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15篇
化学工业   4篇
矿业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1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为揭示塔里木盆地石炭系A油藏水驱开发末期剩余油潜力,综合利用水驱过程的CT扫描检测、高温高压条件下水驱后含油薄片观察和高温高压微观刻蚀模型水驱油实验3种实验手段,揭示了西部某A油藏石炭系底部的海相储层剩余油形成机理,明确了水驱开发末期的剩余油类型及潜力分布,并提出了三次采油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受注入水剥离作用、突进分隔作用、绕流作用和捕获作用影响,剩余油分布呈现整体分散、局部斑块状富集的特点;剩余油类型可划分为孔喉充填型、孔内半充填型、孔壁油膜型、分散油滴型、喉道滞留型和角隅型6种。其中,水驱中水洗区域的孔内半充填型和分散油滴型剩余油,呈分散状,占65.4%,潜力最大;水驱未波及区域内的孔喉充填型剩余油,呈斑块状富集,占21.0%,潜力次之。建议用表面活性剂驱或天然气驱进行挖潜。  相似文献   
112.
储层认识不成熟以及评价信息不完备等问题,给苏里格气田苏X井区盒8下亚段低渗透气藏早期的储层评价带来很多不确定性,进而无法精细刻画储层特征。如何充分体现储层评价过程的不确定性以及有效扩大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则成为改善储层评价效果的关键。以隶属度为纽带,按照多信息叠合思想,将不确定方法中的模糊综合评价和灰色关联评价方法有机组合,对内部算法进行差异化改进处理,建立了更加有效的模糊-灰色综合评判方法。实例应用表明,新方法在兼顾研究区储层评价模糊性和灰色性的同时,还提高了低渗透储层的区分度,提升了储层描述的精度。根据改进后的储层分类结果,将盒8下亚段划分出4类储层,其中Ⅰ和Ⅱ类为有利储层。平面上储层展布与过去的近连片认识相比刻画得更加精细,储层类别间具有较好的区分,更贴近河流沉积的发育规律和地质知识库,与已有实践成果和地质认识也大致匹配。该方法能够快速有效地指导气田勘探开发部署实践,为类似的低渗透储层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3.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不同构造区带之间的油气分布具有严重的不均一性.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系统总结出塔南凹陷铜钵庙组油气分布特征,并对其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中部断裂潜山带和中部次凹构造转换带以断块、断背斜和断鼻油藏为主,是油气富集高产的主力区带;中部次凹南、北洼槽以断层-岩性、岩性和地层不整合遮挡油藏为主,储量丰度和油井产能均较低.区带间差异的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研究区多种类型油藏的形成与分布;沉积相和成岩相造成的储集相带的差异决定了储层质量,进而控制油气富集程度和油井产能;区带间差异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运聚规律,并控制形成3种油气分布模式,即源外不整合输导断控富集模式、源内复合输导相控贫化模式和源边断裂输导断控富集模式.  相似文献   
114.
我国早第三纪湖泊中纹层状燧石的发现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湖盆中燧石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岩石类型,到目前为止,国内尚没有人对湖相地层中的燧石作专门研究报道.本文首次提出在辽河西部凹陷下第三系湖相地层中存在着纹层状燧石,并从地质背景条件、沉积和地球化学特征入手,对其成因机制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5.
通过对高104-5区块12小层微构造的研究,揭示了高104-5区块的微构造特征,总结了该油藏的微构造类型,分析了微构造与油井生产的关系。研究表明,微构造是控制该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高104-5区块的构造类型包括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和斜面微构造,其中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和分布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16.
以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沾化凹陷和苏北盆地古近系富有机质泥页岩为例,对自然流体压力缝类型、特征及其对烃类初次运移的作用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流体超压是自然流体压力缝产生的主要原因。自然流体压力缝有3种类型:早期泄水缝、顺层脉状裂缝和生排烃裂缝。早期泄水缝以其蛇曲形态为典型特征;顺层脉状裂缝中充填纤维状方解石脉,并与有机质共存;干酪根生烃增压形成的生排烃裂缝是富有机质泥页岩幕式排烃的关键。自然流体压力缝、层理缝和构造缝等多种成因的裂缝逐级汇聚形成相互连通的裂缝网络,是烃类重要的初次运移通道和储集空间,在多尺度渗流过程中充当渗流通道,且是实现泥页岩储集层体积压裂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7.
针对中国东部致密砂岩储层天然裂缝识别难、预测准确度低、空间分布认识不清的问题,综合岩心、测井、地震资料对断层破碎带内部结构进行识别划分,构建了断缝体地质概念模式.在该地质模式的约束下,结合实际定量分析结果,建立裂缝密度与裂缝产状两大约束体对裂缝空间展布进行约束;最终采用分带建模的思路,构建断缝体地质模型;通过与生产动态...  相似文献   
118.
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方法在礁灰岩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对南海流花11-1油田储层层内、层间及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在对储层非均质定量表征的方法中引入了储层非均质性综合指数概念,克服了以往研究工作中只应用单一因素表征储层非均质性的不足.利用该方法能够更准确反映储层的实际情况,进而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快速、直观地进行剩余油分布预测.在综合分析了油藏动、静态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对该油田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成果,提出了剩余油潜力区,并在潜力区部署了侧钻井位.实际生产情况与非均质研究结果一致,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该方法对类似油田储层非均质及剩余油分布和预测的研究和推广应用都有较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9.
为了从油水渗流差异角度解释剩余油的形成机理,通过开展岩心铸体薄片观察和扫描电镜测试、压汞测试、相对渗透率测试以及水驱油测试等一系列实验,将砂岩的孔喉系统、油水相对渗透率和剩余油类型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储层孔喉系统发育特征及其内部流体渗流特征是造成剩余油形成的主要因素,并且不同类型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低...  相似文献   
120.
针对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莫西庄地区三工河组厚层砂体内部油水分布关系复杂、油藏圈闭类型难以识别等问题,从非均质性研究入手,描述了主力夹层的分布特征,计算了夹层的排替压力,利用夹层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分析了夹层对油气的封堵能力,揭示了夹层对油气水分布的控制作用。夹层造成了纵向上油水关系的不同,使部分井区形成了“上水下油”的油水分布状况;具有一定封堵能力的非均质性夹层在侧向上造成了厚层砂体内油水界面的不同;夹层还能够降低底水油藏的含水上升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