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6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21篇
电工技术   54篇
综合类   60篇
化学工业   173篇
金属工艺   42篇
机械仪表   75篇
建筑科学   55篇
矿业工程   18篇
能源动力   72篇
轻工业   66篇
水利工程   5篇
石油天然气   93篇
武器工业   7篇
无线电   10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9篇
冶金工业   36篇
原子能技术   18篇
自动化技术   157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47篇
  2021年   189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21.
针对传统的边坡稳定极限平衡方法不能考虑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异性影响的问题,基于极限状态的概率分析原理,采用Monte-Carlo法对均质路堤边坡的稳定性开展了可靠度计算,讨论了稳定安全系数一定的条件下边坡失效概率随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异水平的变化规律,分析了安全系数与边坡可靠指标的对应关系及其随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异水平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边坡可靠度受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异性影响显著,呈现出随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异水平提高而急剧减小的趋势;为保证边坡具有相同的可靠性,安全系数的取值应与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的变异性相适应,据此提出了基于可靠指标和土体抗剪强度指标变异水平的安全系数取值原则及其对应的三参数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22.
采用极化曲线、交流阻抗法对比研究了3-甲基-4-胺基缩肉桂醛-5-巯基-1,2,4-三氮唑席夫碱(MACHMT)与其原料的复配体系肉桂醛(CA)、3-甲基-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简称MACMT)对Q235碳钢在25℃下、0.5mol/L盐酸介质中的缓蚀性能,并探讨了这两种缓蚀剂的缓蚀机理。实验表明,肉桂醛与3-甲基-4-氨基-5-巯基-1,2,4-均三唑的复配体系对Q235碳钢的整体缓蚀性和稳定性均高于相同浓度席夫碱化合物MACHMT。  相似文献   
23.
采用现场数据跟踪分析的方法分析了J油田平衡度的影响因素、平衡度调整前后的变化以及平衡度调整的周期。结果表明,原油黏度越大,抽油机井平衡度越低;对于蒸汽吞吐转抽后的油井,平衡度在0~80d内平衡度较差,在81~240d内平衡度较好,在240d以后平衡度又变得较差;抽油机使用天数与平衡度关系不大,皮带式抽油机比游梁式抽油机的平衡度高;调整抽油机井平衡,抽油机的有效功率增加,泵的充满程度增加,泵效提高;平衡度增加10%~50%,用电量节省11.2~23.2kW·h,节省电量3.9%~14.2%;随着平衡度差值变大,抽油机井用电量增加。新一轮注汽结束后,建议开采7d后开始调节平衡,对于黏度较大的井,应当加强平衡度调整频率;对于生产较稳定,黏度适中的油井,每间隔21~78d调节1次。  相似文献   
24.
摘要:根据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及选择处理工艺应考虑的因素,构建了适应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要求的“厌氧消化-缺氧-好氧-人工湿地”组合工艺。本文系统阐述了厌氧生物滤池反应单元在“厌氧消化-缺氧-好氧-人工湿地”工艺去除化学需氧量(COD)的作用,着重分析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厌氧生物滤池处理效果、产气效能、运行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厌氧生物滤池单元经过65d的中低温驯化后稳定运行,在HRT为72h条件下,厌氧系统污水COD去除率约37.8%。与跌水接触氧化和人工湿地工艺联用后,平均出水COD 39.3mg•L-1,平均去除率为86.2%,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COD项目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25.
Bimodal porous ceramics with high strength have been fabricated by conventional powder metallurgy utilizing artificially cultured diatom frustules (DFs). The effect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thermal behaviors, phase transition, and pore structures features of DFs-based porous ceramics is investigated between 800 and 1200°C. The phase evolution of DFs powders is investigated with thermal analysis (DIL and DSC-TG). Phase transition behaviors analyzed with XRD, Raman, and FT-IR spectra confirm the transformation of quartz into cristobalite phases occurs under 1050°C. Sintering under 950°C could bind DFs powders tightly into high strength porous ceramics while maintain the multilayer pore structures simultaneously, having porosity of 56.4%,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15.0 MPa and surface area of 50.9 m2/g, respectively. Slit-shaped microstructures and mesopores (2-50 nm) are observed in DFs-based porous ceramics sintered under 1050°C. Collapse and blockage of pore structures as well as partial fusion of DFs particles happened at the temperature of 1100°C, indicating the presence of diminished multilayers and particle agglomeration.  相似文献   
26.
