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25篇
化学工业   30篇
金属工艺   36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6篇
矿业工程   5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篇
冶金工业   1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指出串联电池组的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研究了基于拓朴结构分类的集中式均衡充电方法和独立式均衡充电方法,通过对上述方法的对比分析,提出了分散一集中式二级均衡充电方法,它适用于对串联电池数目比较大的混合动力电池组进行均衡充电。用此方法对Nj_MH电池组进行充电均衡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进行均衡充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2.
The effect of hydrogen inhibitor on partial current densities ofZn, Fe and differential capacitance of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and adsorbing type of hydrogen inhibitor were studied by the methods of electrochemistry. The mechanism of current efficiency improvement were explained from the point of valence electron theor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artial current density of Fe increases in addition of hydrogen inhibitor, which reaches the maximum of 0.14 A/dm^2 when current density is 0.2 A/din〈 Differential capacitance of electrode/electrolyte interface decreases obviously from 20.3μF/cm^2 to 7 μF/cm^2 rapidly with the concentration varying from 0 to 20 mL/L, because hydrogen inhibitor chemically adsorbs on active points of Fe electrode surface selectively. Element S in hydrogen inhibitor with negative electricity and strong capacity of offering electron shares isolated electrons with Fe. The adsorption of H atom is inhibited when adsorbing on active points of Fe electrode surface firstly, and then current efficiency of Zn-Fe alloy electroplating is improved accordingly.  相似文献   
93.
目的研究导电油墨保护剂去除机理,为降低烧结所需能量、实现印刷电子的精准烧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分子动力学(MD)方法建立导电油墨中常使用的羧酸类小分子保护剂和聚合物保护剂模型,计算保护剂与银表面的相互作用能。结果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相互作用能大小主要与保护剂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所含的官能团种类及其数量相关。保护剂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与银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绝对值越大,烧结后处理需要的能量越高;同时通过偶数碳羧酸保护剂与银表面的相互作用能拟合出线性曲线,可预测不同偶数碳链羧酸保护剂与银表面相互作用能。通过在铜版纸、聚酰亚胺(PI)薄膜2种柔性基材上进行近红外烧结实验可以明确,在导电油墨烧结过程中存在去除保护剂和致密化2个阶段,且2个阶段同步交叉进行,烧结温度越高,烧结进程越快。结论揭示了导电油墨保护剂去除机理,有助于在配制导电油墨时选择合适的保护剂,实现精准烧结,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94.
新型黄色无机颜料——铋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评述了新型黄色无机颜料———铋黄的结构、性能、应用、制备方法及工艺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5.
剩余污泥与人造沸石复合体系去除废水中的钙离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剩余污泥与人造沸石复合体系去除废水中的Ca2 ,考察了各因素对Ca2 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沸石与废水的固液比是影响Ca2 去除的最关键因素,温度和pH值的影响较大,而反应时间在最初10min内影响显著,之后则影响较小;在25℃,初始pH值8.04条件下,反应1h,Ca2 的去除率随着固液比的增加而增大,初始Ca2 的质量浓度为801.60mg/L时,保持沸石与废水固液比为3:100,Ca2 的去除率达到80.38%,剩余Ca2 仅为157.31mg/L;升高温度对Ca2 去除有促进作用,Ca2 的去除率从20℃时的77.30%增大到45℃时的90.71%;Ca2 去除在最初的50min内吸附达到平衡。人造沸石的红外光谱图表明脱钙过程主要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96.
载银纳米二氧化钛镀膜抗菌陶瓷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抗菌陶瓷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出发,简要地介绍了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二氧化钛光催化抗菌剂的固定化(薄膜化)技术,对载银纳米二氧化钛镀膜抗菌陶瓷的开发进行了可行性方案的探讨,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7.
碱性锌酸盐体系锌-铁合金电镀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锌基合金电镀层由于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而受到人们的关注。研制出一种用于碱性锌酸盐体系锌-铁合金电镀的添加剂ZFA,ZFA由一种主光剂DE、三种辅光剂如芳香醛、乙二胺四乙酸和苯甲酸钠以及一种润滑剂十二烷基磺酸钠组成。研究了ZFA中各组分对合金镀层外观的影响,优选出最佳ZFA配方。通过赫尔槽试验和扫描电子显微技术研究了ZFA的加入对合金电镀光亮电流密度范围和支表面、断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ZFA的加入能扩大合金电镀的光亮电流密度范围,所得合金支平滑、光亮、均匀、致密,与基体结合力好。  相似文献   
98.
采用胶溶法制备稳定的纳米二氧化钛水溶胶,研究了pH值、肢体浓度、胶溶剂的浓度及制备温度对胶溶效果的影响。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其水溶胶纳米体系粒度分布,用SEM电镜:分析观察陶瓷镀膜表面形貌,用EDX能谱分析测定了其微观成分。研究结果显示.在T=313K-353K、pH=1.2—2.0、胶涔浓度0.05—0.3mol/L之间、胶溶剂硝酸和盐酸浓度分别为5%和3%的条件下制备的溶胶较分散稳定。  相似文献   
99.
碱性锌酸盐体系锌-铁-二氧化钛复合电镀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通过在碱性锌铁合金电镀液中加入适量钛白粉,制得锌-铁-二氧化钛复合电镀层。介绍了镀液中各组分的作用及操作条件。研究了镀液中的氧化锌、氯化亚铁、二氧化钛、配合剂和添加剂的含量以及阴极电流密度、温度和搅拌等对复合镀层中铁和二氧化钛含量的影响,优选出最佳镀液组成及操作条件。结果表明,复合电镀过程中,二氧化钛与铁的沉积互相促进,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0.
基于配位理论的碱性硫脲选择性溶金机理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金及常见伴生金属元素银、铜、镍、铁在高稳定性碱性溶液中阳极溶解的电化学行为,及碱性硫脲浸金的选择性.结果表明:在最佳溶金电势0.42 V时,金在碱性硫脲溶液的溶解电流密度分别是银、铜、镍和铁的3.4,5.2,27.3和42.6倍;而且碱性硫脲体系进行矿物浸出时金的伴生元素浸出率均小于0.1%,浸金具有显著的选择性.采用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配位理论等分析了碱性硫脲选择性溶金的机理.碱性硫脲溶液中金、银、铜、镍和铁分别以Au(TU) 2,Ag(TU) 3,Cu(TU)2 4,Ni(TU)2 4和Fe(TU)2 6的形式存在,Au(TU) 2中反馈σ-π配键的形成显著增强了其稳定性.配合物Ni(TU)2 4和Fe(TU)2 6中,由于硫脲分子的特殊性,各配位体间硫原子和氮原子上电子云互相排斥,使其稳定性有所降低.而且碱性硫脲溶液中,Ag,Cu,Ni,Fe易于形成致密的硫化物钝化膜,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金属的进一步溶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