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37篇
  免费   1461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电工技术   1992篇
综合类   1636篇
化学工业   2784篇
金属工艺   1301篇
机械仪表   1451篇
建筑科学   1905篇
矿业工程   1183篇
能源动力   929篇
轻工业   2717篇
水利工程   1061篇
石油天然气   1472篇
武器工业   358篇
无线电   2139篇
一般工业技术   1465篇
冶金工业   1041篇
原子能技术   306篇
自动化技术   2221篇
  2024年   217篇
  2023年   710篇
  2022年   637篇
  2021年   577篇
  2020年   582篇
  2019年   833篇
  2018年   823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539篇
  2015年   617篇
  2014年   1383篇
  2013年   1030篇
  2012年   1241篇
  2011年   1273篇
  2010年   1285篇
  2009年   1085篇
  2008年   1095篇
  2007年   1118篇
  2006年   1114篇
  2005年   934篇
  2004年   891篇
  2003年   811篇
  2002年   659篇
  2001年   648篇
  2000年   590篇
  1999年   499篇
  1998年   429篇
  1997年   403篇
  1996年   418篇
  1995年   382篇
  1994年   367篇
  1993年   297篇
  1992年   270篇
  1991年   258篇
  1990年   267篇
  1989年   212篇
  1988年   169篇
  1987年   124篇
  1986年   118篇
  1985年   113篇
  1984年   98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72篇
  1981年   62篇
  1980年   55篇
  1979年   33篇
  1978年   15篇
  1964年   9篇
  1959年   16篇
  1958年   1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环模成型机作为生物质致密成型的主要设备,成型过程中的剧烈振动问题会影响其工作的稳定性,降低生物质的成型质量。针对环模成型机成型过程中的振动问题,根据实际工况在RecurDyn和EDEM中分别建立环模成型机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和离散元模型,通过联合仿真来模拟环模成型机的攫取过程。根据联合仿真结果,得到不同主轴转速下环模所受的挤压力情况,在有限元软件中得到环模的等效应力云图,结果表明:环模所受的最大等效应力为95.930 MPa,发生在环模模孔入口处。以环模所受最大挤压力作为载荷进行环模成型机预应力模态分析及谐响应分析。根据预应力模态分析得知,环模成型机变形主要表现为摆动及扭转。根据谐响应分析得到环模成型机在X、Y和Z方向的振幅-频率曲线,结果表明,在第1阶、第3阶和第5阶固有频率处环模成型机容易产生共振,应避免其在该激励频率附近工作。  相似文献   
992.
分别采用面积测量法、三角形测量法和最小生成树法,对不同壁厚的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试样的一次枝晶间距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面积测量法和三角形测量法对块状试样平均一次枝晶间距的统计结果基本相当,大于采用最小生成树法获得的数值。随试样壁厚降低,三角形测量法和最小生成树法统计的平均一次枝晶间距差距基本固定,一次枝晶间距的容许范围随着试样壁厚降低而缩小,而面积测量法在统计薄壁试样的平均一次枝晶枝晶间距时显示出明显的不稳定性。最后,讨论了3种方法统计镍基单晶高温合金薄壁试样一次枝晶间距时的特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3.
在润滑油中添加纳米颗粒可以有效减少摩擦磨损,大多数研究只集中在纳米颗粒的性质对摩擦性能的影响,很少考虑到颗粒粒径与表面粗糙度对摩擦性能的耦合作用。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试验的方法研究纳米铜颗粒添加剂粒径对润滑油摩擦性能的影响。建立具有凸峰和凹槽的粗糙壁面边界润滑MD模型,模拟300MPa下两固体壁面相对剪切速度为5 m/s时,5种粒径的纳米Cu颗粒分别在不同粗糙度壁面下的力学性能。定量计算出摩擦表面的应力、磨损量、摩擦力、正压力和摩擦热。同时,采用微纳米划痕仪测量含纳米Cu颗粒润滑油的摩擦因数。结果表明,颗粒的粒径和壁面粗糙度对润滑油的摩擦性能具有耦合作用;在剪切过程中纳米颗粒会填充壁面凹坑、形成保护膜、减少摩擦磨损、提高承载能力和降低壁面摩擦热。当壁面粗糙度较小、处于边界润滑状态时,Cu颗粒添加剂会增大体系的摩擦力;当壁面粗糙度较大、处于混合润滑状态时,Cu颗粒添加剂会减小体系的摩擦力;当颗粒粒径与壁面凹槽深度的比值D/h在1.05~1.12范围内,即颗粒直径略大于凹槽深度时,润滑油的摩擦性能最优,摩擦力和磨损量较小、油膜承载能力最大。分子动力学模拟和试验相结合,建立微纳观结构...  相似文献   
994.
