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089篇
  免费   39203篇
  国内免费   24980篇
电工技术   29504篇
技术理论   13篇
综合类   33279篇
化学工业   51448篇
金属工艺   23112篇
机械仪表   25251篇
建筑科学   28161篇
矿业工程   13584篇
能源动力   10056篇
轻工业   33701篇
水利工程   10508篇
石油天然气   17258篇
武器工业   4358篇
无线电   4183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7092篇
冶金工业   16059篇
原子能技术   5486篇
自动化技术   52567篇
  2024年   1461篇
  2023年   6320篇
  2022年   13291篇
  2021年   17936篇
  2020年   13329篇
  2019年   9795篇
  2018年   10523篇
  2017年   11850篇
  2016年   10611篇
  2015年   16114篇
  2014年   20170篇
  2013年   24104篇
  2012年   28424篇
  2011年   30104篇
  2010年   27494篇
  2009年   25837篇
  2008年   26284篇
  2007年   24947篇
  2006年   23000篇
  2005年   19003篇
  2004年   13203篇
  2003年   9761篇
  2002年   8848篇
  2001年   7969篇
  2000年   7055篇
  1999年   5360篇
  1998年   3740篇
  1997年   3127篇
  1996年   2893篇
  1995年   2358篇
  1994年   1874篇
  1993年   1395篇
  1992年   1154篇
  1991年   833篇
  1990年   627篇
  1989年   542篇
  1988年   414篇
  1987年   279篇
  1986年   232篇
  1985年   142篇
  1984年   132篇
  1983年   104篇
  1982年   107篇
  1981年   97篇
  1980年   116篇
  1979年   67篇
  1977年   25篇
  1976年   27篇
  1959年   55篇
  1951年   5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To overcome the drawbacks of solid microporous materials for CO2 capture, this proof‐of‐concept study demonstrates a low‐cost and rapid method for producing composites consisting of hypercrosslinked polymers (HCP) with a polyethyleneimine (PEI) binder. The resulting materials capture CO2 through physical and chemical absorption simultaneously. Compared with HCP, the composites exhibit higher CO2 uptake, higher volumetric density, and improved tolerance to water which is attributed to the PEI binder.  相似文献   
92.
93.
94.
95.
杨宽  阎昌琪  曹夏昕 《化工学报》2020,71(7):3060-3070
采用去离子水作为实验工质,在低压低流速自然循环工况下开展了单面加热可视化窄矩形通道内的过冷沸腾摩擦阻力特性实验研究。实验中测量了实验段内的压降数据,并通过高速摄影仪拍摄了窄矩形通道内的气液两相图像,提出了过冷沸腾条件下的两相摩擦压降的剥离计算方法。基于本实验中获得摩擦压降数据,对分别基于均相流模型和分液相模型的经典两相摩擦压降计算关系式进行了评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等效黏度计算方法的均相流模型计算结果比实验值明显偏小;而分相流模型中,Sun and Mishiba关系式和Tran关系式均能够较好地预测摩擦阻力,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在±15%以内。结合实验数据,以分相流模型方法为基础,考虑全液相Reynolds数、Martinelli参数和Laplace数的影响,获得了计算分液相折算系数的经验关系式,与实验数据符合较好, 平均相对误差在10%范围内。  相似文献   
96.
通过对干熄焦锅炉炉管及腐蚀产物开展系统研究,提出炉管失效原因为氧化/硫腐蚀+高温粉尘冲刷。长寿命炉管仅耐磨层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氧化及硫腐蚀,而近基体层发生了轻微氧化及硫腐蚀,基体只发生了轻微氧化;短寿命炉管耐磨层、近基体层以及基体裂纹内均发生了较为严重的氧化及硫腐蚀,且存在珠光体球化、内表面产生全脱碳层等缺陷。推测短寿命炉管存在超温现象,而超温可加剧氧化及硫腐蚀反应。此外,短寿命炉管遭受了较为严重的高温粉尘冲刷,不仅可造成炉管减薄,还会导致炉管表面温度升高。因此,减少循环气体中粉尘量尤其是大颗粒,可有效减弱冲刷以及控制炉管表面温度,是提高炉管使用寿命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蛋类礼盒包装结构的缓冲性能。方法以蛋类尺寸为基础,建立可发性聚乙烯(expandable polyethylene. EPE)缓冲单元结构和组合结构,进行静态仿真分析和实验验证,比较结构在形状、叠合层数、组合形式等参数变化时的载荷与位移。结果结构层数变化相同时,单元结构的极限载荷从143N增加到236 N,组合结构的极限载荷从224 N增加到476 N,均呈近线性增长。结论蛋类礼盒包装中,组合结构的承载能力优于单元结构,通过单元结构的组合,可满足不同蛋类的包装要求。  相似文献   
98.
通过河南省渑池地区含锂铝土矿(岩)层工艺矿物学分析,查明铝土矿的物质组成、嵌布特征、伴生锂分布特征和赋存状态,为矿产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显示:该铝土矿Al2O3含量为54.8%,铝硅比值(A/S)为2.6,铝土矿层和粘土岩层中Li2O含量均高于伴生锂边界品位,粘土岩中锂更为富集;矿物组成除一水硬铝石之外,主要是以集合体形态产出的粘土矿物。采用稀酸解析、选矿测试和电子探针分析锂的赋存状态,查明矿石中锂主要是以类质同象置换形式赋存在伊利石和高岭石等粘土矿物中;选矿富锂尾矿中Li2O可富集到0.57%左右,是锂综合回收利用的重点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99.
热电厂的短期热负荷预测在城市集中供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热电厂的经济效益和热能利用率。电厂的短期热负荷一般采用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预测,而BP神经网络应用最为广泛。Elman神经网络算法在BP神经网络基础上加入了承接层,作为一步延时算子,实现记忆能力,使系统具备适应时变能力,增强系统全局稳定性。但Elman神经网络算法模型的构造依然需要大量样本的支撑,而且输入层的变量多,导致预测时间依然很长,收敛速度慢。该文在Elman神经网络预测前,进行了相关系数预处理和对样本中异常值的平均化预处理,通过数据归一化运算,使Elman神经网络输入层变量大幅减少。仿真实验表明,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算法使预测模型快速寻优,减少预测时间的同时明显提高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0.
In this article, an adaptive fuzzy output feedback control method is presented for nonlinear time-delay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full state constraints and input saturation.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of time-varying constraints, the integral barrier Lyapunov functions (IBLFs) integrating with dynamic surface control (DSC) are applied for the first time to keep the state from violating constraints. The effects of unknown time delays can be removed by using designed Lyapunov-Krasovskii functions (LKFs). An auxiliary design system is introduce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input saturation. The unknown nonlinear functions are approximated by the fuzzy logic systems (FLS), and the unmeasured states are estimated by a designed fuzzy observer. The novel controller can guarantee that all signals remain semiglobally uniformly ultimately bounded and satisfactory tracking performance is achieved. Finally, two simulation examples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sented control metho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