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金属工艺   18篇
机械仪表   4篇
矿业工程   1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5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我国铜加工技术装备创新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铜加工业技术创新活跃,生产工艺的重点创新方向是短流程、连续化、节能、环保、低投入、低成本,所有技术创新都与装备创新密不可分,其创新的突出特点是具有高的性价比。  相似文献   
22.
科技创新引领中国铜加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铜加工业走过的历程就是一段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发展历史,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始终引领中国铜加工业前行,最终将把中国铜加工技术水平带到世界的巅峰。我国铜加工业历经近60年的创业和发展,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产量已连续七年居世界首位,2012铜加工材产量占全球的二分之一以上。当回顾我国铜加工发展历程,就可以看到:正是不断的技术创新在推动铜加工业的发展。近几年  相似文献   
23.
地铁隧道形变监测系统对于长时间运营、结构体受到多种应力影响的隧道安全性保障有重要意义。以解决现存隧道健康监测系统过于高昂的成本为目的,提出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用于完成监测系统的测量工作。测量设备基于嵌入式系统,以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具有适应性强、成本低、易于维护等特点。  相似文献   
24.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铜加工业已成为世界铜加工材生产、进出口和消费大国。2004年我国铜加工材总产量达到419.6万吨,超过美国的357.4万吨居世界第一位;铜管产量已经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并且实现了出口大于进口。特别是铜管产品中的代表品种——精密铜管(空调管、水道管、冷凝管)的产品产量、质量、生产技术、生产装备、产业化规模等,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25.
改变企业经营方式,依靠技术创新发展企业,将成为一切成功企业的共识。  相似文献   
26.
铜的资源有限与需求旺盛已形成尖锐的矛盾,铜作为普通材料已成往事,它将以稀缺材料粉墨登场,铜价的推高、铜工业精密化已不可逆转。在节省铜的消耗、降低金属消耗上推进意识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已是重要的战略之一,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7.
建筑铜水管应用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碧文 《给水排水》2004,30(2):83-83
在建筑用铜水管迅速发展的今天,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铜水管的应用和生产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1 铜水管的磷含量 铜管化学成分中的磷,不但能提高合金的耐蚀性能,而且对确保焊接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铜管的生产过程中要确保铜含量大于99.90%,磷含量在0.015%~0.04%之间,否则会影响焊接质量。  相似文献   
28.
新型铜合金材料及其加工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涛  王碧文 《有色金属加工》2002,31(4):15-22,42
本文介绍了几种新型铜合金材料,主要包括高强度导、艺术、耐磨、功能、热交换、高科技用铜合金材料等,并介绍了它们的关键生产技术和工艺参数,展望了二十一世纪铜合金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9.
在概述工程机械远程监控及维护系统基本架构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数据中心的设计思想,并详细阐述了数据中心的存储与灾备方案.构建了基于存储区域网(SAN)的存储模型,把磁盘阵列和磁带库等存储设备通过光纤通道互联设备构成一个高速存储子网,并在SAN的网络中运用存储虚拟化技术整合不同产商的产品,统一存储平台.最后给出了数据中心相应的灾备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30.
中国铜加工业的技术装备现状及展望(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中国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生产、管棒型材生产及线材生产的技术装备现状,并对铜加工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