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水利工程   56篇
无线电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31.
根据1992年和1999年两次实测河道断面及地形资料,采用断面法计算了1992年~1999年间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正阳关段冲淤量,并结合文献[1]中的计算成果分析了1971年~1999年王家坝至正阳关段冲淤变化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32.
基于王家坝至鲁台子段1975年至2005年实测水沙资料,采用计入和不计入区间来沙两种方法对王家坝至鲁台子段河道进行冲淤分析。结果表明,王家坝至鲁台子段河段整体呈淤积趋势。河道在汛期总体表现为淤积,而非汛期总体处于冲刷状态,由于汛期冲淤量较大,决定了河道的;中淤特性。日平均流量在500m^3/s以下,出现频率达83.9%,河道累积表现为冲刷。流量在1000m^3/s~2500m^3/s之间累积淤积量最大,共淤积2950.7万t,说明河道在漫滩前后淤积比较严重。行蓄洪区运用对河段水沙运动影响较大,启用年份多年平均淤积量为311.9万t,未启用年份多年平均淤积量为164.5万t。  相似文献   
33.
介绍了淮河干流正阳关至涡河口段实体模型测控系统的总体构成和功能,断面水位与流速测量系统、流量测控系统、闸门、口门及尾门控制系统、行洪区粒子图像测速系统、模型视频监控与语音系统等现场测控系统以及模型网络通信系统、软件系统的技术方案、性能和设备配置概况,以及淮河实体模型新型测控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34.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 水动力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段河道呈倒比降,入湖河段河道分汉,湖区支流入汇众多,流态复 杂。本文针对该河段的特点,建立了淮河干流浮山至洪泽湖出口段一、二维藕合洪水演进数学模型, 模拟了2003, 2007年本段洪水演进的过程。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模型计算精度较高, 可为浮山以下河道不同治理方案的研究提供分析计算平台。  相似文献   
35.
河工模型量测与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近年来河工模型量测与控制技术在研究进展进行回顾与评述,并介绍了作者的测控系统及其特点,对此类系统的各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流量、流速-水位测控和尾门、口门控制等进行比较归类,并简要介绍了作者最近研究成功的红外线流速传感器、分布式流速采集系统以及工控组态软件在河工模型测控系统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6.
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演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2年实测淮河中游纵剖面为基础,分析了淮河中游洪河口至浮山河段纵剖面形态,研究了1951~2005年54年来沿程纵剖面变化规律.除局部河段外,淮河中游深泓以下切为主,近期下切速度加快,文中系统分析了深泓下切成因.  相似文献   
37.
2021年入汛后,受强降雨影响,安徽省皖南山区和大别山区多次发生了山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7.2亿元.系统梳理了安徽省2021年山洪灾害防御科学应对举措,对汛前准备、汛期检查、应急处置等防御实践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38.
为了分析淮河干流水沙变化特征,选定吴家渡水文站为代表性水文站,采用累积距平、M-K分析法、R/S分析法和Morlet小波分析法等方法,对吴家渡站1950—2015年水沙实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淮河干流近66 a来水沙序列变化趋势、突变点及周期特征,并深入分析水沙条件突变及变化趋势的真实原因。结果显示:整体上淮河干流年径流量未呈现明显的增加或减小的趋势,但淮河干流来沙量则表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2000年后来沙量趋于稳定;淮河干流来沙变化具有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整体上呈现出多、少2个阶段的变化过程,发生突变的年份在1980—1984年之间,未来一段时间来沙量整体呈现减小的趋势;水库拦沙、农业种植改变下垫面、人工采砂及航道整治与河道疏浚的作用是导致淮河干流含沙量持续减小的原因;径流量第1—第3主周期分别为18,8,2 a,并且在未来短时间内将继续保持枯水期;输沙量整体上保持减少的趋势,第1—第4主周期分别为7,17,25,2 a,含沙量的第1和第2主周期分别为23,6 a,并且在未来短时间内将继续保持少沙期。研究成果可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河道治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基于VOF法的RNG k-ε双方程紊流数学模型,对阶梯溢洪道水流压强特性及下游局部冲刷坑的形态和发展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结果 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台阶面流速沿着台阶凸角的连线形成一个"伪底",流速与坡面近似平行,各个台阶与主流之间存在一个三角形空腔,形成顺时针旋转的漩涡.漩涡中心速度趋近于零,向外逐渐增...  相似文献   
40.
虞邦义  王学功 《治淮》1999,(7):23-23,26
怀洪新河全长125km,具有分洪,排涝等综合效益。新河走向充分利用现有河道,各段河热相差悬殊,整治工程复杂。我们对香漳湖河段了河工模型试验研究,提供了整治工程规划设计所需基本参数。新河干河设4座控制枢纽,我们对其中的3座进行了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优化了枢纽布置与消能防冲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