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991篇
  免费   23346篇
  国内免费   14563篇
电工技术   19237篇
技术理论   4篇
综合类   18625篇
化学工业   28417篇
金属工艺   13717篇
机械仪表   14671篇
建筑科学   17779篇
矿业工程   6904篇
能源动力   6152篇
轻工业   18887篇
水利工程   5783篇
石油天然气   9546篇
武器工业   2458篇
无线电   25443篇
一般工业技术   20522篇
冶金工业   8087篇
原子能技术   2736篇
自动化技术   31932篇
  2024年   768篇
  2023年   3359篇
  2022年   6985篇
  2021年   9690篇
  2020年   7270篇
  2019年   5418篇
  2018年   5947篇
  2017年   6974篇
  2016年   6167篇
  2015年   9452篇
  2014年   11919篇
  2013年   14299篇
  2012年   16980篇
  2011年   17685篇
  2010年   16486篇
  2009年   15695篇
  2008年   15809篇
  2007年   15017篇
  2006年   13494篇
  2005年   10604篇
  2004年   7554篇
  2003年   6019篇
  2002年   5756篇
  2001年   5218篇
  2000年   4155篇
  1999年   2870篇
  1998年   1709篇
  1997年   1435篇
  1996年   1290篇
  1995年   1106篇
  1994年   906篇
  1993年   579篇
  1992年   465篇
  1991年   345篇
  1990年   301篇
  1989年   238篇
  1988年   179篇
  1987年   146篇
  1986年   114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47篇
  1983年   33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54篇
  1980年   56篇
  1979年   33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3篇
  1959年   25篇
  1951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31.
132.
1958年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的创建,与建国初期的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求紧密相关。1956年陈家镛受到世界著名冶金学家叶渚沛的邀请,到正在筹建中的化工冶金研究所工作。作为国内该领域开拓者和学术带头人,陈家镛院士的学术经历是本文主线。以他带领同事们开展湿法冶金研究为案例,分析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研究之间的关系。重点介绍了他在冶金、化工、材料等研究领域做出的重要学术贡献,以及将代表性科研成果经过中间试验应用于实际生产、解决企业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的情况。藉此反映了以过程工程研究所为代表的国立科研机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技攻坚的历程与成果。  相似文献   
133.
孙伟  王绪滨 《内燃机车》2015,(2):28-30,4
针对机车走行部关键部位存在的风险及日常机车运用和检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预防对策,保证了机车走行部的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34.
大庆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高含水阶段,厚油层动用程度低,"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是有效的提高厚油层动用程度,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油田采收率的有效手段。在"二三结合"开发模式注聚阶段中注采比对井间压力、含水饱和度等变化有重要影响。为了探究注采比对开发层位的井间压力及饱和度的影响,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模拟了相同的开发模式不同注采比的生产情况,绘制了不同注采比情况下,不同层位的井间压力及含水饱和度变化情况,为维持地层压力平衡,保持油田稳定生产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5.
M1080B无心外圆磨床砂轮及导轮宽度较窄,磨削轴承套圈外圆时,磨削效率低,托板架调整较为繁琐、皮带打滑、磨损较为严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提高了磨削效率。  相似文献   
136.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gel prepared at different power (300–800 W) were evaluated. Amino acid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changes in microwave power did not alter primary structure of gel. However, an increase in microwave power could change higher structures of gel. As microwave power increased, α-helix content decreased and β-sheet content increased. Increased microwave power probably facilitated protein to unfold and expose the internal groups, causing surface hydrophobic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disulphide bonds were enhanced, which indicated changes in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structures of protein. At 500 W, gel had the best ultrastructure where surface morphology, springiness and water holding capacity reached the optimum. Our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microwave at an appropriate power (500 W) could change higher structures of myofibrillar protein gel to achieve desired processing and quality protein gel characteristics.  相似文献   
137.
138.
Multibody System Dynamics - A recently developed index reduction method is applied to comparatively complicated underactuated mechanical systems in the context of inverse dynamics. The inverse...  相似文献   
139.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it is desirable to explore high operating temperature ferromagnetic films. The effect of biaxial strain on magnetic properties of (110)-oriented La0.7Sr0.3MnO3 films was studied. High quality La0.7Sr0.3MnO3 films were grown on (110)-oriented perovskite single crystal substrates using pulsed laser deposition, varying substrate-induced misfit strains from ??2.27–0.75%. A remarkable enhancement of Curie temperature has been achieved for (110)-oriented La0.7Sr0.3MnO3 films clamped with small misfit strains (i.e., grown on LAST (110)). The enhanced Curie temperature of (110)-oriented La0.7Sr0.3MnO3 film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the misfit strain between the films and the underlying substrates and may have technological implication for applications at high temperatur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40.
与传统贵金属光催化剂相比,铜基光催化剂具有价格低廉、绿色环保、反应条件温和、光催化活性可调节等优势,受到合成化学家们广泛关注。本文简述了铜基催化剂的光催化历史,回顾了近五年来铜基化合物在可见光催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与进展,总结了铜基催化剂的独立光催化机理与协同光催化机理;简要阐述了铜催化剂在不同类型反应中的应用,重点讨论了铜(Ⅰ)催化剂在烯烃官能化、碳-碳偶联、碳-杂偶联、原位催化等反应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铜基化合物在光催化合成领域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对未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指出拓展催化剂的反应适用性、探索催化剂的氧化还原能力、进一步开发催化剂在手性合成中的应用将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