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3篇
电工技术   17篇
综合类   23篇
化学工业   61篇
金属工艺   20篇
机械仪表   25篇
建筑科学   60篇
矿业工程   24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31篇
水利工程   36篇
石油天然气   89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18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冶金工业   6篇
原子能技术   8篇
自动化技术   4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01.
装配式建筑供应链参与方众多,任一环节的风险因素都会对供应链的整体运行造成影响。基于文献研究,考虑装配式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存在的风险,确定20个风险因素,构建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挑选出的样本项目进行整体评价。将12个项目的评分作为样本数据,利用BP神经网络算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对样本进行训练和检验,证明该模型的准确性较高。基于研究结论,针对装配式建筑供应链风险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02.
S Zorb技术是中国石化应对汽油质量升级的重要工艺技术,其长周期平稳优化运行对于汽油的稳定生产至关重要。通过考察两套加工能力均为1.5 Mt/a的S Zorb装置影响长周期平稳运行的因素,总结了其长周期稳定运行时采取的原料管理、吸附剂管理和工艺参数优化等措施,实现了S Zorb装置操作周期与催化裂化装置同步。  相似文献   
503.
在分析多个高应力地下工程破裂特征的基础上,将岩石峰前和峰后全过程力学行为纳入地下工程支护设计中,提出融合启裂强度因子和峰后脆–延转化因子的大型地下洞室应力–强度设计方法,简称“2S+”方法,充分考虑了岩石裂纹扩展机制和峰后力学行为。岩石单轴压缩试验中的启裂强度与现场初始地应力下最大主应力量值的比值构成启裂强度因子ISI,反映岩石内部裂纹扩展本质和围岩初始应力水平;工程围压范围内岩石脆性指标的下降速率构成峰后脆–延转化因子BDF,反映岩石峰后应力降低的大小、速率和脆–延性;支护强度根据收敛约束法的基本原理求解获得。基于多个典型地下洞室岩石ISI,BDF和地下洞室支护强度统计结果,建立围岩破坏模式和支护设计的“七分区”评价体系,并在多个大型地下工程实践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504.
针对目前现场常用的压裂液耐温性差、交联时间短及残渣含量高等诸多问题,以氧氯化锆、多元醇、有机配体、络合交联剂和高温稳定剂等原料成功合成了有机锆交联剂YJ-3,并选用聚丙烯酰胺类稠化剂RG-1和添加剂制备出一种耐温缓交联有机锆冻胶压裂液体系。采用单因素试验对交联剂YJ-3和稠化剂RG-1质量分数进行了优化,进而评价了该压裂液体系的性能指标。实验结果表明:压裂液的较优配方组成为0.50%RG-1+2.0%YJ-3+0.15%Na2S2O3+0.8%助排剂,该体系交联时间在3~45 min之间可调,90℃和150℃时在170 s-1速度下剪切2 h后黏度仍高于50 mPa·s,携砂性能和滤失性明显优于常规瓜胶压裂液体系,在1~3 h内可实现完全破胶,无残渣、易于返排,是一种性能优良的耐温缓交联型低伤害压裂液,具有广阔的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05.
李塞  张春生 《机械管理开发》2023,(1):242-243+249
介绍了汽轮机组轴系中心调整的过程,并针对在调整过程中达不到计算数值要求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汽轮机找中心的工艺水平和工作效率,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