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4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2篇
能源动力   6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本文分析了Access与SQL Server数据库的引擎、数据访问模型、数据类型及表设计,并探讨了它们在应用领域上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32.
张玲  廖海燕 《弹性体》1997,7(3):7-13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ROH0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的特点,考查了ROH/B摩尔比,Al/Ni摩尔比,Ni/Bd摩尔比等反应条件对聚合活性及聚合产物分子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3.
我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的75%以上,面临较大的减排压力。本文提出了碳捕获和埋存/碳捕获、利用和埋存(CCS/CCUS)技术发展方向,按时间节点制定了我国CO_2捕集技术和输送技术发展路线图、CO_2化工、微藻生物制油和矿化等利用技术发展路线图;对2020、2030、2050年可能达到的全国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对节能降耗、调整能源结构、CCS/CCUS技术对CO_2减排的贡献度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推广应用建议。  相似文献   
34.
采用蒸汽管回转式干燥装置进行褐煤干燥传热实验研究,获得不同工况下的传热特性。实验表明:相同转速下,给煤量从79.04kg/h增加到132.5kg/h,传热系数从35.94W/(m2·K)增加到36.83W/(m2·K)后下降为33.34W/(m2·K);相同煤样条件下,也存在最佳干燥机转速,当转速从0.5r/min增加到3.7r/min过程中,传热系数先增大后下降。通过对工业用褐煤干燥装置进行传热性能测试,获得了放大装置的传热系数。结合因次分析方法和褐煤干燥传热关联数学模型,研究分析了影响干燥传热系数的相关因素。根据实验数据和工程测试数据获得了褐煤干燥传热模型的关键参数,其中a,b,c系数值分别为0.036,0.14和19.77。该模型起到了经验放大和工业验证的作用,对工程设计和计算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5.
对常规空气燃烧传热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使其适用于富氧燃烧方式,并对灰气体加权模型(WSGG)的参数进行优化和修正,得到了烟气发射率与温度、辐射层有效厚度和分压比的关系;以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数据库数据为标准,对富氧燃烧方式下烟气各组分的导热系数、运动黏度和普朗特数等物性参数进行拟合,采取先组分后混合的方式对对流传热计算方法进行了改进,并对200 MW富氧燃煤锅炉进行传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富氧燃烧方式下烟气中CO2物性参数的拟合结果与真实值的误差小于0.61%;在富氧燃烧干循环26%O2体积分数、湿循环29 %O2体积分数下,各受热面的吸热量和出口烟气温度等主要参数均能与空气燃烧方式下的对应参数较好吻合,基本可以达到同一锅炉系统2种燃烧方式的兼容运行.  相似文献   
36.
为了研究煤粉富氧燃烧方式下烟气循环倍率对燃烧和传热特性的影响,本文以某500k W燃烧测试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空气燃烧以及不同循环倍率下的富氧燃烧进行了研究;采用化学渗透脱挥发分(CPD)模型模拟煤粉的脱挥发分过程,挥发分成分考虑为多种轻质气体,挥发分的燃烧采用详细化学反应机理,介质辐射特性模型均针对富氧燃烧进行了修正。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富氧燃烧下二次风与一次风的动量比较空气燃烧下降了50%以上,但采用相同的旋流燃烧器仍可实现与空气燃烧相似的炉内流场特性;煤粉燃烧温度和着火位置均受循环倍率的影响,富氧燃烧下循环倍率为72%时,炉内平均温度分布以及着火位置与空气燃烧下较为接近,随着循环倍率增加,辐射传热量降低。  相似文献   
37.
以印尼高水分褐煤为试验对象,采用蒸汽管回转干燥技术对其进行静态、动态干燥试验研究。褐煤干燥速率特性试验表明,褐煤粒径和质量基本相同时,干燥蒸汽温度越高,水分蒸发速率越快,褐煤干燥速率越大;褐煤质量相同时,褐煤粒径越小,干燥时间越短,干燥速率越大;褐煤粒径相同时,褐煤质量越小,干燥时间越短,干燥速率越大;褐煤干燥速率曲线常在煤中水分低于空干基水分前出现拐点,即进入干燥降速阶段。通过对褐煤干燥前后的粒径分布、热稳定性分析可知,褐煤干燥过程伴随着细颗粒煤粉的产生,褐煤干燥后细颗粒煤粉增加了14.87%;褐煤干燥前后TS6分别为10.3%和19.2%,均属于低热稳定性煤,且干燥后褐煤的热稳定性好于干燥前;干燥后褐煤的反应开始温度RI和燃尽指数Cb分别降低了7℃和0.1112,相差较小,均极易着火和燃尽。  相似文献   
38.
IGCC多联产发电机组调峰配置及经济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当前发展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多联产发电机组投资成本高和运行经济性不佳的问题,将IGCC与多联产结合发电用于电网调峰,争取调峰电价,以提高IGCC的整体经济性。以国华某IGCC多联产机组为例,通过对机组调峰的可行配置方案和经济性分析,认为IGCC机组在一定负荷下进行调峰,争取一定的调峰电价,是解决发展IGCC多联产发电机组成本过高的出路之一。  相似文献   
39.
在防治污染的迫切要求下,中国必须加快发展煤炭清洁燃烧技术,但当前针对中国煤炭清洁燃烧技术路线图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本文对我国煤炭利用的结构特点、发展煤炭清洁燃烧技术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围绕六类煤炭清洁燃烧技术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国内外技术现状、未来技术方向、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描绘了2050年前中国的煤炭清洁燃烧技术路线图,并给出了相关战略建议。结果表明,近期必须加快在中小型燃煤工业锅炉中应用一批新型循环流化床技术,在民用散烧煤领域推广一批优质型煤和先进炉具,切实减少分散式燃煤污染。从长远来看,政府应加强规划引领,切实提高煤炭用于清洁高效集中发电的比重,并持续研发一批面向未来的绿色煤电技术和系统。  相似文献   
40.
为降低空气分离(简称空分)制氧单耗,提高富氧燃烧发电系统效率,根据富氧燃烧的需氧特点,提出了三塔空分制氧流程。采用Hysys软件对三塔空分流程进行了模拟,对塔板数、进料位置、空气压缩机中间抽气压力等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不同制氧浓度下空分系统的制氧单耗。研究结果表明,制氧单耗随氧产品纯度的升高而增加。氧浓度为97%时,三塔空分流程的制氧单耗为0.3544 kW·h/m3,较双塔流程降低近10%,三塔空分流程的制氧单耗优于传统双塔流程,为进一步降低富氧燃烧空分制氧单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