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2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20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70篇
石油天然气   150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正>能源转型要走一条因地制宜、稳中求进和多能互补的道路。本世纪环境科学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必须尽早尽快地采取措施实现碳减排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为此,必须实现向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但在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转型路线上却存在争议,由于实践经验不足部分人有过于激进的要求。他们把过多期望和能源转型中极其复杂的问题,仅简单化地集于风光发电快速发展上。这类“自断其臂”的极端性思路和举措,大大削弱了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影响着能源安全,因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连串的问题。  相似文献   
32.
增加天然气供应是"十五"能源调整最现实最有力的抓手.以能源消费总量40 × 108tce、42×108tce,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比例8.3%、8.0%计,则2015年天然气消费量为2500×108m3.预测其供应构成为国内生产约1500×108m3,国外进口约1000×108m3.实现这一目标有相当大的难度,需要下大力气持续高速增加常规天然气生产,促进天然气供应多元化,拓展管道输气进口,高速发展LNG进口,加快天然气上中下游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以及市场化机制改革.  相似文献   
33.
本世纪头10年世界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转向东亚—南亚弧形地带,其中中国和印度成为领跑者,这一趋势将至少持续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和印度占世界GDP的份额分别从2000年的3.72%和1.49%上升到2010年的9.34%和2.44%。2000~2010年间世界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率为2.67%,而中国和印度则分别为11.54%和5.18%。2001~2010年间,北美、日本的石油进口量呈下降趋势,欧洲呈微弱增长态势;而同期中国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达16.29%,印度2000~2009年间石油进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32%。2000~2010年间世界煤炭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84%,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30%;而中国10年间煤炭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13.21%,2010年煤炭占基础能源的70.3%。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增长过快、能源构成不合理的问题相当突出,必须加大对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坚决扭转煤炭占能源构成比例持续升高的局面。与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增长重心东移相应的是中美两国战略思维的变化。美国战略重点东移、"重返亚洲"的目的是遏制中国,这不过是冷战时期围堵的老思维;但美国同时又必须与中国合作,双方的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而中国必须看到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形成新的战略思维,改变发展方式,坚定不移地以改革促稳定,以结构调整保发展。  相似文献   
34.
以能源构成中占明显优势和主导地位的种类划分能源时代。目前全球已进入石油时代,近中期仍将保持油、气、煤和非化石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本世纪后期将进入"后石油时代"。能源时代的更替显示出随着科技水平和生产力的发展,能源向高效、环保方向优化的总体趋势。中国在能源发展上有明显的特殊性,整体上仍处于能源的煤炭时代,可能直到本世纪30年代初还难以说进入了石油时代。这与我国的资源禀赋特点有很大关系,也受到经济和能源发展的巨大不平衡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制约。我国近年来特别重视低碳能源的发展,但不够合理的补贴政策使新能源发展态势不理想。对新能源上网的硬性规定也影响了电力行业的正常高效运行,出现不同程度的弃能。为了达到环保要求,过多地把压煤指标集中在煤改气上且出现向下层层加码的现象,额外增加的用气量使本来在冬季就供不应求的现象明显加剧。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不到位,没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价格结构不合理。应倡导多能互补、因地因时制宜的能源发展指导思想。允许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边远乡村之间的能源构成优化路线和进程有所差别,不应搞一刀切。实现多能互补协同发展,分布式能源将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式,多种形式的蓄能是高效运营和调节的必要手段。必须立足于国内外两种资源并重视国内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尽量使油气进口来源多元化。要真正落实"节能是能源战略之首"的基本理念。这就是能源发展战略思维的广义多元化。  相似文献   
35.
