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3篇
化学工业   1篇
机械仪表   2篇
能源动力   13篇
冶金工业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为解决氧化除氢钢——水热管失效问题,本文对其进行了再生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加热热管装有氧化剂端部的方法,使氧化剂块达到与氢气反应的起始温度,从而加快两者的反应速度,消除热管内部产生的氢气。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可使失效的热管恢复传热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为了考察等温壁面条件下壁面反应对微通道内氢气/空气预混火焰的影响,该文建立了考虑火焰中活性自由基与壁面相互作用的二维数值模拟程序。计算程序中气相燃烧采用氢气详细化学反应动力学机理,壁面反应采用改进的氢气壁面反应机理,改进的壁面反应机理包括5个吸附反应和7个解附反应。计算结果表明:等温壁面时,壁面反应会大量消耗壁面附近的H、O及OH等活性自由基,导致贴近壁面处燃烧反应减弱,靠近壁面处放热量减少甚至消失,进而使火焰总的热量释放率减少,火焰温度及传播速度降低,火焰拉伸减弱。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壁面反应作用越显著。考虑壁面反应时,壁面H自由基的覆盖度最大,对壁面反应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的目的是揭示富氧燃烧过程中的氮氧化物生成机理,针对富氧火焰特性探讨NOx抑制机制机理。文中以对向流扩散火焰为对象,利用详细的基元反应动力学模型研究了燃料稀释对富氧空气/甲烷扩散火焰中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稀释剂为N2或CO2。结果表明,随着燃料中稀释组分浓度的变化,火焰结构和NO生成的决定机理显著变化;同时发现,随稀释剂CO2浓度增大,NO的排放指数EINO(Emission Index of NO)单调减少,随稀释刺N2稀释时EINO存在最大值。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技术(SCR)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SCR烟气脱硝技术工艺流程、装置布置、设计参数、加氨系统和催化剂型的技术要点,并列出影响NOX脱除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湿法脱硫低温净化烟气与另一股高温未净化烟气直接混合可达到加热净化烟气的目的。影响混合烟气的因素很多,从未净化烟气和净化烟气的温度、烟气中SO2浓度、脱硫效率等因素对混合后烟气温度和SO2浓度变化的影响进行计算,其结果可为脱硫净化烟气余热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几种低NOx排放特性的工业炉窑燃烧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NOx对环境的危害性很大,控制燃烧过程的NOx生成与排放一直是燃烧技术发展的关键。总结了燃料燃烧过程中NOx的生成机理和抑制方法,论述了蓄热燃烧技术、煤粉低尘燃烧技术和新一代富氧燃烧技术的特点以及低NOx排放的主要原因,展望了这些先进燃烧技术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揭示了富氧燃烧过程中的火焰结构和氮氧化物生成机理,针对富氧火焰特性探讨NOx的抑制机理。本文以对向流扩散火焰为对象,利用基于详细的基元反应动力学模型的燃烧数值解析方法研究了热辐射对富氧空气(氧浓度为60%)/甲烷扩散火焰中火焰结构和氮氧化物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速度梯度较大时,辐射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可以忽视,当速度梯度K减小到约20s^-1以下,辐射的影响逐渐明显,需要考虑辐射项;同时发现随着速度梯度的减少,总的NO质量生成速率随着速度梯度的下降逐渐增大,在K≈33.3s^-1时达到峰值后又开始下降,直至熄火。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OH-PLIF技术在狭缝火焰实验台上测量不同壁面条件下壁面附近处火焰OH浓度分布情况,分析了贴壁处自由基浓度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壁面温度的升高及两测试板间距的减小,贴壁处的OH浓度下降趋势顺序分别为:不锈钢、硅以及氧化锆陶瓷,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材料对OH消耗速度不同。对比三种材料的熄火距离,可以发现壁面附近OH浓度下降趋势越快,火焰越不稳定,熄火距离越大。壁面附近的OH浓度下降趋势是决定熄火间距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基于最小传热温差的中低温余热锅炉蒸汽参数确定问题,利用稳定流动熵方程的方法分析得到了计算理论蒸汽最高压力的关系式。所得结果对于低温余热动力利用的热力过程分析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根据高职学生特点,结合笔者多年来对高职学生的《传热学》教学经验,探讨性提出了在高职《传热学》教学中一些有益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