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28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以陕西韩城市大红袍花椒籽为原料,出油率为指标,采用碱皂化-低温压榨法制取不含反式脂肪酸的花椒籽仁油,分别考察碱皂化方式和低温压榨工艺参数对出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花椒籽在质量分数为10%、温度为80℃的Na OH溶液中皂化45 min,再在花椒籽含水率为18%、螺距为40 mm、温度低于60℃的条件下用螺旋压榨机中来回压榨4次,出油率达15.2%,所得花椒籽仁油(毛油)产品主要质量指标达到GB/T 22479-2008《花椒籽油》花椒籽油的一级标准,且不含反式脂肪酸。应用实践表明,该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生产的花椒籽仁油品质好,可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红薯干经粉碎、液化处理后得到淀粉含量为230g/kg的高浓度红薯醪,利用工业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eATCC 6508同步糖化发酵(SSF)生产燃料乙醇。通过改变糖化酶的添加剂量调节发酵过程中糖化速率,控制醪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变化。发酵前期严格控制底物抑制对细胞生长速率的影响,通过较高的细胞浓度保障发酵后期发酵速率,减轻产物抑制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实验发现在0.2、0.4、0.6和0.8g/kg(糖化酶/红薯干粉)糖化酶添加量下,发酵过程中葡萄糖浓度被严格控制在强烈抑制的浓度水平以下(100g/kg),1.0g/kg剂量下醪液中葡萄糖浓度长时间高于100g/kg,底物抑制严重;发酵后期在0.2、0.4和0.6g/kg剂量下,由于糖化酶活性降低,糖化速率成为发酵速率的限制因素。综合分析糖化酶的最佳剂量为0.8g/kg,该剂量下既能严格控制底物抑制水平,同时保持发酵后期较高糖化速率,发酵终点乙醇浓度达118.23g/kg(16.12%,v/v),发酵时间为72h。  相似文献   
53.
为探讨新橙皮苷对脂肪细胞脂肪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MTS法检测新橙皮苷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细胞活力的影响,确定新橙皮苷的作用浓度后,油红O染色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3T3-L1脂肪细胞的分化及胞内甘油三酯的含量,RT-PCR测定脂肪形成相关基因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α,C/EBPα)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法检测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PKB/Akt)、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和糖原合成酶(Glycogen synthase,GS)的磷酸化水平;利用GSK3β选择性的抑制剂LiCl作用3T3-L1脂肪细胞后,检测新橙皮苷对3T3-L1细胞分化、胞内甘油三酯含量、C/EBPα、PPARγ及aP2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橙皮苷能极显著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胞内甘油三酯的形成(P<0.01),激活Akt信号通路,促进p-Akt和p-GSK3β水平增加,极显著抑制C/EBPα、PPARγ、aP2 mRNA和蛋白表达(P<0.01)。新橙皮苷的这些影响部分地被GSK3β抑制剂LiCl所抑制(P<0.01)。新橙皮苷能够通过激活Akt/GSK3β信号通路抑制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54.
柑橘皮渣水溶性膳食纤维的柠檬酸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柑橘皮渣为原料,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Box-Behnken原理设计的响应面法优化柠檬酸提取柑橘皮渣中水溶性膳食纤维的工艺。方差分析和交互作用分析表明,最佳提取工艺为柠檬酸质量分数3.38%、料液比1∶24、振荡时间69min、加热温度72℃,在此工艺条件下水溶性膳食纤维得率为21.10%±0.16%,与模型高度拟合,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55.
通过点击化学的原理,在商用石墨烯上接枝硅烷偶联剂,使石墨烯在有机涂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疏水性。接触角测试表明硅氧烷改性石墨烯(SiG)的水接触角(CA)为132.3°,SiG/环氧涂层(SiG/EPs)复合涂层的CA较EPs提高了10.7°,表现出较好的疏水性。SiG在稀释剂和涂料中具有较强的分散性。电化学测试和盐雾试验结果说明SiG/EPs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能,SiG/EPs阻抗模值和自腐蚀电流较EPs提升了两个数量级。SiG能明显提升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原因是SiG具有较强的疏水性和分散性。  相似文献   
56.
纳米尺度的表面化学定义为在纳米及其以下尺度研究表面与界面的结构与化学以用于精确控制材料合成与应用中发生在表面与界面的弱的相互作用力或强的化学键合。通常,新的功能材料的合成涉及到分子问弱的相互作用或新的化学键的产生。文中简要评论了有机分子在固体表面的自组装或通过表面化学反应而实现的定向组装以引证说明研究纳米尺度的表面化学对新材料合成与对材料性能理解的重要性。基于对这些组装过程的原子尺度的理解,新的纳米有机结构材料合成方法如固体表面二维纳米网格得以讨论。对通过弱的非键作用而实现的分子自组装薄膜,分子一基体问相互作用可能引起分子构型的变化甚至使分子产生手性。分子与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特别是分子之间的官能团相互作用以最大化自组装薄膜的稳定性,从而决定分子在薄膜中的排布结构。有机分子在固体表面的定向排布是通过分子的活性官能团与固体表面活性场进行表面化学反应而实现的。因而分子在定向组装的薄膜中的排布主要取决于不同官能团参与表面反应的竞争与选择以及固体表面活性场的分布。用有机分子在Si(100)与Si(111)-7×7表面的反应为例对分子定向组装形成薄膜进行原子尺度的理解,并讨论了有机分子在硅表面定向组装的反应机理。研究表明在纳米以下尺度对分子在固体表面自组装和定向组装的理解对发展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二维与三维固体表面功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7.
石墨烯和MoS2由于其自身良好的性能及其两者间优异的协同作用,使其复合材料在摩擦润滑、电催化等领域备受关注。综述了石墨烯/MoS2复合材料常见的制备方法以及石墨烯/MoS2复合材料的摩擦学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进展,旨在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