直线共轭内啮合齿轮泵因效率高、噪声低,在电静压系统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振动噪声要求苛刻的舰船领域。究其原因,先从理论上得出泵出口流量波动和压力脉动的计算方法,即得到泵源流量脉动 Qs和泵源阻抗 Zs这两个特性值的方法,并用MATLAB编译数据计算处理程序。搭建试验平台,采集数据,按照理论方法测试并分别计算了不同工况下泵出口的实际流量波动量和压力脉动量。汇总各工况数据并分析得出:测试平台合理,测试计算所得数据可信;同一频谱图里,电机泵基频幅值远大于泵齿基频幅值;不同工况下测试得出内啮合齿轮泵基频及其倍频对应的流量波动量和压力脉动量的变化趋势,具体量值均较小,适合用于静音系统中。  相似文献   
995.
通过高温固相技术合成Ho3+和Yb3+共掺杂La7P3O18上转换荧光粉。XRD结果表明,合成样品是空间群为P21/n的单斜结构的La7P3O18晶体和少量La PO4晶体的混合物。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证实La7P3O18晶体是一种光学带隙为4.10 e V的间接半导体。经980 nm激光激发,Ho3+和Yb3+共掺杂La7P3O18荧光粉发射出Ho3+离子特征的蓝色(486 nm)、绿色(550 nm)和红色(661 nm)特征峰,其中,661 nm处发射峰在样品上转换发光光谱中占主导地位。此外,随着Ho3+和Yb3+掺杂量的增加,样品上转换发光强度...  相似文献   
996.
以Fe-PGMs合金电解精炼产生的废电解液为原料,无水乙醇作为溶析剂,使用溶析结晶法从废电解液中将硫酸亚铁结晶析出。考察了溶析时间、乙醇与水溶液体积比、溶析温度、搅拌速度、陈化时间、无水乙醇滴加方式对硫酸亚铁结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溶析时间60 min、无水乙醇与水溶液体积比为1:1、溶析温度10 ℃、搅拌速度200 r/min、陈化时间60 min、乙醇滴加方式为逐滴加入时硫酸亚铁结晶率达到最大92.98%。此工艺避免了电解过程中废电解液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电解Fe-PGMs合金中电解液及Fe-PGMs合金酸浸液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997.
锅炉烟道气驱油技术可以实现节能增效的双重效果,但在烟道气回收及注入过程中会对设备设施造成一定程度的腐蚀。通过对烟道气回收及注入系统中的腐蚀与防护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简要介绍了燃气锅炉烟道气的回收注入流程,详细分析了烟道气组分、压力、温度、流速、材料和地层水性质等因素对金属腐蚀行为的影响,对锅炉烟道气回收及注入系统现场的腐蚀防护措施和进一步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丙烯酸及其酯类废水具有浓度高、成分复杂、含盐量高、对微生物有毒副作用等特点。山东某污水处理厂采用EGSB和好氧组合工艺处理此类废水。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50 000~70 000 mg/L、甲醛为8 000~10 000 mg/L时,污水处理厂出水COD、甲醛浓度可分别控制在300、2 mg/L以内。经过长周期的驯化后,微生物未受到明显抑制,出水水质满足园区污水处理接管标准。  相似文献   
999.
钢梁与混凝土柱单剪板连接节点形式简单、施工方便。在单剪板节点结构设计中,通常把该类节点简化成铰接节点,认为其只传递剪力和轴力,忽略梁端弯矩的作用,从而高估了预埋件的承载能力,给结构留下了安全隐患。为了研究单剪板连接节点的受力性能,对3个不同螺栓布置的钢梁-钢筋混凝土柱单剪板连接节点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研究了螺栓数量、螺栓直径等因素对试件破坏模式、荷载-挠度曲线和约束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梁-钢筋混凝土柱单剪板连接节点的约束弯矩随螺栓群惯性矩的增大而增大;试件的承载力和刚度受高强螺栓布置数量的影响较大,受螺栓直径的影响较小。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单剪板连接节点的受力简化模型,根据模型给出了约束弯矩计算方法和弹性阶段节点折算偏心距计算公式,其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00.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疲劳问题属于包含多疲劳破坏模式的结构体系疲劳问题。基于这一本质特性,以典型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由结构体系的主导疲劳破坏模式出发,提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体系疲劳抗力评估的新方法。以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和纵肋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为主要研究对象,设计8个足尺节段模型,主要包括传统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新型镦边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和纵肋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两类重要构造细节的主导疲劳破坏模式和实际疲劳抗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切口应力评估方法探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构造细节切口应力S-N曲线方程、结构体系的主导疲劳破坏模式等关键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和新型镦边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的主导疲劳破坏模式均为疲劳裂纹萌生于焊根并沿顶板厚度方向扩展,二者的实际疲劳抗力基本相同;纵肋与横隔板交叉构造细节的疲劳破坏模式为焊趾开裂沿纵肋腹板方向扩展;对于研究对象而言,萌生于纵肋与顶板焊接细节焊根并沿顶板厚度方向扩展的疲劳破坏模式为控制结构体系疲劳抗力的主导疲劳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