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3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56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孙吴-嘉荫盆地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亚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依据对各种地质资料的综合解释与分析,剖析了孙吴-嘉荫盆地中新生代断裂特征,建立了一条横穿整个盆地的地震-地质区域大剖面,由此分析了盆地演化史.结果表明:孙吴-嘉荫盆地在宁远村组沉积时期,全盆地属于受北北东向伸展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淘淇河组沉积早期,盆地出现东西部的分异,东部表现为早期控陷断裂反转逆冲活动,此后进入了拗陷发育阶段,而此时西部仍为持续的断陷阶段;至淘淇河组沉积晚期,西部开始抬升剥蚀,东部为持续拗陷阶段.晚白垩世时盆地整体进入断陷后热沉降阶段;晚白垩世末盆地再次遭受挤压,形成典型的"下正上逆"正反转构造.新生代盆地进入挤压改造期,形成一系列以北西西向为主的具有压扭性质的右行走滑断裂.  相似文献   
22.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侏罗纪沉积相特征与古环境再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沉积相和地震相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重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侏罗纪沉积古环境.结果表明:早侏罗世早期,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沉积以巨厚的冲积扇、辫状河三角洲为特征;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早期,发育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环境;中侏罗世中期,以湖相为主局部夹河流相;中侏罗世晚期,湖泊开始进入萎缩消亡阶段.阿尔金地区是盆地内主要的沉积沉降中心,塔里木盆地东南缘、柴达木盆地西部和吐拉地区相互连通,是古昆仑山前同一陆相盆地的不同组成部分,目前侏罗系展布格局是后期阿尔金山冲断隆升和阿尔金断裂走滑错断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对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西昆仑山前后期的构造变形和侏罗纪—白垩纪的沉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控制作用。但由于新生代以来的强烈改造,研究区印支运动期构造特征识别较为困难。选择新生代构造活动相对较弱的西昆仑山前中段,野外露头调查、钻井和地震资料等综合研究表明,西昆仑山前发育印支运动期褶皱冲断带,形成一系列逆冲断层和北东翼陡、南西翼缓的背斜,这与晚三叠世塔里木板块与羌塘地体最终完成陆—陆碰撞形成的北—北东向挤压有关。印支运动期发育的古断层在喜马拉雅运动晚期挤压下复活,从而造成两期背斜上下叠置,构造高点重合。因此,印支运动期构造格局极大地限制了喜马拉雅运动晚期的构造变形。印支运动期古构造奠定了中生代的古地形格局,并对侏罗纪—白垩纪沉积起到了重要的控制作用。受深部印支运动期逆冲断层控制的北西—南东向斜列式分布的古隆起,是造成该区白垩系分布和储集层物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晚白垩世反转构造在酒泉盆地广泛分布,这一期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应用变形定量分析和构造建模方法对酒泉盆地晚白垩世的反转构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酒泉盆地晚白垩世反转构造的几何形态主要表现为反转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的组合。晚白垩世的反转断层是在先存正断层的基础上发育,反转构造的样式与先存正断层的几何形态及其晚白垩世应力场有密切关系。大部分褶皱枢纽与早期NE方向的断层平行,反映了NW—SE向的挤压应力。通过对酒泉盆地四个凹陷的反转断层的反转率计算,得出青西凹陷、花海—石大凹陷、营尔凹陷和马营凹陷的断层反转率分别为:0.39、0.29、0.38、0.32,反转率大小相近,平均为0.34,属于中等—强烈程度的反转。  相似文献   
25.
二连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内蒙东部盆地群是发育在海西褶皱基底上的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目前的盆地面貌是多期次构造叠加的结果.盆地的构造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伸展断陷盆地期、晚侏罗世末和早白垩世晚期构造反转期及晚白垩世以来的整体抬升期5个不同阶段.早-中侏罗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东亚板块的差异运动和深部作用有关;晚侏罗世末期的构造反转与蒙古-鄂霍茨克洋闭合和大洋板块的俯冲相联系;早白垩世的断陷盆地源于太平洋构造域俯冲过程中所产生的弧后深部作用;早白垩世末期的盆地反转可能是中国东部左旋走滑带作用的结果;而晚白垩世以来则属于区域性的稳定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26.
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冲断带的变形特征和变形时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酒泉盆地南缘冲断带具有多层次的逆冲结构,包括浅层的远距离冲断系统、中层的近距离冲断系统和深层的原地冲断系统。远距离冲断系统由奥陶系和志留系构成,局部地区表现为飞来峰;近距离冲断系统由古生界和中生界构成,大部分隐伏在远距离冲断系统之下,局部地带以构造窗的形式出露地表,其变形样式主要为叠瓦状的冲断变形;原地冲断系统隐伏在近距离冲断系统和第四系之下,其南部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双冲构造或堆垛构造,往NE方向变形逐渐简单,主要表现为断层传播褶皱和断层弯曲褶皱,前锋地带表现为三角带的突起构造。酒泉盆地南缘冲断带的变形是一个具有大缩短量的薄皮冲断系统,旱峡剖面的构造缩短量为52.7 km,缩短率为55.1%。酒泉盆地南缘冲断带的变形时期大致开始于9.0 Ma,并以“前展式”向北扩张,变形时间向北变新,前锋断层开始活动时间约为8.3 Ma。  相似文献   
27.
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及其地质响应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2  
利用裂变径迹分析技术,并结合地质学研究方法,对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过程进行了研究.库车坳陷晚白垩世隆升约发生在89Ma前,平均隆升速率为37.8~45.3m/Ma,是一个较缓慢的隆升过程.这一隆升过程不仅造成了库车坳陷全区缺失晚白垩世地层,而且也导致了库车坳陷构造变形雏形的发育.晚白垩世的隆升事件局限在库车坳陷内部,没有影响到天山造山带.隆升事件的北部界限位于库车坳陷的前陆逆冲断层带中,界线南北的隆升差异明显,南部的隆升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而北部的隆升事件发生在中新世时期.这一隆升过程在特提斯北缘的盆地群中都有表现,而隆升的形成是青藏高原地区Kohistan-Dras岛弧与拉萨地体在晚白垩世时期的碰撞事件远距离效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28.
用于油气勘探项目战略经济评价的实物期权法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用于项目经济评价的传统的净现值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油气勘探项目又具有投资额大、周期长、技术工艺复杂、风险大的特点,因而净现值法在油气勘探项目的战略经济评价和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存在很大的缺陷.它忽略了期权的价值,因此经常低估投资项目的真实价值,从而易导致错误的决策.本文将实物期权法引入油气勘探项目的风险投资决策中,系统地介绍了实物期权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实例.实物期权法作为一种战略经济评价的新方法,它改变了过去人们对不确定性因素的看法,不再将不确定性因素作为消权的因素来看待,而是研究如何利用不确定性因素来获得更大的收益.  相似文献   
29.
本文从我国的油料管道储运现状出发,提出合理可行的管理措施,希望能给今后的油料储运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0.
油溶性有机钼是一类可溶于润滑油的钼化合物,其在润滑剂中常用作摩擦改进剂或抗磨减摩添加剂。简述了有机钼润滑添加剂的发展情况及基本类型,对其在润滑油和润滑脂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归纳了不同类型有机钼添加剂的摩擦学机理。最后,针对有机钼添加剂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