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28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34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3篇
能源动力   17篇
轻工业   3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1.
利用透射电镜,对GCr15钢中马氏体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过冷奥氏体等温转变过程中,首先形成沿晶界生长的板条马氏体以及由晶界向晶内生长的板条马氏体和孪晶马氏体,然后在晶内形成孪晶马氏体和共生片状孪晶马氏体.  相似文献   
22.
这是OEM品牌企业的实际体会,对其您是否有借鉴意义,请您做出自己的判断。 OEM运作模式最早是在欧美建立起来的,但是作为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普遍现象,是在电子产业大发展起来以后才逐步形成的,OEM是市场细分的一种必然结果。作为商业时代一种“共存双赢”的发展模式,它改变了原有的市场游戏规则。OEM合作也是一种无形资产的注入。对于受托方而言,他们过去虽然有  相似文献   
23.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LBM)伪势模型,耦合流场和电场控制方程,研究了电场作用下油水共存体系中水滴分裂的动力学行为及特性,借助形变率衡量液滴的形变大小,展现了液滴从形变至分裂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了外加电场大小和液滴内外介电常数比对液滴分裂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加电场能促使液滴发生振荡形变,且存在临界电毛细数和临界介电常数比决定液滴是否发生分裂:高于临界值,液滴形变率振荡幅度随时间不断增长,最终发生分裂;低于临界值,则液滴形变率振荡幅度不断衰减,并最终趋于一稳定值。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电场强度与介电常数比的影响,提出了基于现有电毛细数的修正电毛细数唯一地表征电场作用下液滴分裂与否。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介绍了密相挤压输送技术的原理和优点,并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归纳分析,得出了一组密相挤压输送的性能曲线和计算输送管道阻力损失的公式。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介绍多路高速高精度F/D 专用集成电路的性能特点、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功能测试及实际应用。本集成电路对计算机数字通信提供得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26.
水/乙醇混合工质在硅基微通道中的流动与换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珍  吴慧英  吴信宇 《化工学报》2008,59(11):2706-2712
以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溶液为工质,在5种不同几何尺寸的梯形硅基微通道中进行了层流流动与换热的实验研究。基于实验结果,分别得出了摩擦常数和平均Nusselt数的实验关联式。实验发现微通道的几何尺寸对微流体的流动与换热特性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各通道中的换热随乙醇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性,而流动特性则不随溶液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还发现在本实验参数范围内,入口段效应对流动与换热的影响都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7.
基于流体体积函数法(volume of fluid,VOF)建立垂直平行平板通道内膜状冷凝传热预测数值模型,膜状冷凝传热传质过程模拟通过在VOF模型守恒方程中施加基于界面能量平衡方法的源项实现。通过数值分析研究发现,在壁面的顶部,冷凝液膜最薄,存在层流区域;冷凝液向下流动,一系列不规则的波纹随之出现;影响冷凝传热的主要因素是蒸汽的流速、液膜厚度及流动状态等。  相似文献   
28.
针对低品位热能回收,提出一种采用相变蓄热及热电转换技术以实现热能/电能联合回收利用的新方法,回收的热能用于加热连续供给的冷媒水并同时发电。搭建实验系统对其热/电回收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综合相变材料(PCM)温度及温差变化曲线可较好地反映出系统的相变蓄热规律,冷媒水温升及热电转换量明显且存在由PCM相变效应引起的平稳变化段,占PCM主要相变阶段的16.7%。增加冷媒水流量及热电转换单元(TEM)数量会降低冷媒水温升、提高热电转换量。冷媒水流量、热源输入功率和TEM数量为影响热/电回收性能及蓄、放热时间比的主要因素。间歇性蓄、放热循环实验中冷媒水温升和热电回收功率分别稳定在6~13℃和0.020~0.085W,显示该文提出的热回收方法对间歇性热能回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9.
采用高清相机和红外热像技术,对组合相变材料融化-凝固循环过程与传热特性开展了可视化实验研究。以填充三种石蜡的相变蓄热腔体为研究对象,追踪了腔体内固液相界面的动态演化过程和温度分布的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考察了相变材料布置顺序对蓄热腔体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组合相变材料蓄热腔体的相变行为及强化传热特性。结果表明,相变温度较高的相变材料应靠近加热壁面布置;组合相变材料蓄热腔体存在多个固液相界面现象,不同相变材料可同时融化/凝固;与单一相变材料相比,组合相变材料的应用改善了蓄热腔体各单元相变速率的均匀性,提高了平均相变速率;组合相变材料虽然降低了蓄热腔体的显热蓄热量,但减小了温度变化速率,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并显著增加了潜热蓄热量,有效提高了相变蓄热腔体的总蓄热量。  相似文献   
30.
本文基于最小火积耗散热阻原理,在考虑相变材料导热热阻以及非稳态传热过程的基础上,对多级套管式相变蓄热系统的融化温度进行了数值优化,获得了最优融化温度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和传热管长度对最优融化温度、火积耗散热阻和平均蓄热速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现有理论优化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数值优化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优化后多级套管式相变蓄热系统可有效提高相变蓄热系统的平均蓄热速率,降低火积耗散热阻;随着相变材料导热系数增大和传热管长度增加,多级套管式相变蓄热系统最优融化温度的温差愈加明显,其强化传热性能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