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69篇
  免费   723篇
  国内免费   381篇
电工技术   651篇
综合类   694篇
化学工业   1358篇
金属工艺   604篇
机械仪表   715篇
建筑科学   868篇
矿业工程   368篇
能源动力   157篇
轻工业   1187篇
水利工程   358篇
石油天然气   556篇
武器工业   89篇
无线电   102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51篇
冶金工业   353篇
原子能技术   94篇
自动化技术   1049篇
  2024年   131篇
  2023年   433篇
  2022年   383篇
  2021年   397篇
  2020年   390篇
  2019年   492篇
  2018年   515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356篇
  2014年   742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599篇
  2011年   676篇
  2010年   671篇
  2009年   707篇
  2008年   480篇
  2007年   493篇
  2006年   441篇
  2005年   329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265篇
  2002年   163篇
  2001年   165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07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以微晶纤维素为原料,通过热转化可以得到葡萄糖、乙酰丙酸等多种用途广泛的有机化合物,在此过程中也存在脱水碳化竞争反应,得到生物碳副产物.分别以酸浓度和温度为实验变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样品的液体产物进行表征,探索微晶纤维素在稀硫酸溶液中的热分解转化机制.结果表明:微晶纤维素的热分解转化是连续反应和竞争反应同时存在的复杂反应过程;控制温度在180~200℃,酸浓度在0.05~0.1 mol/L时,可获得最大产率的葡萄糖(约21.90%);若温度为200℃,酸浓度为0.2 mol/L时,则主要产物为乙酰丙酸.  相似文献   
72.
并联电抗器在制造过程中通常采用拉紧螺杆紧固铁心,螺杆外加的压紧力不仅会影响硅钢片的磁特性,还会影响并联电抗器的振动特性.但是现阶段的研究并没有考虑压紧力对磁特性的影响,也没有考虑拉紧螺杆对并联电抗器的振动影响.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首先设计了考虑外加压紧力的磁特性测量系统,对硅钢片的磁化方向施加压紧力并进行磁特性测量.然后建立了考虑外加压紧力的并联电抗器电磁—机械强耦合模型,采用有限元法计算得到了不同压紧力下并联电抗器铁心的振动特性.最后测量了并联电抗器的振动加速度随着螺杆外加压紧力增大的变化值,验证了分析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性,为进一步研究低噪声的并联电抗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指导.  相似文献   
73.
近年来铈(Ce)基脱硝催化剂成为低温脱硝领域的研究热点,按载体类型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二氧化钛载体催化剂、分子筛载体催化剂、活性炭及氧化铝载体催化剂等。按催化剂种类分别介绍了掺杂改性、制备工艺、反应条件等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阐述了可能的原因机理。目前,铈基催化剂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工业化应用尚存在问题,尤其作为低温脱硝催化剂,活性中心堵塞问题更加突出,并且催化剂成本较高。未来可从催化剂制备工艺入手解决催化剂成型问题,以实现工业应用。同时探讨催化剂中毒机理,进一步提升其抗中毒能力。另外,寻求适宜的材料与铈掺杂组合,达到高效脱硝和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74.
李倩  潘会  闫雯雯 《湿法冶金》2022,41(1):56-60
研究了用离子液体改性花生壳,并考察了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行为与机制.结果表明:在改性花生壳用量10 g/L、温度50℃、初始Cr(Ⅵ)质量浓度10 mg/L条件下,改性花生壳对Cr(Ⅵ)的吸附率达99.82%;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为单分子层吸附,吸附发生在均匀的吸附点位上,理论最大吸附量qm=9.70 mg/g;RL=0.221<1,表明吸附过程为优惠吸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动力学常数k2=0.0452 g/(mg·min),理论平衡吸附量qe=1.14 mg/L,表明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75.
几种喷涂方式在离心铸管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论述高压无气喷涂、有气喷涂、低压无气喷涂三种喷涂方式的喷涂原理、特点及其在离心铸管金属型喷涂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76.
