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586篇
  免费   18567篇
  国内免费   13241篇
电工技术   14924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16214篇
化学工业   19146篇
金属工艺   10905篇
机械仪表   10623篇
建筑科学   12561篇
矿业工程   5783篇
能源动力   4305篇
轻工业   16772篇
水利工程   5685篇
石油天然气   4836篇
武器工业   2234篇
无线电   1718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3690篇
冶金工业   5716篇
原子能技术   2723篇
自动化技术   24095篇
  2024年   731篇
  2023年   2376篇
  2022年   5665篇
  2021年   7409篇
  2020年   5367篇
  2019年   3964篇
  2018年   4188篇
  2017年   4675篇
  2016年   4155篇
  2015年   6638篇
  2014年   8366篇
  2013年   10055篇
  2012年   12661篇
  2011年   13390篇
  2010年   12712篇
  2009年   12632篇
  2008年   12765篇
  2007年   12649篇
  2006年   11063篇
  2005年   8957篇
  2004年   6721篇
  2003年   4611篇
  2002年   4387篇
  2001年   4137篇
  2000年   3041篇
  1999年   1250篇
  1998年   515篇
  1997年   392篇
  1996年   324篇
  1995年   264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92篇
  1992年   177篇
  1991年   131篇
  1990年   96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56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38篇
  1979年   39篇
  1977年   3篇
  1973年   3篇
  1959年   30篇
  1951年   2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王大鹏    宋文贵  吴波  刘希念  田际  周钰涛  赵晋松       杜保华    吴智群    褚贵宏   《热力发电》2021,50(5):67-74
云的选择和构建以及云上应用在业务和管理层面的贯通是发电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两大难题。本文介绍了云计算的分类和私有云的技术优势,确认私有云是发电企业的最佳、必须且唯一选择;分析了虚拟化技术、大规模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动态资源调度与管理技术、微服务和容器技术等私有云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其特点,提出“虚拟化+微服务+Docker”模式的发电企业私有云构建方案;基于私有云开发一体化平台,将发电企业生命周期内的各种生产与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云上应用在业务和管理层面的贯通,满足应用层、管理层、决策层的各级应用需求,同时支持未来应用功能的扩充,为未来企业级私有云化应用积累技术经验。  相似文献   
992.
周喜超    孟凡强  李娜  丛琳  孟高军 《热力发电》2021,50(4):44-50
现有针对电化学储能在电网调峰领域的研究缺乏在不同负荷场景下不同控制策略的应用对比,使得削峰填谷控制策略的选择缺乏理论依据。本文结合已有相关研究和对储能系统特性的分析,首先在考虑电网负荷、电池功率、电池容量等约束条件下,建立了以削峰填谷效果为目标的储能系统优化模型;然后在现有典型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电池储能参与电网削峰填谷的恒功率充放电控制策略和功率差控制策略;最后,以某地区实际负荷数据为例,结合电池储能装置自身充放电特性,通过仿真对比了2种控制策略的优缺点,验证了考虑实际约束条件的功率差控制策略具有更优的削峰填谷效果。  相似文献   
993.
为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避免锅炉屏底结渣问题,采用声波测温系统对屏底横截面温度场进行实时监控,并基于该系统分析锅炉运行氧量、燃尽风风门开度、二次风风门开度以及一次风速等主要运行参数对屏底横截面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负荷工况下,屏底横截面温度随着运行氧量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随着一次风速的增大而升高;低负荷工况下随着二次风风门开度的增加,其对应侧屏底温度降低;中低负荷工况下屏底横截面温度随燃尽风风门开度的关小而升高,高负荷呈相反趋势。根据分析结果,300 MW负荷工况下经过运行优化调整,屏底烟温偏差得到改善,其横截面最高温度由调整前的1 401 ℃降低至1 364 ℃,下降37 ℃,降低了屏底结渣风险,同时锅炉热效率提高了0.53百分点。该结论可为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94.
三通管的阻力特性对管网系统的流量分配及经济输送有着显著影响。以某电厂热一次风管道中的T型分流三通管为研究对象,采用Fluent软件对安装整流板后的三通管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不同形式整流板对三通管内流体阻力特性的影响,并通过能量耗散分布分析了整流板的减阻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安装整流板后,侧支管局部阻力系数ζ01明显减小,其中基于流场特征确定的方案3减阻效果最好;整流板高度对ζ01影响较大,当流量比q较小时,ζ01随整流板高径比h增加而减小;q较大时,随h增加,ζ01先减小后增加,其中h=0.38时减阻率最大,为40.6%;整流板长度对ζ01影响较小,q较小时,ζ01随整流板长径比l的增加小幅度降低;q=0.6时,随l增加,局部阻力系数先减小然后趋于不变,其中l=3.13时减阻率最大,为40.2%;q较大时,随l增加,ζ01略微增大。  相似文献   
995.
