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32篇
电工技术   87篇
综合类   42篇
化学工业   77篇
金属工艺   51篇
机械仪表   39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26篇
能源动力   24篇
轻工业   52篇
水利工程   15篇
石油天然气   9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76篇
一般工业技术   36篇
冶金工业   44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13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Due to the low sampling rate of the camera based receiver, the movement of communication devices becomes a factor that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demodulation of optical camera communications (OCC).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the block matching demodulation (BMD) algorithm, which is a movement-robust and optical-interference-resistant demodulation method for OCC. The BMD algorithm can resist the movement of communication devices by locating communication light source per image and immunize optical interference by utilizing the fast time-varying characteristic of communication light source. Moreover,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reliability of communication systems, BMD algorithm and Manchester decoding are combined to realize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without increasing the overhead of encoding. Finally, we build a practical mobile OCC system to test the performance of BMD algorithm.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BMD algorithm can resist the movement of communication devices effectively and achieve reliable demodulation.  相似文献   
102.
王爽  周斌  卜智勇  于伟 《信号处理》2021,37(6):1105-1112
研究了具有三个全双工源节点的协作通信系统,为提升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提出了两种信源间全双工协作通信的空时编码方案。将正交空时码理论应用其中,可以有效利用空间分集增益,抵抗多径衰落,提高系统性能。方案分为共享兼传输阶段与协作传输阶段。在共享兼传输阶段进行信源间的信息共享同时也会向目的节点发送信息,在协作传输阶段,源节点间形成虚拟MIMO向目的节点发送信息。推导了系统各个接收端的中断概率,仿真结果表明,与现有源节点工作在半双工模式下的协作传输方案对比,该方案有效提升了吞吐量和中断概率性能,在中断概率为10-3时,该方案有1.5 dB左右的信噪比增益,与无协作传输对比,该方案有约8 dB左右的信噪比增益。   相似文献   
103.
为了通过较少散射场数据实现雷达目标特性建模和参数反演,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频图多普勒特征的散射中心建模和特征参数反演方法,采用单频点下的一维角度近场扫描数据实现对目标二维散射中心的提取。通过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smooth and pseudoWigner-Ville distribution,SPWVD)分析方法生成高分辨率时频图,根据不同类型散射中心的多普勒特征,通过Radon逆变换(inverse Radon transform,IRT)提取散射中心模型的位置和幅度参数,并将提取的散射中心位置参数与几何模型参数、散射中心模型重构雷达散射截面积(RCS)与仿真的RCS进行了性能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只需要单频点的一维角度扫描数据,即可有效提取目标散射中心位置和幅度等特征参数,且重构RCS的均方根误差小于3 dBsm。  相似文献   
104.
在分析特高压直流送端系统设计需考虑的关键因素基础上,针对东北地区±800kV扎鲁特-青州特高压直流工程因缺少送端配套电源而面临的无功支撑能力弱、系统频率稳定性差等问题,对送端系统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通过计算分析系统短路比、无功容量等参数,确定了送端系统短路比的要求以及换流站侧零无功功率交换的无功功率配置原则,提出了调整500kV接入系统方案、控制送端机组开机方式等优化方案。结果表明,优化后的送端系统可以大幅提高直流输电工程投运后的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5.
提出了一种采用定子电流和扰动观测补偿的改进预测电流控制(PCC)算法。理论上永磁同步电机PCC具有优异的控制性能,但现实系统中离散采样延时与电磁参数时变等问题使得原理上基于模型的预测电流控制器的控制品质严重恶化。设计了龙伯格(Luenberger)状态观测器实现对定子电流与参数扰动的观测,并应用于补偿和改进经典的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器。将观测到的当前时刻的定子电流替代当前时刻的采样电流用于反馈控制,以补偿采样延时;运行过程中电磁参数的变化使得模型参数失配,其影响以电压扰动的形式被观测出来,并补偿到预测控制输出的电压指令中。仿真和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6.
从多孔吸附及其改性、离子交换技术以及吸附法结合光催化技术3个方面介绍了用吸附法处理偏二甲肼(UDMH)废水的研究进展,指出吸附法与其他技术相结合是未来处理UDMH废水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7.
在介绍虚拟样机技术的基本理论框架和回顾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论证了将虚拟样机技术应用于液压挖掘机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及其实施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8.
为制备可降解染料抗污染的催化膜材料,首先用多巴胺(DA)对聚偏氟乙烯(PVDF)粉末进行改性,然后用改性的PVDF粉末制备了多孔平板膜,随后利用聚多巴胺的还原性原位在膜中负载和固定了银纳米颗粒,得到了PVDF/PDA/Ag催化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场发射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等对膜进行表征,并用亚甲基蓝溶液对膜的催化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PDA改性的PVDF膜表面和膜孔中成功引入了Ag纳米粒子;随着催化反应温度由20℃增加到40℃,催化膜对亚甲基蓝的催化反应速率常数由0.088 min~(-1)增加到0.394 min~(-1);实验中对亚甲基蓝的催化降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表观反应速率常数为0.066 15 min~(-1),活化能Ea值为56.13 k J/mol,而且催化膜表现出很好的重复利用性,在重复使用8次后,降解率仍保持在80.8%以上.  相似文献   
109.
本文对管道检验工作中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现状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可通过建立数字化管道检验工作平台以提高管道检验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0.
水源受污染程度与微生物安全性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因扩增-梯度变性凝胶电泳(PCR-DGGE)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污染程度较轻的XL水库、污染程度中等的LZ湖和污染严重的XZ河等三类水源的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微生物安全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PCR-DGGE方法能够检测出水中的微生物群落,便于准确评价水源的微生物安全性.16S rDNA鉴定表明,水源污染越严重,微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微生物含量越高、致病菌越多、微生物安全性越低.污染最严重的XZ河存在拟杆菌、假单胞菌、气单胞菌、苍白杆菌和黄色单胞菌等致病菌,LZ湖存在苍白杆菌和黄色单胞菌,XL水库存在可能产生藻毒素的微囊藻.保护水源及防治污染对于提高水源的微生物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