的易洗涤性和很好的湿处理牢度,但移染性和匀染性稍低.乙烯砜染料的直接性比相应的乙基砜硫酸酯染料大,在苯系重氮组分中差别比萘系明显。但E,F相差不大,乙烯砜的易洗涤性略差于相应的硫酸酯乙基砜染料。通过不同芳环、磺酸基和硫酸酯乙基砜基引入重氮组分,可以调节本文涉及的复合双活性基染料的亲和力、反应性,从而对染料的竭染率、固色率、易洗涤性、匀染性和湿处理牢度作出大致的预测,并可作为染料结构和复配增效配方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93.
采用液相还原法制备改性凹凸棒土/纳米铁复合材料(简称复合材料),考察了该复合材料的稳定性及其作用下"三氮"(NO_3~--N、NH_4~+-N、NO_2~--N)的变化情况,阐明了地下水环境因素(DO、温度、光照)对复合材料去除NO_3~--N的影响。模拟地下水环境时,3种材料去除NO_3~--N的反应活性顺序为:复合材料纳米铁改性凹凸棒土,且复合材料作用下NH_4~+-N的转化率低,几乎无NO_2~--N生成。DO、温度对复合材料去除地下水NO_3~--N的影响较大;而光照和黑暗环境下,地下水中NO_3~--N的去除率及NH_4~+-N、NO_2~--N的生成量均无明显差异。研究成果旨在为NO_3~--N污染地下水工程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94.
开发了一类含β-硫酸酯乙基砜和2-甲氧基-4-氯均三嗪双活性基的新型活性染料,研究了其染色性能。由于两个活性基反应性能相近,所以其固色率高于M型双活性基活性染料,动力学研究给出了部分相应的水解动力学常数,并推导了可能的反应历程。  相似文献   
495.
为了减轻风灾,加强建筑结构抗风设计,选取宁夏18个市县历史最大风速资料,利用耿贝尔分布估算了宁夏50a和100a重现期最大风速,通过伯努利方程计算宁夏的基本风压.结果表明。宁夏50a和100a重现期基本风压与最大风速的分布基本相同,均呈“南小北大”型分布;5个主要城市基本风压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春季,而最小值集中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在建筑结构抗风设计时应考虑海拔高度的影响,才能保证计算的基本风压值较准确;在春季和冬季应加强抗风措施,可有效地减少风灾损失.  相似文献   
496.
阐述电能量采集与分析系统必须进行信息分类和编码设计的原因,介绍信息分类的有关原则、基本方法、编码的基本原则、代码的种类和类型。结合电能量采集与分析系统的开发与运行,设计了一套满足该系统的信息分类和编码设计方案,并结合实际,对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497.
DTM:一种面向网络计算的动态信任管理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开放的互联网中,信任关系的建立是实现跨自治域资源共享与协同的前提.然而,网络计算环境的分布自治特性,使得各类复杂系统中应用不同的信任管理机制,容易导致信任定义的不一致问题,特别是很多系统为支持多域协作,直接假设实体间信任具有传递特性,而在模型中缺乏该性质成立的条件;此外,网络计算环境中的动态演化特性,使得驱动实体间协作的信任关系随需而变,而现有信任管理模型仅仅关注于系统功能结构,缺乏对这种动态性的描述.文中提出了一种动态信任管理模型DTM,基于信念公式形式化定义了主体间的信任公式,并将信任的传递特性(信任链)解释为模型的一条性质.在该模型中,针对信任关系的动态特征,以时间为参量刻画主体公式集,以事件为触发条件刻画主体间信任的变化,并基于正则事件序列描述信任管理的资源授权过程,可刻画主体间信任的建立过程.最终,设计、实现了一个信任管理系统CROWN-TM,并进行了初步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498.
长江源区水体微塑料组成及分布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已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长江源是“中华水塔”,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之一,但是对该区域微塑料的污染水平及分布尚不清楚。本研究调查了长江源区河流水体微塑料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在各采样点中均检测到微塑料,其丰度范围为247~2 686 个/m3,平均丰度为(1 823±949)个/m3;粒径<0.05 mm的微塑料占主导地位,约为总数的70%;96.2%的微塑料形状为碎片,透明色微塑料比例最高;此外,这些微塑料中最常见的聚合物类型是尼龙和聚乙烯,比例均在30%左右。研究表明长江源区正在受到不同种类微塑料的污染,在该区域的微塑料研究应该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499.
简要介绍了长江科学院流域水环境研究所创建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10 a来的主要进展和创新成果。①建立了功能齐全的水环境及水生态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体系的指标有130余项,覆盖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109项指标,建成了先进的流域水环境数值模拟平台,建成了河湖生态修复技术中试试验场;②特色研究成果包括:基于水沙过程的多面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水沙调控下大型水库磷输送特征、长江流域典型水域特殊污染物赋存特征及生态风险、长江源区主要鱼类栖息地形成机制、高原河湖水环境变化特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分析和保护管理、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对策、河湖水系连通的生态水文过程模拟和风险评价等;③主要的技术成果包括:湖库富营养化水体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微电流电解抑藻技术、镉污染土壤生态水利修复技术、农村分散式供水的微电流电解灭菌技术、选铜尾砂改性及资源化利用技术等。最后,分析了水环境研究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新时期面临的形势,对下一步研究重点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00.
农业面源污染是近年来导致洱海水质不断恶化的主要因素。选取洱海地区典型小流域,分析了林地、耕地以及居民区地表径流中硝酸盐氮与铵态氮的氮、氧同位素特征,进而解析其来源。结果表明:林地径流中硝酸盐氮来源于大气降雨和土壤的比例分别为8.53%和91.47%,铵态氮来源于大气降雨和土壤的比例分别为19.78%和80.22%;耕地径流中硝酸盐氮来源于大气降雨、土壤和化肥的比例分别为5.90%,68.76%,25.34%,铵态氮则主要来源于土壤;居民区径流中硝酸盐氮来自于大气降雨、生活污水和动物粪便的比例分别为3.32%,55.42%,41.26%,铵态氮则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与动物粪便。研究成果为控制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