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2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9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4篇
矿业工程   6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对某矿一起井下无轨人车斜坡道溜车事故的实际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制动系统设计缺陷与部件选型不合理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为提高井下无轨人车制动系统的安全性,避免类似事故,从改进系统方案、优化部件选型及按标准要求设计几方面提出了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2.
针对圆盘定量浇铸系统开发的重点是精确控制阳极板的浇铸重量及圆盘驱动系统运行的平稳性,自主开发一种新型自动定量浇铸系统,通过模糊控制和闭环控制理论,在线调整定量浇铸运动曲线,实现了浇铸流量精确控制;同时,通过双伺服马达系统使圆盘驱动系统达到精确定位、平稳运行的要求。此系统投入使用后,浇铸的阳极板重量达到了预期精度,且表面质量优良,开发工作获得阶段性成功。  相似文献   
23.
300M钢电子束预热与焊接复合加工后的残余应力测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盲孔法测量了电子束预热与焊接复合加工300M超高强度钢板的残余应力分布。结果表明,垂直于焊缝方向的纵向残余应力以拉应力为主,横向残余应力以压应力为主,焊缝中心的最大纵向和横向残余应力分别为34.3和9.2 MPa;最大残余拉应力峰值出现在母材区,其应力值约为208.3 MPa,远低于母材屈服强度。沿焊接方向残余应力变化不大,可近似认为其分布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24.
为修复飞机TC2钛合金结构裂纹,应用YAG激光器进行了TC2钛合金的焊接实验。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子显微硬度仪分析了工艺参数对焊缝形貌和焊缝截面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的升高,焊缝的熔宽逐渐增加,焊缝截面形貌由钉型向X型转变;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大,焊缝的熔宽呈减小趋势。采用电流150A、脉宽10ms、频率4Hz、焊接速度2.0mm/s的工艺参数可获得宏观质量良好的焊缝。焊缝熔合区可能为针状马氏体α′交织成的网篮组织;热影响区为75μm左右的环形带,其组织可能是由等轴的α相和针状马氏体组成,靠近熔合线部分较之远离熔合线的区域针状马氏体数量更多且更加密集,靠近熔合线区域有逐渐减弱的再结晶,再结晶尺寸明显大于基材;焊缝截面的显微硬度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基材的硬度在310~350HV0.5之间,熔合区的硬度在500~600HV0.5之间,熔合区硬度相对于基材提高了60%左右。  相似文献   
25.
为修复飞机TC2钛合金结构裂纹,应用YAG激光器进行了TC2钛合金的焊接实验。利用扫描电镜(SEM)和电子显微硬度仪分析了工艺参数对焊缝形貌和焊缝截面显微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电流的升高,焊缝的熔宽逐渐增加,焊缝截面形貌由钉型向X型转变;随着焊接速度的增大,焊缝的熔宽呈减小趋势。采用电流150 A、脉宽10 ms、频率4 Hz、焊接速度2.0 mm/s的工艺参数可获得宏观质量良好的焊缝。焊缝熔合区可能为针状马氏体α′交织成的网篮组织;热影响区为75 μm左右的环形带,其组织可能是由等轴的α相和针状马氏体组成,靠近熔合线部分较之远离熔合线的区域针状马氏体数量更多且更加密集,靠近熔合线区域有逐渐减弱的再结晶,再结晶尺寸明显大于基材;焊缝截面的显微硬度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基材的硬度在310~350 HV0.5之间,熔合区的硬度在500~600 HV0.5之间,熔合区硬度相对于基材提高了60% 左右。  相似文献   
26.
为了充分发挥电子束焊接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作用,对反映束流品质的关键因素—电子束能量密度开展了研究;基于法拉第传感原理,通过DIABEAM测试法对真空电子束焊机电子束能量密度分布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电子束能量密度分布呈非对称的近高斯分布,随着聚焦电流的增加,电子束能量密度趋于发散分布,达到焦点状态时dP90区域内电子束能量密度均值最高;电子束能量密度峰值随着灯丝加热电流增加而增加,但受灯丝尺寸等因素的影响,灯丝加热电流达到稳定值后能量密度分布不变。  相似文献   
27.
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子束焊机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提高电子束加工质量,采用AC-DC-AC-DCAC-DC的拓扑电路和双闭环控制策略设计制造了高压加速电源、偏压电源与灯丝加热电源。将所研制高压逆变电源与150 kV/30 kW电子枪、真空系统等组成了一套电子束焊接设备,分别测试了该电子束焊接设备输出的高压、最大束流、焊接工艺参数一致性、最大焊接深度。试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逆变电源高压输出达到150 kV,高压输出线性度较好;工艺参数一致性较好;最大束流达到200 mA;钛合金焊接深度达到100 mm。这表明所研制的高压逆变电子束焊接电源的焊接适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8.
为修复腐蚀损伤的飞机铝合金构件,使用铝基稀土合金粉末,对预置模拟腐蚀损伤的铝合金(LY12CZ)试样进行激光熔铸修复,分析试样修复后熔铸层的显微组织结构,并对熔铸修理试样和无损试样进行疲劳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熔铸层内为尺寸较小的等轴晶粒,尺寸为3~4μm;靠近熔铸界面处为具有定向凝固特征的柱状枝晶,晶轴垂直于界面,轴向尺寸可达30~40μm;激光熔铸修复的试样疲劳性能较完好试样大幅下降,主要原因为熔铸层内的熔铸加工缺陷形成了裂纹源,熔铸层底部的柱状枝晶具有较强的应力开裂倾向,熔铸残余拉应力加速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相似文献   
29.
在对巩留县吉尔格郎乡喀拉吐木苏克滑坡进行现场勘查和相关论证的基础上,阐述了该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机制,并对该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滑坡处于较稳定状态;在暴雨等情况下,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基于滑坡形成机制和定量评价结果,提出了为提高滑坡稳定性的工程加固措施,为当地居民的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具有较高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0.
真空电子束局部热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电子束局部热处理技术的特点和意义,详细叙述了电子束焊后局部热处理的工艺以及设备的研究进展,提出电子束局部热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