采用感应熔铸+退火处理及快速凝固方法制备了La2Mg0.9Ni7.5Co1.5Al0.1贮氢合金。系统研究了快速凝固对合金的相结构、微观组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分析表明,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La2Mg0.9Ni7.5Co1.5Al0.1合金的相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退火合金由αLa2Ni7主相(Ce2Ni7型结构)和少量LaNi3相(PuNi3型结构)组成。随着冷却速率的增加,合金中出现LaNi5相(CaCu5型结构)和LaMgNi4(MgCu4Sn型结构)相,且新相的相丰度增加,aLa2Ni7相和LaNi3相的丰度减少。EPMA分析表明,快速凝固方法制备的La2Mg0.9Ni7.5Co1.5Al0.1贮氢合金为柱状晶组织且晶粒细小。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测试表明,冷却速率对合金的活化性能影响不大。随冷却速率的增加,合金的最大放电容量减少、高倍率放电性能下降。在较低的冷却速率下(5m/s),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改善不明显,而随着凝固速度的进一步增加(20m/s),合金电极表现出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77.
未处理的生活污水和海水中均含有一定量的硼,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微量硼的分离与去除意义重大。利用活性炭吸附法吸附溶液中的微量硼,对其影响因素如接触时间、吸附质质量浓度、pH、吸附剂量及温度等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了动静态吸附及酸碱再生效果,确定了适宜的实验条件。应用该法吸附某海水中的微量硼,其一次除硼率可达90%以上,硼质量浓度达到WHO规定饮用水的要求。  相似文献   
78.
碘化钾-亚甲基蓝浮选光度法测定痕量Pb(Ⅱ)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婷玉  李春香  闫永胜 《化学试剂》2006,28(8):485-486,504
利用Pb2 -I--[MB] 三元体系,研究了溶剂浮选光度法测定铅的方法,考察了pH、配合剂用量、浮选时间及浮选剂等因素对浮选和测定的影响,优化出最佳浮选及测定条件。在水溶液中,Pb(Ⅱ)与碘化钾、亚甲基蓝生成稳定的三元离子配合物[PbI4]2-.[MB]2 ,该配合物在水相与有机相间形成第3相,并溶于丙酮,于λmax=657nm处测定吸光度,进而可确定Pb2 的含量。本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ε657=5.05×105L.mol-1.cm-1),精密度理想(在25mL溶液中,平行测定5.0μg Pb(Ⅱ)11次,RSD=2.76%),Pb(Ⅱ)的浓度在3.0~18.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检出限为5.18×10-3μg/mL。该方法适用于各种环境水样中铅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79.
以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三氟乙酯为基本原料,用可聚合乳化剂,通过连续滴定方法制备氟化丙烯酸酯无皂乳液。讨论了不同乳化剂和用量以及乳液预乳化稳定性等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乳液聚合体系中,采用可聚合乳化剂制得的无皂乳液,其胶膜表面能比使用一般乳化剂体系的为低。  相似文献   
80.
为实现稀土尾水中钇离子(Y3+)的回收,探究了好氧颗粒污泥(AGS)对Y3+的吸附-解吸附效果。考察了混合方式、初始Y3+浓度、pH、盐度、铅离子及粒径对AGS吸附效果的影响。相比于搅拌及振荡,曝气混合下AGS具有更好的吸附效果,80%以上的吸附在前10 min完成。当初始Y3+浓度<50 mg/L时,AGS能完全吸附废水中Y3+离子,此后吸附率随着Y3+浓度的增大而减小。H+、Na+和Pb2+会与Y3+竞争AGS上的吸附位点,导致吸附率减小。0.6~1.0 mm的AGS吸附容量最大,2.4~3.0 mm的AGS经人工破碎后吸附容量增大15%。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热力学拟合。动力学符合伪二级模型(R2=0.9999),表明化学吸附起主导作用;Webber-Morris方程分析表明颗粒内扩散是影响吸附速率的主要因素。热力学符合Langmuir模型(R2=0.9849),表明吸附过程是一个单分子层吸附过程,拟合得到最大吸附量为Qmax=24.39 mg/gSS。利用XPS对吸附前后AGS进行表征,发现参与吸附官能团有酯基、羧基、氨基,同时与K+进行离子交换,钇在AGS表面的主要化学态是Y2(CO3)3。探究了硝酸及氯化铵对吸附饱和AGS的解吸效果。HNO3的单次解吸附率(99%)明显高于NH4Cl(64%),但五次吸附-解吸附循环后,HNO3组解吸附率降至10%,NH4Cl组解吸附率仍维持在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