The distribution of nano-sized silica in binary rubber blends is characterized by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STEM) tomography combined with 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metry (EDX). 3D distribution of silica is visualized by STEM-EDX tomography with the tilt-series of silicon elemental maps, while the phase-separated morphologies of polyisoprene rubber (IR) and styrene-butadiene rubber (SBR) are visualized by STEM-tomography in high-angle-annular-dark field (HAADF) mode. The combination of STEM-EDX and STEM-HAADF tomography enables us to determine the distribution of silica between the two rubber phases quantitatively even with high contents of silica up to 70 phr (weight parts per hundred rubber). It is found that silica is preferentially distributed in the SBR phase, but it is also distributed in the IR phase when the IR fraction in the total rubber components is higher than 40 wt%. The preferential distribution of silica in the SBR phase improves the dispersion of the IR domains. This is the first use of this technique for a multicomponent polymer system, showing the advantage to characterize the complicated multicomponent polymer composite morphologies.  相似文献   
27.
通过纳米碳纤维(CNFs)在聚甲醛(POM)基体中的均匀分散以及取向,制备了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POM/CNFs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拉伸性能测试、热重分析、动态热机械分析测试表征了POM/CNFs复合材料的结构和力学、热学性能。结果表明,CNFs与POM分子链形成氢键相互作用,促进了CNFs在POM基体内分散,同时使POM/CNFs复合材料的结晶度显著提高。随着CNFs含量增加,POM/CNFs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得到提高。当添加0.5%的CNFs时,拉伸强度、储能模量及损耗模量分别提高了20.5%,127%和58%。进一步研究了高温拉伸对POM/CNF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NFs沿拉伸方向定向排列,同时复合材料拉伸后结晶度提高,拉伸强度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8.
采用玻璃纤维(GF)及氯化聚乙烯(CPE)对聚氯乙烯(PVC)协同增韧改性。研究表明,当共混体系中有一定量的GF时,CPE的加入不仅能够改善共混物的韧性,还能够促进GF在PVC基体中的分散,两者协同增韧。随着CPE加入量的增加,GF分散效果增强,PVC/CPE/GF共混物的硬度呈现先显著增强后缓慢增强的趋势、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逐渐上升、拉伸弹性模量先升高后下降,增韧效果明显。当经过硅烷偶联剂KH–550处理过的GF的质量一定,CPE用量为配方总质量的15%~20%之间时,通过PVC/CPE/GF共混物样条冲击断面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可见,GF在基体中分散均匀,与基体粘结紧密,断面产生了大量有规则的网丝结构,增韧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蔡勇超  吕华良  曹小冬 《电气自动化》2021,43(5):105-107,111
传统的光纤复用保护通道需将保护装置发出的光信号通过光电转换设备变成电信号后再复用进SDH传输,对端也需将收到的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后送到保护装置.这种方式增加了中间转换环节,致使信号传输效率低、时延较大、故障隐患较多.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2M光接口的光纤复用保护通道,省去中间转换环节.应用结果表明,通道方式结构简单,传输稳定,安装调试环节减少,能够满足保护通道要求.  相似文献   
30.
为提高基于EOG的眼动信号分类算法精度,改进基于EOG的人—机交互系统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与支持向量机(SVM)的眼动信号分类算法(CF-SVM),并设计了新的实验范式,增加了“扫视保持”环节.该算法采用曲线拟合方法进行特征提取,在此基础上,使用SVM分类器对眼动信号进行分类.实验室环境下,对9名眼部活动正常的受试者进行了眼动数据采集与识别,CF-SVM算法的平均分类准确率达到98.3%,与其他几种眼动识别方法相比较,其平均正确率分别提升了9.4%、5.9%、1.0%.实验结果表明,CF-SVM算法在眼动信号识别中表现了良好的性能,具有高的分类精度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