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0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22篇
电工技术   54篇
综合类   35篇
化学工业   97篇
金属工艺   13篇
机械仪表   33篇
建筑科学   70篇
矿业工程   22篇
能源动力   15篇
轻工业   83篇
水利工程   26篇
石油天然气   28篇
武器工业   5篇
无线电   27篇
一般工业技术   31篇
冶金工业   7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自动化技术   4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81.
通过子结构的方法,建立考虑SSI(Soil Structure Interaction)下的RFPS滚珠支座隔震结构的地震动力反应计算模型来探讨SSI对RFPS减震效果的作用,通过有限元模拟软件计算。RFPS滚珠支座由上、下两个凹形圆弧曲线滑道和放置在2个滑道中间位置的滚珠组成,滚珠与滑道之间为非协调接触相当于一种滚珠摩擦摆。这种摩擦摆增加了结构的自振周期,即提供了一定的隔震能力。因此RFPS具备隔震装置必备的特征。该系统中上、下盘接触面与滚珠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可抵消一定的地震能量,且依靠自身重力可以使其复位。在影响滚动摩擦力的所有要素里,均考虑了弹性滞后和接触面滑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1)在结构中设置RFPS可明显减小动力反应;(2)考虑SSI作用时,刚性基础的平移不大,转动角也很小,在较软弱场地可能不宜安装RFPS;在较坚硬场地设置RFPS隔震支座时,只有对较小的摩擦系数(0.05),不考虑SSI的结果才是偏于安全的;(3)选择滑道半径时,应考虑减震效果及体系复位两方面的需求;楼层加速度受到基础重心高度的作用,使结构顶部产生轻微鞭梢效应。  相似文献   
582.
AlSi13CuMgNiFe材料由于其优良的强度及耐磨损性能,广泛应用于高速汽车转子材料的生产。但在合成AlSi13CuMgNiFe材料的机边炉内,发生严重沉降进而形成大块聚集异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相关批次产品在机加工时出现刀具严重磨损甚至崩刀报废现象以及产品裂纹等问题。本研究对上述聚集异物取样后,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扫描电镜分析和能谱分析等系统检测。结果表明:由于AlSi13CuMgNiFe材料成分设计不合理、原料使用不当及工艺设计不合理等问题,导致了沉降异物、夹渣的形成,并且不合理的使用温度加剧了缺陷的聚集,从而导致崩刀现象与产品裂纹的出现。采取工艺细节管控、综合成分配比、铸造温度优化等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产品合格率。  相似文献   
583.
本文分析一种新型双向交叉连接件在钢板组合剪力墙中的应用。基于ABAQUS有限元模型,遍历不同钢材强度等级下连接件长厚比、跨高比对抗震性能影响进行了分析,如: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能力、延性、刚度退化、耗能能力等。结果表明:钢梁跨高比为12.7,增大连接件钢材强度,试件承载力先增后减,延性性能、耗能能力较大幅度降低,因此连接件钢材强度等级宜取Q235,长厚比取11.1~13.9;连接件不同钢材强度,其承载能力、延性性能、耗能能力均随连接件梁端长厚比增大而提升,强度为Q345,长厚比宜取12.2~13.9;强度为Q390,长厚比宜取12.8~13.9。跨高比对结构滞回性能影响较大,跨高比在6.2~11.1范围内,随跨高比增加,结构初始刚度、承载能力降低,但延性、耗能能力有较大幅度提高;在4.1~5.3范围内,随跨高比增加,承载能力、延性性能、耗能能力均提升。为满足延性、低经济考虑,跨高比宜取5.3~8.6。  相似文献   
584.
建筑性能优化设计BPO通过性能模拟、算法寻优、新设计方案自动生成等一系列技术环节,可以实现设计方案智能调整与寻优。其中,算法自身的参数设置决定了优化运行的时间成本和最终获得的优化设计方案的质量,是BPO技术成败的关键。然而由于专业知识的壁垒,建筑学领域目前仍不加区别地使用算法参数的常见一般性设置,对于如何针对不同BPO问题准确设置算法参数知之甚少,更无法避免由于算法参数设置不当造成的优化失败。本研究从优化设计问题属性出发,突破以往人工试错方法的局限性,提出智能化确定算法参数最佳值的方法,以充分发挥算法寻优能力从而高效求解特定属性的优化设计问题。针对多维属性,本研究构造了3个不同维数的标准优化问题,并使用提出的方法为3种常用算法确定了最佳参数值并获得了更好的优化设计结果。  相似文献   
585.
