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13篇
金属工艺   4篇
机械仪表   3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以安徽省阜阳市港口及航道为例,从风险事故识别、风险概率等方面对阜阳港及航道运输可能产生的事故进行风险评价。采用溢油扩散、漂移模型对可能发生的典型溢油事故进行预测和影响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为保障阜阳港水环境安全提供技术依据。   相似文献   
32.
采用一步法挤出工艺制备了硅烷交联聚丙烯/聚烯烃弹性体(PP/POE)共混材料。研究了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S)含量对硅烷交联PP/POE共混材料凝胶含量、热稳定性、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硅烷交联结构能够有效提升PP和POE相之间的相容性。随着VTMS含量的增加,硅烷交联PP/POE共混材料的凝胶含量和热稳定性呈上升趋势,而共混材料中PP相的结晶度却逐渐减小。力学测试表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在引发硅烷接枝反应的同时也会使PP发生降解。随着VTMS含量的增加,硅烷交联PP/POE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逐渐增大,断裂伸长率及缺口冲击强度则均呈先升后降趋势。  相似文献   
33.
高性能复合型固体润滑剂的制备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塑料小球是一种高效钻井液用固体润滑剂,但其承受载荷的能力和耐高温性能较差,而且成本很高.用苯乙烯和无机层状材料为原料,利用单体原位插层悬浮聚合方法制备了聚苯乙烯复合粒子,提高了聚苯乙烯的耐热性和承载能力,并进行了室内性能评价.聚苯乙烯/无机复合塑料小球的粒径较大,99%的小球粒径分布在125 μm以上,70%的小球粒径大于590 μm,远大于空心微珠,有利于减小钻具和泥饼的接触面积,大大降低了摩阻系数,起到了减摩、防卡的作用.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复合型塑料小球具有比纯聚苯乙烯塑料小球更高的软化温度和承载能力,其中聚苯乙烯/石墨复合塑料小球的玻璃化温度提高到了120℃,比纯聚苯乙烯塑料小球提高了20℃,可用作深井及新疆等工区6 000 m以上超深井钻井液固体润滑剂.  相似文献   
34.
UFPR含量对PP/UFPR复合材料动态和瞬态流变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细全硫化粉末橡胶(UFPR)的含量在0%~70%(质量分数,下同)变化时,PP/UFPR复合材料的动态及瞬态流变行为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UFPR含量低于15%时,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质与PP基体类似,但材料非均相性随UFPR含量逐渐增加而增加;当UFPR的含量超过25%时,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G′)出现"第二平台",表明材料内部类网络结构形成;当UFPR含量增至50%和70%时,复合材料的G′失去频率(ω)依赖性,呈现出典型的橡胶特征。  相似文献   
35.
以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聚己内酯(SAN/PCL)复合材料为基体,导电炭黑(CB)为填料,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制备了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考察了CB含量对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流变特性、力学性能、电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CB的加入能够诱导体系发生相分离,随着CB含量的增加,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曲线在低频区呈现明显的“第二平台”,表现出明显的凝胶化现象,凝胶点为6.5%。在凝胶点前后,SAN/PCL/CB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和电学性能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力学和电学性能均与流变特性具有一定相关性。形态分析表明,CB的加入可有效降低分散相的尺寸,CB的团聚是产生流变逾渗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6.
王万杰 《柴油机》1998,(2):22-27
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柴油机调速性能对发电机组并联、有功功率分配及其稳定性的影响;提出了提高调速性能的途径;指出了机组并联运行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37.
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中包括枯水季节深层地下水向河流稳定补给的基流,降雨入渗后形成的快速与慢速壤中流和洪水时期河道水位抬升引起的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目前对于地下水-地表水交换量的组成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已有的水文实验和模拟方法不能准确辨析地下水-地表水交换组分。利用水文要素过程线,提出了综合新安江水文模型、改进马斯京根-康格(Muskingum-Cunge, MC)法和基流分割方法的技术框架,研究地下水-地表水交换量的组成情况,并以婺源江小流域出口断面为例进行了方法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婺源江小流域的地下水-地表水交换量占出口断面总径流的43.54%~54.66%。饱和带中的浅层地下水占出口流量的8.41%~10.57%;降雨下渗进入浅层土壤补给河道的水流占6.81%~20.59%;深层地下水的稳定补给量占河道总径流的23.34%~26.54%。本研究提出了可以精细化辨析地下水-地表水交换分量的技术框架,结果可为类似流域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