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6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6篇
电工技术   24篇
综合类   37篇
化学工业   29篇
金属工艺   17篇
机械仪表   37篇
建筑科学   24篇
矿业工程   13篇
能源动力   19篇
轻工业   20篇
水利工程   22篇
石油天然气   33篇
武器工业   6篇
无线电   2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1篇
冶金工业   23篇
自动化技术   7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41.
渤海P油田1区馆陶组L60油组为多期叠置的辫状河砂体。此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将研究层段超短期基准面旋回划分为低可容纳空间下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和高可容纳空间下的向上变深非对称型旋回;对研究层段河道砂体期次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并依据A/S值的变化,将研究区的河道砂体划分为叠切型、叠加型和单一型三种堆叠样式。在此基础上,对超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下的各期次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细致刻画,探讨了不同期次超短期基准面旋回下的隔夹层分布和发育规律。砂体水淹特征证实,超短期基准面上升早期,泥质隔夹层分布局限,渗流遮挡作用较弱,剩余油多连片分布在动用程度较低的砂体上部;随着超短期基准面逐渐上升,局部的泥质隔夹层逐步变厚,至超短期基准面上升晚期时,发育更为广泛,可进行横向对比,并有较强的渗流遮挡作用,剩余油分段式分布在砂体内。  相似文献   
142.
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快速有效地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以更好地指导决策,是大数据分析的重要目标.可视分析是一种重要的大数据分析方法,它利用人类视觉感知特性,使用可视化图表直观呈现复杂数据中蕴含的规律,并支持以人为本的交互式数据分析.然而,可视分析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数据准备代价高、交互响应高延迟、可视分析高门槛和交互模式效率低.为应对这些挑战,研究者从数据管理、人工智能等视角出发,提出一系列方法以优化可视分析系统的人机协作模式和提高系统的智能化程度.系统性地梳理、分析和总结这些方法,提出智能数据可视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框架.然后,在该框架下,综述和分析国内外面向可视分析的数据准备、智能数据可视化、高效可视分析和智能可视分析接口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智能数据可视分析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3.
开发了一种以耐高温滤袋为过滤元件的柴油机排气微粒过滤器系统。采用相同的两个滤袋,一个用于过滤柴油机排气中的微粒,把微粒沉积在滤袋的外表面,另一个利用自然进气流反方向把已沉积在滤袋外表面的微粒吹掉,使微粒随进气流再回到气缸内,在燃烧室中燃烧,达到袋滤器再生的目的。通过系统中各阀门的开关保证二个滤袋在规定的时间间隔按"过滤"和"再生"模式轮换工作。所开发的系统在一台单缸柴油机上进行了验证性试验。结果表明,袋滤器能保证90%的过滤效率。在过滤时间和再生时间相等的稳定工况下,可保证袋滤器的阻力不超过允许值。当再生间隔为10 min时,维持最大过滤阻力为13.3 kPa。这表明进气过程不仅能把滤袋捕集的微粒重新吸回气缸中,而且微粒能在燃烧室中烧掉,使滤袋不需辅助手段自行再生。  相似文献   
144.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及地震等资料,结合沉积学及层序地层学相关方法和理论,对琼东南盆地崖城组聚煤环境特征及成煤作用展开研究。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层主要见于潮坪潮上带和潮间带的泥炭坪、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及扇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以聚煤环境为主线,考虑到古构造的影响,总结出琼东南盆地的聚煤模式:潮上带及潮间带面积最大,为主要的聚煤环境;缓坡带成煤沉积体系的分布广于断控陡坡带;崖二段具有较强的聚煤潜力。  相似文献   
145.
天池坪隧道是兰渝铁路兰州至广元段的一座特长单线隧道,位于甘肃省宕昌县境内,全长14.528 km。选择4个测孔、26个试验段进行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天池坪隧道各测点的共同特征是现今应力场以水平应力为主导,应力量级属于极高应力水平。最大主应力方向为北北西-北西-北西西向,与宏观应力场方向吻合。 LY1测点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为N40°W~N45°W,与隧道轴线方向夹角较大,对隧道围岩稳定不利。结合实际的地质条件和地层参数,在实测地应力结果的基础上,采用三维有限元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扩展分析隧道区域原始宏观地应力场。宏观地应力场的分析结果表明,隧道轴向位置的横向应力值大于10 MPa,横向侧压力系数处于1~2之间,且局部地段因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应力集中而导致横向侧压力系数偏大。宏观地应力场的分析结果对工程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6.
分析了跟踪方式和太阳张角对理想槽式抛物面反射镜的影响,给出了几何聚光比、相对口径、能流分布、边界角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在理想情况下,边界角δ为44.87°时,槽式聚光器的最大聚光比为212.59,此时相对口径为1.652 m。讨论了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单轴跟踪在全年不同时刻入射角余弦值的变化规律。采取东-西水平轴跟踪时,入射角余弦值与各地纬度无关;采取南-北水平轴跟踪时,春冬两季每天不同时刻入射角的变化范围较大,夏秋两季的变化范围较小。文章针对不同宽度太阳电池和聚光比对抛物镜面参数进行了设计分析。  相似文献   
147.
选择市售的几种钼剂加入基础油中,进行分散性、清净性、腐蚀性、抗磨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基础油中,单独在基础油中添加钼剂的分散性不佳,在加入分散剂T154B的条件下,对钼剂基础油具有良好的常温和高温分散性;钼剂会降低油品的清净性,增加基础油的成焦成漆倾向,在高温环境下使用的油品中加量不宜过高;部分钼剂有一定的腐蚀倾向,在油品配方中应加入抗腐蚀剂防止腐蚀;在一定的加量限制下,钼剂对以ZDDP为主导抗磨体系的基础油中不能提高其PB值和降低WSD值,无法有效提高极压性和抗磨性;提高钼剂加量后,其在成品发动机油中具有良好的抗磨减摩效果,在成品机油中使用前须做好充分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148.
149.
将二烷基二硫代磷酸锌(ZDDP)和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MoDTC)分别加入聚ɑ-烯烃(PAO)、PAO与分散剂、PAO与酯类油3种试样中,进行四球机抗磨试验,考察ZDDP和MoDTC对不同试样的感受性。将ZDDP和MoDTC两种添加剂进行复配试验,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磨斑形貌。试验结果表明:酯类油能够很好地提高PAO基础油的抗磨性能,其质量分数为5%~10%时即可达到较好的抗磨性能;PAO与分散剂试样中,增大ZDDP的加入量不能有效地降低磨斑直径,增大MoDTC的加入量可降低磨斑直径;PAO与酯类油试样中,随着ZDDP加入量的增加,磨斑直径减小,ZDDP的抗磨效果优于MoDTC;两种添加剂复配后与单剂相比无明显的增效作用。磨斑形貌分析结果表明:加入MoDTC的基础油试验测得的磨斑表面平整,对摩擦表面修复作用更佳,同时添加ZDDP与MoDTC的基础油,试验测得的表面磨痕不规则,两剂具有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150.
Q油田为地质构造平缓,辫状河沉积的稠油底水油藏,主要由水平井和定向井两种井型开采。通过对比分析两种井型开发特征,发现相对于定向井,水平井采油指数更高,无水采油期更长,含水上升更慢,累产油也更高。引入解析产能计算模型进行产能计算,分析水平井含水上升慢的机理,运用甲型水驱曲线法预测水驱储量和累产油,理论分析结果跟实际生产状况一致。水平井开采底水油藏效果更好,对稠油底水油藏的开发策略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