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利工程   56篇
无线电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浪计算是确定调压室尺寸的重要参数,本文用四阶龙格-库塔法对水电站调压系统非恒定流控制方程进行数值计算,并编制了通用计算程序,可用于圆筒式、阻抗式、双室式和尾水调压室的涌浪计算。程序适用于机组按指定的时间(或规律)进行开启(或关闭)等不同工况。  相似文献   
23.
虞邦义  西汝泽 《治淮》2000,(2):30-32
涌浪计算是确定调压室尺寸的重要参数,本文用四阶龙桥--库塔法对水电让调压系统非恒定流控制方程进行数值计算,并编制了通用计算程序,可用于圆筒式、阻抗式、双室式和尾水调压室的涌浪计算。程序适用于机组按指定的时间(或规律)进行开启(或关闭)等不同工况。  相似文献   
24.
虞邦义 《治淮》1989,(3):30-32
一、泥沙淤积及其对工程运用管理的危害茨淮新河是安徽一项治淮骨干工程。引水口处的茨河铺闸是茨淮新河的一级控制枢纽,二十年一遇分洪流量为2000立方米/秒,五年一遇排涝流量为1200立方米/秒。茨河铺闸靠上下引渠将颍河与茨淮新河连接起来,上引渠长860米(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5.
梁斌  汪霞  西汝泽  虞邦义 《治淮》2002,(8):31-32
本文根据试验资料,对临淮岗枢纽工程深孔闸的水力计算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各种流态的水力计算公式及流态判别条件,并绘制出闸堰流态分区模式图。  相似文献   
26.
河工模型变态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河工模型几种变态问题及其对水流运动、泥沙运动和河床变形的影响进行了回顾与评述 .几何变态对顺直河段、弯曲河段和分汊河段的水流运动影响程度是有差别的 .几何变态对推移质和悬移质泥沙运动的影响也不一致 .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几何变率 .时间变态对水流运动和河床变形的影响十分复杂 ,时间变率应受到严格控制 .  相似文献   
27.
河工模型时间变态问题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淮南田家庵段河工模型和该河段1991年实测洪水资料作为试验条件,采用真实的入出流边界条件,未作任何假定与简化,对河工模型时间变态问题开展了系列试验研究。采用自行研制的大型河工模型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对模型入流、尾水、口门等内外边界进行自动控制,对沿程水位、流速和出口流量等水力参数进行自动检测,获得了不同时间变态率条件下这些基本参数的过程变化。根据实测资料,对时间变态引起的沿程水位、比降、流速、水流挟沙力等参数的偏离趋势进行了分析,对引起这些物理量偏离的内在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淮干正淮段大型防洪模型设计与试验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淮干正淮段长78.7km,有5个行沤区,河势及水流条件复杂,河道行洪能力达不到防洪规划要求,通过河工模型试验,应研究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整治方案,中论述了该段防洪模型的设施原理、加糙方法、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用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相结合的验证方法,模型中重现了1991年洪水过程,为方案试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9.
赵凯  杨兴菊  虞邦义 《治淮》2009,(5):24-26
根据河道1992年和1999年两次实测断面资料,采用断面法分析1992年-1999年间淮河中游正阳关至蚌埠闸段沿程冲淤变化情况,分析1971年~1999年正阳关至蚌埠闸段冲淤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92年-1999年间除个别河段外主槽沿程均呈冲刷状态;滩地沿程表现为上、下段冲刷,中间段淤积,冲淤相抵基本处于冲淤平衡状态。1971年~1999年间主槽一直呈冲刷状态,且后期冲刷程度明显加强;滩地在1971年~1992年间呈淤积状态,而1992年后则趋于平衡。  相似文献   
30.
淮河中游历来是淮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多年实测资料,分析了淮河中游来水来沙条件、河道基本特性和河床冲淤特性。结合上述研究成果和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建设,分析了当前中游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淮河中游治理对策,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