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1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3篇
矿业工程   27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1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申建 《新食品》2007,(32):47-48
据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讲,2005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万多家,完成产值达到4.2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第一段]  相似文献   
42.
沁水盆地南部含气饱和度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查明沁水盆地南部地区含气饱和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控制因素,采用类比法、内插法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该地区3煤层和15煤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煤层含气饱和度一般为20.60%~128.01%,平均70.53%,变化范围较大;15煤层含气饱和度一般为11.09%~132.42%,平均59.47%,分布较为集中;3煤层含...  相似文献   
43.
我国煤层气矿井中-长期抽采规模情景预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亮  秦勇  程远平  孟建兵  申建 《煤炭学报》2013,38(4):529-534
基于情景分析,探讨了我国矿井煤层气抽采规模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约束我国矿井煤层气抽采规模进一步提高的情景要素包括原煤产量、抽采率和吨煤抽采量,其中提高抽采率是增大抽采规模的惟一途径,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但需要抽采工艺与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予以支撑。基于我国矿井煤层气抽采水平现状,参考相关机构对我国中-长期煤炭生产与消费量预测成果及美国主要煤矿抽采率状况,将全国矿井煤层气平均抽采率设置为30%,40%,50%,60%和70%五种情景,全国原煤产量设计为低、中、高3种情景。模拟分析了15种交叉情景下全国矿井煤层气抽采规模的中-长期发展趋势,探讨了各类情景出现的可能性,认为未来4个五年计划末期全国矿井煤层气抽采规模的最有可能情景分别为162亿,223亿,244亿,198亿m3 。其中,2025年之前抽采规模将会大幅度持续上升,然后可能趋于下降,“天花板”在245亿m3 左右。  相似文献   
44.
定量表征煤层气成藏效应对于有利区识别及开发方式选择具有指导意义.基于煤层气成藏控制因素分析,构建了表征煤层气成藏效应含气性、储层能量及流动能力三大关键要素定量模型.以服务于煤层气产能建设为目标,构建了耦合三大关键要素综合效应模型及四维煤层气成藏效应类型判别模式.按成藏耦合效应指数ξ50×103,5×103~50×103,ξ5×103将成藏效应划分为有利、中等、不利3个层次.在每一层次中,以煤层气富集指数100和200、煤层输导能力指数0.5和1.0以及煤层有效流体能量构成指数9和12为界,进一步划分出27种类型.以鄂尔多斯东部煤层为例,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共有Ⅰ类有利区3种类型,Ⅱ类中等有利区18种类型.其中,Ⅰ类区主要分布在地鄂5井—榆24井北;Ⅱ类区包括大宁-吉县、榆17井区及台7井—榆47井一带.  相似文献   
45.
针对目前煤层气井压力、温度信息获取方式存在因人工采集导致信息孤岛、无法连续获得数据、压力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漏水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煤层气井压力和温度监测系统,给出了系统结构和软硬件架构,重点介绍了基于MEMS技术设计、真空封装、采用电阻负载调制方式发送数据的新型传感节点的设计方案。测试及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实时性和易操作性,其应用有效减少了现场人数,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46.
深煤层概念及其评价指标的科学界定,是推动深部煤层气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基于对地应力、含气性、储层物性及岩石力学性质等随煤层埋深变化特征的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浅部,深部煤孔隙结构变化小,中孔-微孔比例趋于均一;煤层含气量与埋深之间存在一个“临界深度”,超过此埋深之后含气量随埋深进一步增大而趋于降低;渗透率的常用对数与埋深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暗示深部煤储层趋于致密化;深部围压正效应和温度负效应强弱相互转换,煤岩弹性模量随着埋深增加存在“拐点”。构建了基于地应力、饱和含气量、渗透率等深煤层界定指标体系。以沁水盆地为例,将该盆地深煤层界定在750m以深。即在此深度以深,煤层气成藏特征开始发生转换,其开发须针对储层特性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   相似文献   
47.
为了实现矿井尺度煤与瓦斯突出预测,采用直接反映煤层受构造影响强弱3参数,煤层几何形态及其变化、构造煤发育及煤层变形程度,构建了构造运动强度对煤与瓦斯突出控制定量表征方法,并据潘一矿现场资料建立了其与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指标关系。结果显示: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综合指标与构造煤百分比和煤厚残差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而与构造曲率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综合指数与反映构造运动强度3方面分析基础上,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构建了构造运动强度预测模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构造运动强度指数与潘一矿13-1煤已发生煤与瓦斯动力现象位置对应较好,即均分布在构造强度大于18区域。基于此模型,预测潘一矿13-1煤层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区9、15、13、14、18号钻孔区域附近。  相似文献   
48.
为分析排采制度对高煤阶煤层气井产出效果的影响,以沁水盆地南部某地质与钻完井条件相似的51口煤层气井排采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煤层气井生产特征,建立了动液面降低速率、单位降深产液量、动液面波动幅度以及停井时间等4个排采动态控制表征参数。表征参数与平均日产气量之间关系显示:解吸前液面降低速率越快、单位降深涌水量越大、停井时间越长、动液面变化越频繁,煤层气产出效果越差。要实现研究区高效排采,建议在初始排水阶段将液面降深速率控制在6 m/d以内,在投产后将单位降深涌水量控制在0.05 m~3/(d·m)以内,在稳产阶段和产量衰减阶段控制好排采强度、保持液面稳定和排采连续性。  相似文献   
49.
潘庄煤层气解吸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煤层气的解吸速度和可解吸量等方面,探讨了潘庄井田煤层气的解吸特征,分析了潘庄井田解吸速度与解吸时间、可解吸量与埋深的关系。指出区域上潘庄1号井田的中部地区,潘庄2号井田15煤大部分地区和3煤北部地带,煤层气的可解吸率很高,有利于煤层气的开发,但可解吸率在区域上随埋深的增加大多呈负相关关系,数据较为离散。   相似文献   
50.
延川南煤层气田经过6年多开发实践,认识到储层改造体积小导致的缝控储量规模不足是煤层气井低产主因之一。气田呈现出低效井井数占比高、贡献产量小的生产特征。为改善气田开发形势,急需开展低效井增效开发技术攻关。理论研究表明,水平应力差异系数(K)越小,水力压裂越易形成复杂缝网;压裂施工产生的诱导应力能够改变储层应力状态,降低K值;多次压裂施工能够多次诱导储层主应力重定向,有助于低渗煤层形成复杂缝网系统。以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延川南煤层气田稳产期短、剩余储量丰富的低产气井为研究对象,开展以梯次提高排量、逐渐增大前置液量、组合加入支撑剂为主要特征的多次压裂增效开发技术现场试验。应用后,监测的裂缝缝长是单次施工产生的缝长3倍以上,裂缝形态由单一裂缝转向复杂缝网,有效扩大储层改造体积;通过多次组合加砂实现缝网有效支撑,在深部煤储层建立高效导流通道。复产后,试验井气液平均日产出量分别提高5倍、7倍,评估最终可采储量增加5倍左右,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实现低效煤层气井高效治理,增产效果显著。在随后推广应用的22口煤层气井中,实现单日平均产量和最终累计产量的双突破,证实多次压裂增效开发技术能够提高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