综述了紫外光涂料的活性反应物、纳米粒子、固化工艺等对PVC地板涂层耐磨性的影响.分析了涂层具备优良耐磨性的原因,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96.
针对新疆地区高钠煤与富铁煤掺混燃烧中发生的严重结渣难题,本文采用沉降炉探究Ca3(PO4)2在降低高钠-富铁混煤结渣倾向方面的潜力,并结合多种表征方法对探针收集的渣样的成分、矿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3% Ca3(PO4)2即可显著提升准东混煤的灰熔点,软化温度提升幅度高达200 ℃,变形温度提升150 ℃;对于高钠与富铁质量比为40:60的原混煤,炉内1 200 ℃位置非冷却探针表面黏附的灰渣呈熔融状,其致渣组分主要为Fe2O3和含Si-Al-Ca矿物相的低温共熔体系;添加Ca3(PO4)2后,1 200 ℃区域探针表面黏附的灰渣基本呈颗粒状,熔融度降低,而在1 000 ℃区域探针表面收集的灰样变为松散状且易于吹除;掺混3% Ca3(PO4)2后黏附灰渣的熔融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为Ca3(PO4)2能结合含Na、Ca组分生成高熔点的Ca5(PO4)2SiO4和Na3Ca6(PO4)5,有效固留气态含钠组分,减少含碱金属/碱土金属组分的冷凝以及它们同含Si、Al矿物相结合发生低温共熔反应的可能性,该添加剂在减小高钠-富铁混煤结渣倾向方面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7.
陈日新  葛仕福  周彩玲  田放  蔡浩 《热力发电》2021,50(11):151-157
某350 MW机组2 200 kg/h脱硫废水喷雾塔运行时经常出现粘壁现象,对该塔进行数 值模拟研究,探讨了喷嘴中心距、雾化角对喷雾塔黏壁及出口粒子温度和含水率均匀性 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设计工况下,壁面处颗粒最大含水率自塔顶向下,先增大后减小,在17.5~21.2 m壁面处颗粒最大含水率超过5%,粘壁概率极大;优化工况为喷嘴中心距1.18 m、雾化角41.43°;与设计工况相比,优化工况的壁面含水率自上而下平均下降了4.36%,出口截面颗粒含水率和温度标准偏差系数CW、CT分别降低了4.9%和8.3%,出口颗粒含水率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下降了4.5%和3.9%,优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98.
对高压输电线路进行实时精准的在线监测是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有效手段。磁耦合共振无线供电为解决在线监测设备供电困难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但传统磁耦合共振系统耦合程度弱,传输效率对传输距离变化敏感,总体性能欠佳。基于电路模型分析了耦合线圈互感对传输效率的影响,提出了考虑线圈与磁芯耦合影响关系的联合优化方案从而提升传输性能。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在同轴间距、水平和角度偏移变化时的系统效率提升。为提升磁耦合系统传输效率和距离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999.
煤电在中国电力供应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其环境影响是研究热点之一。建立中国煤电生命周期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排放分析模型,基于文献调研构建参数数据库,测算中国煤电的单位发电量排放。结果表明,近年来中国煤电生命周期单位发电量的CO2、SO2、NOx和PM2.5排放分别为838.6 g/(kW·h)、0.34 g/(kW·h)、0.32 g/(kW·h)和0.08 g/(kW·h)。其中煤电单位发电量大气污染物排放,比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前,下降幅度超过90%。研究发现,增大单机机组规模和进行超低排放改造能够有效降低煤电发电过程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采用煤电燃烧后碳捕集和存储(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CCS)处理技术能够使煤电CO2排放下降到144 g/(kW·h),助力碳中和目标实现。如果不采用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处理方式,CCS技术可能会使煤电大气污染物排放强度上升30%~40%,这与碳捕集过程使用的技术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建筑减排是实现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丰富的负荷侧调控手段是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提出了一种高比例光伏接入的低碳楼宇电能管理框架,楼宇可控负荷包含电动汽车智慧充电桩群和温控负荷.考虑用户响应度和楼宇用电最大需量约束,建立了基于电动汽车接入楼宇(V2B)技术的电动汽车智慧充电桩群模型和基于舒适度范围的温控负荷模型,以购电费用与激励费用之和最小为目标,求解楼宇的日发用电计划.基于碳减排量,设计了需求侧的环境友好评估指标,用于衡量楼宇的节能效果.以两部制分时电价为背景,选取夏季高温日的办公楼宇为算例,验证所建模型在极端天气下的电能调控能力.结果表明所建模型能有效降低楼宇的月度需量阈值,同时通过空调节能和光伏利用等措施显著降低了楼宇的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