中国石油溶解气的分布特点和富集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石油溶解气研究中丰度具有重要的意义.若以储量计算丰度多会出现较大偏差,甚至在采出程度并不高时使溶解气剩余可采储量和丰度呈现负值.以石油和溶解气累计产量计算丰度则可消除因年度具体情况不同带来的影响,使溶解气丰度更有代表性.溶解气丰度值在中国全国大区间表现为西北最高、海域最低,大盆地一般高于相邻的小盆地.但在同一盆地的不同单元、不同油田间,同一油区(田)勘探开发的不同时期间丰度值可能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显示出溶解气丰度的控制因素是复杂的.总体看来,石油溶解气丰度与区域富气性有较强的相关性,保存条件对其亦有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对溶解气的研究还相当薄弱,但溶解气利用潜力很大,建议以合理的政策促进对溶解气的利用.  相似文献   
36.
中国天然气统计预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气由地下资源变成商品经历了复杂的过程,涉及许多术语概念,容易产生混淆,有可能会影响到对天然气的统计、预测和深入研究,为此对中国天然气统计预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认为:①地下天然气以气层气和溶解气(石油伴生气)形式赋存,前者的产量在我国近期迅速增长,而后者的产量则呈下降趋势,在预测未来指标时决不能将其混为一谈;②致密气在美国属于非常规天然气,而我国却将其纳入常规气产量,因此在讨论非常规气占天然气产量比例、页岩气占非常规气比例时不能将两国间的数字仅作简单对比;③地面钻井采出的煤层气和矿井井下抽采的煤层气(煤矿瓦斯)在产量控制因素、成分和利用率上均存在着重大差别,须分别统计并预测其未来产量;④在未作初步普查勘探前,尚无能反映研究区各层系地下一定深度含气性和可采性的基础性参数,这时对其天然气资源潜力评估所得数字的可靠性甚差,对此应有清醒的认识;⑤页岩气虽具大面积分布的特点,但其勘探开发仍要经历普查选区面中求点逐步发展的程序,要经历逐步认识中国页岩气特点适应中国特殊的外部环境的过程,在起步阶段不宜有过高的发展指标;⑥天然气井口产量、管线进口门站和LNG接收站的输入量与可供用户的商品量之间有明显差别,我国的天然气统计工作和消费量规划中应关注此问题;⑦在天然气规划中应注意到管线的建成与达到其设计能力之间的时间差。  相似文献   
37.
中美非常规油气概念差异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非常规油气概念界定上的差别,才能使中美两国间作正确的对比。勘探开发从常规向非常规延伸人类对地下资源的利用总是从较易开发、资源丰度较高、因而易获得较大经济效益的地方入手,然后随需求的扩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向资源禀赋较差的领域扩展。大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  相似文献   
38.
页岩气革命标志着非常规油气已经成为可与常规油气并列的勘探方向,同时也意味着传统的油气地质和勘探理论将要并已经有重大创新性突破。对于非常常规油气而言,不但"生、储、盖、运、聚(圈)、保"的"六字箴言"失去了认识油气赋存的指导意义,圈闭的确定和优选也不再是勘探的必经程序;勘探思路有革命性的开拓创新;对低品位却呈面积性分布的非常规油气,更加关注"甜点"的寻找,勘探开发高度一体化;观念变了,思路变了,方法变了。针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方法上的特点,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关注并上升为理论性认识;在推动我国非常规油气发展中要有适应于我国情况的技术创新和配套完善的技术。  相似文献   
39.
40.
为了扶持尚处于弱势地位的新的能源生产类型和新消费方式,为了帮助承担过重社会责任的企业,有时为了减轻消费者的负担等,往往以国家财政对能源生产、消费进行补贴。恰当的补贴可促进能源生产的创新,引导节能环保的能源消费方式,但过多过长时间的补贴会削弱企业的竞争力。有时为了争抢补贴一哄而上会造成产业畸形发展,使政府和企业陷入被动和困境。对能源消费的多种补贴如长期持续并不断增大,不但不利于节能,还将造成日趋增大的政府赤字,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建议能源补贴应向科技研发倾斜、向各类开拓创新的新领域倾斜,对领取补贴的能源生产要以最终商品量考核。补贴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应过长,尽量减少现金补贴、多用减税减负等方法创造更好的经营环境。总之,补贴是一种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应该慎重从事。政府要考虑的不仅是该不该补贴,还要注意补贴的方式、力度、时间以及防止权力寻租和企业骗补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