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30篇
  免费   5188篇
  国内免费   2699篇
电工技术   3460篇
技术理论   6篇
综合类   3970篇
化学工业   8421篇
金属工艺   2751篇
机械仪表   3309篇
建筑科学   4354篇
矿业工程   1537篇
能源动力   1706篇
轻工业   3860篇
水利工程   1063篇
石油天然气   2427篇
武器工业   542篇
无线电   606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906篇
冶金工业   2108篇
原子能技术   613篇
自动化技术   7220篇
  2024年   183篇
  2023年   960篇
  2022年   1672篇
  2021年   2420篇
  2020年   1791篇
  2019年   1498篇
  2018年   1649篇
  2017年   1795篇
  2016年   1592篇
  2015年   2239篇
  2014年   2729篇
  2013年   3225篇
  2012年   3631篇
  2011年   3674篇
  2010年   3499篇
  2009年   3325篇
  2008年   3201篇
  2007年   2810篇
  2006年   2804篇
  2005年   2215篇
  2004年   1592篇
  2003年   1332篇
  2002年   1431篇
  2001年   1254篇
  2000年   1109篇
  1999年   1128篇
  1998年   837篇
  1997年   714篇
  1996年   671篇
  1995年   509篇
  1994年   457篇
  1993年   312篇
  1992年   276篇
  1991年   194篇
  1990年   145篇
  1989年   129篇
  1988年   80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6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2篇
  197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61.
汪渊  徐可为 《金属学报》2003,39(10):1051-1054
用反应磁控溅射的方法制备了MgO薄膜,基于原子力显微镜观测,并借助Fourier变换,计算了薄膜表面形貌的分形维数。发现分形维数变化对应于薄膜溅射模式的变化,二者之间有相关性,氧分压30%的分形维数是一个临界点,分形维数若发生明显跌落,意味着溅射模式发生变化,界于临界值两侧的分形维数,分别对应两种截然不同的溅射模式,与临界值对应的溅射状态则处于金属模式和氧化物模式的混和状态。  相似文献   
962.
采用双辉等离子渗铬技术,对T8钢进行了900℃温度表面渗铬合金化;使用GDA750.测量了试样渗铬合金层中Fe、Cr和C等元素的浓度分布。通过热力学分析计算,研究了渗铬合金化层形成过程中碳迁移机理和规律。指出驱动碳迁移的动力是碳的括度梯度,并推导出富碳区碳质量分数随铬质量分数变化的数学关系式:w(C)=0.8 0.3536w(Cr)。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963.
高速/超高速磨削条件下,砂轮边缘的高速空气带会阻碍磨削液注入磨削区。空气带压力与砂轮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快速点磨削是一种新型高速/超高速磨削技术,接触区很小,实际磨削功率低,冷却及散热效果好。在分析了高速/超高速磨削砂轮周围旋转空气带动压力及速度分布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热力学原理及快速点磨削特点,分析并建立了磨削液的供给流量和供液速度的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面向绿色制造的快速点磨削的磨削液喷嘴直径及供液压力的工程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964.
合金元素在压铸合金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叙述了合金元素和微量元素在压铸铝合金、镁合金、锌和锌铝合金中的作用及近年来取得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压铸合金有待进一步研究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5.
ECR微波等离子体源离子渗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一种新的低温渗氮方法--电子回旋共振微波等离子体源离子渗氮。对纯铁、45负和35CrMo钢试样在150 ̄350℃进行渗氮处理,测定了渗氮层的硬度和晶体结构,结果表明,纯铁在低于200℃的温度即可获得连续分布的表面氮化物层,35CrMo钢在低于250℃温度处理也可获得离好渗氮层。  相似文献   
966.
采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法向均布接触载荷作用下,铝层对热浸铝/等离子体电解氧化(HDA/PEO)复合涂层表面和界面处应力场的影响,并与梯度涂层和单层涂层作了对比分析.计算表明:铝层的存在,使复合涂层表面的拉应力有所增大,同时可缓解界面处的剪切应力.研究结果表明:固定陶瓷层和FeAl层厚度不变,当铝层与涂层总厚度比为0.06-0.1时,涂层表面拉应力和界面剪切应力值均较低,可改善复合涂层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67.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Mg-based alloys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n this work, effects of partial substitution of Mg, Ni with AB2 in Mg-based alloy and subsequent surface modification by further ball-milling with carbon nanotubes (CNTs) on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Mg1.9(AB2)0.1Ni0.8 (AB2=LaNi2, LaNiCo and LaNiMn) alloys were prepared by solid-state diffusion method, the nanocrystalline Mg-based alloys were prepared by ball-milling the mixture of obtained Mg1.9(AB2)0.1Ni0.8 alloys and nickel powder. It was found that the electrochemical capacities of nanocrystalline Mg1.9(AB2)0.1Ni1.8 alloys were measured to be 460–490 mAh/g. The nanocrystalline Mg-based alloys containing carbon nanotubes (10 wt.%) obtained by ball-milling after 60 min were demonstrated to show improve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with respect to the original nanocrystalline Mg-based alloys. The electrochemical reaction activity was detected by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a (EIS). Raman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prove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g1.9(AB2)0.1Ni1.8 alloys and carbon nanotubes after ball-milling, which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the surface Ni/Mg ratio.  相似文献   
968.
表面完整性对马氏体不锈钢疲劳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马氏体不锈钢表面喷丸强化后表面粗糙度,表面形貌,表面残余应力和表面层残余压应力场等表面完整性的变化及其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马氏体不锈钢对表面粗糙度比较敏感,经喷丸强化后产生的残余压应力有利于提高疲劳寿命,且采用低喷丸强度时对疲劳性能更加有利。  相似文献   
969.
16Co14Ni10Cr2Mo钢是国外广泛地用于制造飞机重要受力构件的一种经双真空冶炼的新型超高强度结构钢。作者经过试验优选了该钢的真空热处理工艺并用于生产。试验证明:该钢经真空热处理后,表面光亮,无氧化脱碳,且基本上不变形,工艺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970.
高阻相对La2/3Ca1/3MnO3低场磁电阻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La2/3Ca1/3MnO3系统晶界上掺杂(YSZ)对其输运性能和磁电阻效应(MR)的影响。样品是由溶胶.凝胶法制成的。通过对样品的电输运特性的测量表明,在掺杂量(x)低于2%时,掺杂引起电阻的增大并降低了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当掺杂量高于2%时电阻逐渐减小,且转变温度增加。而低场磁电阻效应随掺杂量增加,在x=1%时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