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15篇
建筑科学   1篇
无线电   4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目的设计多层掺Si交替沉积的厚DLC薄膜,改善SUS304不锈钢的耐磨性与耐蚀性,拓展其使用范围。方法使用等离子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技术,在C_2H_2-SiH_4气氛中,通过Si_x-DLC与Si_y-DLC交替沉积的制备方法,以SUS304不锈钢为基底,制备了厚度为20.0、34.9、41.6μm的三种不同调制比(1∶5、1∶1、4∶1)的厚类金刚石碳基薄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拉曼光谱、纳米压痕仪、RST3划痕仪,分析了厚DLC薄膜的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利用CSM摩擦磨损试验机评价厚DLC薄膜的摩擦学性能,并用能谱仪对磨斑成分进行分析。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厚DLC薄膜的腐蚀行为,并用扫描电镜观察腐蚀形貌。结果厚DLC薄膜结构致密,强化效果明显,硬度最高达13.8GPa,结合力在21~29N范围内。SUS304不锈钢的摩擦系数在跑和阶段急速升高至0.5,随着滑动次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 h后,磨损率无法用轮廓仪测量。厚DLC薄膜在低载荷与高载荷下的摩擦系数始终保持在0.05~0.2之间,磨损率低至9.4×10~(-17) mm~3/(N·m)。电化学测试表明,SUS304不锈钢的腐蚀电位为-0.49V,腐蚀电流密度为1.46×10~(-6) A/cm~2。与SUS304不锈钢相比,三种厚度的DLC薄膜腐蚀电位正移、极化电阻升高,腐蚀电流密度最大可降低3个数量级。结论厚DLC薄膜的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摩擦磨损,腐蚀倾向相比于不锈钢明显降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  相似文献   
22.
数控机床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数字技术为数控机床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介绍了数控机床数字化标准的需求,分析了国内外数控机床标准现状和产品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数控机床数字化标准化进行研究,给出了数控机床数字化的标准体系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23.
针对网络流量分类过程中出现的类不平衡问题,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加权对称不确定性(WSU)和近似马尔科夫毯(AMB)的特征选择算法。首先,根据类别分布信息,定义了偏向于小类别的特征度量,使得与小类别具有强相关性的特征更容易被选择出来;其次,充分考虑特征与类别间、特征与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加权对称不确定性和近似马尔科夫毯删除不相关特征及冗余特征;最后,利用基于相关性度量的特征评估函数以及序列搜索算法进一步降低特征维数,确定最优特征子集。实验表明,在保证算法整体分类精确率的前提下,算法能够有效提高小类别的分类性能。  相似文献   
24.
针对基于模型的定义(MBD)技术在坦克装甲车辆研制过程中的应用,主要进行基于MBD模型的产品研制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三维数字化模型提取方法、设计数据与工艺数据的技术状态联动等方面研究,探讨了以MBD模型作为设计、工艺、制造的数据载体和依据,在数字化环境下,直接依据三维实体模型开展三维数字化工艺设计,实现设计、工艺、制造协同。  相似文献   
25.
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以及基于模型定义(MBD,Model Based Definition)技术促使现有的设计和工艺由二维向三维、由纸质向数字化、由离散向集成、结构化转变,这对设计、工艺等数据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企业业务和三维数字化产品与工艺设计数据的研究,综合数字化系统和标准化建设,提出了数据质量的综合控制体系。规范了产品与工艺设计数据集及其检查要求,建立了数据的软件检测系统,运用结构化技术实现了数据规范性在设计和工艺软件中的自动保障。最后,在典型产品研发中验证了该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6.
论文对产品研发设计服务数据质量的验证规则、遵循的标准和重要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产品研发设计服务数据质量验证系统的体系框架和开发技术方案,阐述了产品研发设计服务数据质量验证的运行模式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