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7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30篇
电工技术   104篇
综合类   65篇
化学工业   73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63篇
建筑科学   102篇
矿业工程   38篇
能源动力   22篇
轻工业   119篇
水利工程   20篇
石油天然气   34篇
无线电   68篇
一般工业技术   33篇
冶金工业   45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6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861.
随着以太网速率的不断提高,为了处理TCP/IP协议CPU承受了巨大的负担,因此使用单独的TCP卸载引擎处理TCP数据流显得尤为重要。TCP卸载引擎首先需要对链接进行辨认,而Hash函数作为一种发挥映射作用的函数常常被用于TCP链接的辨认。然而使用Hash函数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Hash冲突问题。设计实现的孔雀散列冲突解决方式相较传统一冗余与三冗余结构,分别节省4.1%空间与51.57%空间。在使用同种Hash且填充率为106%的情况下,孔雀散列的冲突解决率相较传统一冗余与三冗余结构分别提升21%与降低1%。在综合考虑使用空间与冲突解决率的情况下该方案有显著优势。  相似文献   
862.
一、时间错位损失的概念时间错位损失是指在水量统计、采集、计算过程中,因时间不统一产生的时间错位损失即产销差率统计损失。时间错位损失始终贯穿着产销差控制每个环节和过程,根本无法完全避免。时间错位损失从产生原因分析,主要分为客观和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指受外界气候、天气、节假日、统计周期及公历天数等客观因素引起的时间错位;主观原因是指受主观以及外界人为因素干预主观因素造成的时间错位。  相似文献   
863.
为拓宽带式焙烧机原料结构、降低球团生产成本,本文通过优化球团工艺路径,引入在线磨矿工艺将褐铁矿粉用于球团生产,并采用精矿搭配富矿粉的组合磨矿方式进行工业试验,充分利用精矿的粒度性能,提升矿粉的可磨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褐铁矿粉会对压滤过程产生影响,M、P粉矿搭配PC精矿的球团磨矿结构优于N、B粉矿;当褐铁矿粉配比为33%~35%时,生球的内返率随着粉矿用量的增加而小幅提升,膨润土的消耗量随着粉矿用量的增加而降低;褐铁矿粉的应用对球团抗压强度的影响不大,球团的还原性小幅提高,还原膨胀指数小幅降低;由于褐铁矿粉中含铝黏土在生球中起到黏结作用,褐铁矿粉的配入有助于膨润土用量的降低。生产实践表明,20%PC精矿+20%PM精矿+60%M粉矿的磨矿方案为最佳生产方案,球团中褐铁矿配比为33%,可实现零膨润土造球,并且年化效益约为1 093万元。  相似文献   
864.
二维共价有机框架(2D COFs)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隙可调、易于功能化和高度分散的催化活性位点等特点,有利于底物与催化活性位点接触,是理想异相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本文从COFs结构和功能化设计策略出发,介绍2D COFs的合成方法,包括溶剂热合成法、离子热合成法、机械化学合成法、微波合成法、声化学合成法、室温合成法和界面合成法。详细介绍2D COFs催化剂在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析氢反应、析氧反应、氧还原反应、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和光/电催化有机转化。最后,总结2D COFs在光催化和电催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如有机配体成本高、难以工业化、使用牺牲剂等,并提出将光电有机合成与析氢反应或析氧反应的协同串联反应策略解决使用牺牲剂的问题。  相似文献   
865.
研究了不同实时IMDD OFDM-PON系统接收端在FPGA的具体实现方式对系统功耗的影响,并利用实时IMDD OFDM-PON系统特性,设计了一种使用全并行Spiral FFT和双时钟域的基于FPGA的实时IMDD OFDM-PON节能系统接收机架构,并在ML605中实现了本架构。相对于传统的实现架构,在保证传输性能的前提下,该节能架构可以降低系统20%的功耗。节能架构充分利用了实时IMDD OFDM-PON系统特性,适用于任何基于FPGA实现的实时IMDD OFDM-PON系统ONU端和OLT端的接收机,且易于与其他节能方案结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66.
