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8篇
能源动力   1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范明  赵元生  王苑  何盛宝 《化工进展》2021,40(10):5514-5522
基于RHDS-SIM反应模块和Petro-SIM模拟软件建立了2.4×106t/a固定床渣油加氢装置的反应器模型和全流程模型,用于深度工艺分析及优化操作条件,解决装置生产瓶颈,提高产品收率和质量,实现降本增效。本文以两种不同反应器入口温度工况下的运行参数和产品性质对模型进行了准确性验证。应用全流程模型分别对改变氢分压和反应器入口温度进行了工艺分析。模拟结果显示,在维持脱硫率不变的前提下,将氢分压从12.76MPa增加至13.34MPa,R1、R2、R3催化剂预测剩余寿命分别增加了6天、36天和33天。将R1入口温度分别提高1℃、3℃、5℃,脱硫率、脱金属率和脱残炭率分别提高了0.78%、3.72%、0.64%,化学氢耗由141.3m3/m3增加至144.7m3/m3。将R3入口温度由384℃提高至390℃,加氢渣油硫含量由5514μg/g下降至4880μg/g。通过实施优化措施,减少汽提塔底中压蒸汽流量0.4t/h,可在满足产品指标的前提下实现节能降耗,提升装置年经济效益约137.2万元;在多产柴油工况下侧线柴油抽出率应控制在23t/h以下,柴油及加氢渣油产品性质能够满足产品规格及下游装置进料要求。  相似文献   
12.
特超稠油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推动稠油降黏技术的发展,获得稠油黏度的控制因素,以塔河、轮古油田的15 个稠油样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稠油的黏温关系,进行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SARA)四组分分离和元素组成分析并将其与黏度进行关联分析,研究了水热催化裂解法对稠油的降黏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稠油中存在结构黏度,黏温关系较好地符合Arrhenius 方程。稠油黏度与组成有关,随稠油中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含量增加,稠油黏度降低;随沥青质含量增多,稠油黏度呈近似指数关系升高;随胶体稳定性参数(胶质/沥青质量比)增大,稠油黏度降低并呈近似指数关系;稠油黏度与N、Ni 含量正相关,与S、V含量关系不明显;氢碳原子比越小、芳碳率越高,稠油黏度越大。对LG-01 稠油进行水热裂解降黏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后油样的黏度变化与组成变化相对应,在80℃的黏度由反应前的34965 mPa·s 变为12165~295858 mPa·s,水热反应后对应的沥青质含量为21.50%~29.22%,胶体稳定性参数为1.19~0.63,氢碳原子比依次降低,杂原子S、N含量依次增加。图12 表3参16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多孔介质表征体元尺度(REV)格子Boltzmann模型的研究进展,根据对多孔介质处理方式主要分为部分反弹模型和阻力模型两类,分析归纳了各类模型的优缺点。由于阻力模型中渗流的广义格子Boltzmann方程(GLBE)的作用力是基于GUO等的作用力模型,可以准确得到宏观方程,不存在离散误差,且模型的平衡分布函数和作用力项中都包含反应介质特性的孔隙率,因而应用最为广泛。本文还重点介绍了REV尺度多孔介质LBE模型在流动、传热、传质、化学反应及相变等过程中的具体应用,认为REV尺度多孔介质内的三传一反数学模型中需要加入孔隙尺度因素,在更大工程尺度上应该考虑过程参数的各向异性,展望了REV尺度多孔介质LBE模型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坚持“培育规模、做优做强、追求效益、协调统一”的工作思路,坚持优化市场、优化队伍、优化装备“三个优化”,实行市场体系、资金体系、制度体系、资源体系“四个统一”—中原油田海外市场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5.
坚持“培育规模、做优做强、追求效益、协调统一”的工作思路,坚持优化市场、优化队伍、优化装备“三个优化”,实行市场体系、资金体系、制度体系、资源体系“四个统一”——中原油田海外市场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通过深入研究渣油原料的结构组成与加氢转化行为特征,成功开发出包括保护剂、脱金属剂、脱硫剂和脱残炭剂4大类共12个牌号的PHR系列固定床渣油加氢催化剂。在保护剂中构建了"毫米-微米-纳米"多级孔体系,其微米级孔(PHR-402、PHR-403催化剂)与纳米级孔(PHR-404催化剂)均为双峰分布,微米级孔(PHR-402、PHR-403催化剂)主要分布在1μm附近区域和30~200μm的较宽泛区域,纳米级孔(PHR-404催化剂)的集中孔径则分别约为13nm和250nm,纳米级孔中大于100nm的孔比例达到35%。脱金属剂具有双峰分布的孔结构及内高外低的活性金属含量分布,其"扩散孔"孔径达到微米级(2300nm),大于100nm的孔比例超过20%。工业应用结果表明,PHR系列渣油加氢催化剂具有高而稳定的脱硫、脱氮、脱残炭等活性,催化剂内部孔结构的利用率高,且床层压降更低,有利于延长装置运转周期。  相似文献   
17.
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渣油加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渣油加氢工艺是一项重要的渣油深度转化技术,高性能渣油加氢催化剂的研发是其核心。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渣油加氢催化剂——金属/活性炭负载型催化剂,从催化剂制备方法、反应活性、活性相等多个方面,阐述了其在渣油加氢中的应用研究情况。提出应该从增强催化剂机械强度、改进催化剂成型工艺、提高催化剂稳定性等方面改进催化剂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