苯并咪唑及其衍生物因其优异的药用和药理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苯并咪唑具有很好的抗癌活性。然而到目前为止,苯并咪唑与线粒体相互作用的机制还没有很好地阐明。以大鼠离体线粒体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2-苯基苯并咪唑对离体线粒体功能和结构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2-苯基苯并咪唑对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内膜对H+和K+的渗透性、线粒体膜电势、膜流动性、线粒体的呼吸产生强烈的影响。线粒体肿胀、跨膜电位下降和膜流动性下降是2-苯基苯并咪唑诱导线粒体MPTP打开的重要因素。这些发现有助于更多的理解2-苯基苯并咪唑在亚细胞水平上的活性,对线粒体靶向药物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将有助于提高线粒体靶向抗癌药物的活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586.
为提高青年女性腰臀部分类的准确性,为个性化定制提供依据,构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算法的青年女性腰臀部识别模型。采用聚类分析对收集到的153名18~25岁的青年女性腰臀部数据进行分类,提取5项反映腰臀部形态的典型指标,根据指标将腰臀部形态分为3类;再运用CART决策树算法将样本数据按70∶30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并根据基尼系数选择最佳节点和最佳分支,构造分类树,研究青年女性腰臀部形态的分类规则,以可视化的形式来展现结果。结果表明:青年女性的臀部形态可分为3种,即凸臀体、正常体和凸腹体。决策树算法对腰臀部的分类识别效果良好,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算法。  相似文献   
587.
随着食品检测行业的发展,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也不断升级,检测精度、检测效率不断提升。本文主要从前处理、检测方法、结果分析等方面,系统分析了食品检测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应用措施,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588.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高选择的识别和有效检测Zn2+很有意义。合成和表征了一种识别锌离子的苯并噻唑类荧光增强型探针YH2,并研究了它的光谱性质。实验结果表明,YH2对Zn2+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抗干扰能力强(特别是Cd2+),它对Zn2+的检出限为9.75×10-9mol/L。YH2与Zn2+之间的结合比为1∶1,响应快速(3 min),并伴随着溶液的荧光颜色由无色向黄绿色的转变。YH2可以有效监测pH 5.0~9.0范围内Zn2+的浓度变化,在不同水样中对Zn2+的检测表明它在环境污染监测领域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89.
研究了小麦与玉米、小麦与糙米按照不同混合比例发酵制乙醇的工艺特性,认为木聚糖酶的使用对小麦原料或者掺混小麦原料至关重要;无论是玉米还是糙米,随着小麦掺混比例的增加,酒精度均会下降,残总糖、清液悬浮物均会上升。值得注意的是,当小麦混合比例低于50%时,小麦与糙米混合使用的效果要优于小麦与玉米混合使用,当小麦混合比例高于50%时,反之。  相似文献   
590.
氢化非晶硅(a-Si:H)薄膜因其具有很高的电化学储氢容量而在质子型电池中极具研究和应用价值,但其电化学循环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已然成为其商业化应用的最大阻碍。为了改善a-Si薄膜的导电性和力学性能以提高a-Si薄膜电极的电化学容量和循环寿命,通过磁控共溅射技术制备了具有不同Ag含量的复相Si-Ag薄膜,研究了高导电性金属Ag对a-Si薄膜电极在质子型离子液体中电化学储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磁控溅射制备的Si-Ag薄膜中,Ag以单质纳米晶颗粒的形式弥散分布在非晶态a-Si基体中;复相Si-Ag薄膜的导电性能和电化学储氢性能均优于a-Si薄膜电极,其中Ag原子分数为20%时的Si-Ag薄膜电极具有高达887.7 mAh·g-1的电化学容量,经100次充放电循环后其容量保持率S100为64.23%。Ag纳米颗粒的引入可以有效缓解Si-Ag薄膜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改善了薄膜电极的循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