该文以宁波某软土地区大面积堆载作用下周边道路、管廊和建(构)筑物变形特征为例,采用数值模拟分析堆场自身稳定性及沉降和场地内(外)河道、道路、管廊的沉降及水平位移。结果表明,堆载高度不断加大的过程中,填筑期渣场自身稳定性降低直至失稳,场地内(外)河道、道路、管廊变形加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合理堆载布置方案,提高场地堆载能力,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工程实施后的监测数据表明,堆载对周边环境影响与设计较吻合,可为宁波地区类似地质条件下大面积堆载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67.
为研究碳化硅(SiC)添加对缓解钨-铜钎焊接头残余应力的作用效果及机理,采用真空钎焊技术获得不同碳化硅含量(质量分数为0~20%)的W/SiC-AgCuTi/Cu钎焊接头,分析焊接接头组织演变及剪切性能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SiC含量的增加,钎焊接头剪切强度先提升后降低.当SiC的质量分数为10%时,钎焊接头的剪切强度达到峰值120 MPa,比未添加SiC的焊接接头强度提升45%左右.分析认为,少量(质量分数为0~10%)的SiC硅在W-Cu焊缝组织中较均匀分布,可有效缓解母材热失配带来的焊接残余应力,提升焊接接头强度.但过量(质量分数为20%)的SiC易在焊缝组织中聚集成大尺寸块体,剪切过程中形成应力集中,不利于焊接接头强度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868.
煤的破坏是能量驱动下的一种失稳现象,为探究水分对煤破坏过程中能量积聚与耗散的影响,开展了不同含水状态煤样的单轴压缩试验,并基于此对煤的力学性能及冲击能量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含水率的增加,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显著降低;煤样的初始压密阶段、塑性变形破坏阶段及峰后破坏阶段在全应力-应变过程中的占比均增大,线弹性阶段占比减小;煤样峰前积聚变形能减小,峰后损耗变形能升高,冲击能量指数降低;含水率增加使煤样由劈裂破坏转变为剪切破坏,在破坏时崩落的碎块粒径变大,碎块数量减少,破坏声响减弱;饱水状态下煤样较干燥状态煤样单轴抗压强度、冲击能量指数及冲击能量速度指数分别下降35.32%、86.07%、99.63%;采用煤层注水工艺能有效降低煤层冲击倾向性。  相似文献   
869.
低频信息是地震勘探和储层表征的重要依据。由于传统时频分析方法难以描述低频区域的时频特征,因而严重影响了储层表征的精度。W变换方法通过构建包含时变主频的窗函数,可以清晰地刻画低频区域的时频分布,但是,面对高时间分辨率的储层表征需求,单参数控制的W变换不能很好地调整时频分辨率。为此,提出了改进型W变换(MWT)的时频分析方法,可以更为灵活地调整时频分辨率。首先,设计了一个新的斜率参数,结合原有尺度因子,得到包含双参数组合的窗函数。接着,替换原W变换的窗函数获得时间域的改进方法,并将改进型W变换由时间域转换到频率域,实现简单、高效时频变换。与W变换的比较表明,改进型W变换方法利用斜率参数和尺度因子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时频分辨率。单子波和子波组合的合成记录实验证明了该方法可以灵活地调整时频分辨率。实际工区数据应用结果表明,改进型W变换方法通过选取合适的参数集,可以在油井储层区域对应出现较为明显的低频异常现象,可以更好地用于储层表征。  相似文献   
870.
人体解析与姿态估计是人类行为理解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中,人体解析旨在区分人体图像的各个区域,而姿态估计的目标则是在图像中找出人的关节点。由于这两个任务存在天然的相关性,采用一个统一的模型同时实现两个任务,可以使两者相互受益并节省资源消耗。针对该问题,旨在设计一个高效的轻量级网络,以较少的计算资源实现两个任务一致性的高性能。在公开数据集LIP上的实验表明,提出的算法能加快推理速度并具备优良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