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10篇
金属工艺   10篇
机械仪表   17篇
建筑科学   13篇
矿业工程   17篇
能源动力   1篇
轻工业   15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武器工业   3篇
无线电   9篇
一般工业技术   27篇
冶金工业   5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针对在实际的交通道路目标检测中,存在着小目标检测精度低,遮挡目标容易出现漏检误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YOLOv5s道路目标检测算法YOLOv5s-OEAG。将YOLOv5s的标签分配策略更换为效率更高的OTA标签分配策略,提高模型的检测精度与泛化能力;提出了一种轻量化的解耦预测头对不同尺寸的特征层进行分类任务与回归任务的解耦,提高模型对道路中小目标的检测能力;将原始模型中的最近邻插值上采样模块替换为轻量级通用上采样CARAFE模块,有助于更好地保留图像中的细节信息,提高模型的精度;提出了一种新的C3模块GMC3,在减小模型计算量的同时提高模型捕获特征的能力;为了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对KITTI数据集进行了扩充,增加了小目标的数量。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模型在经过扩充后的KITTI数据集的mAP达到了90.4%,比原始模型的精度提高了2.8%;FPS为75,满足实时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复杂交通场景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2.
受露天矿剥离和内排回填的影响,采用井工长壁采煤法回采露天矿边帮煤的采煤工作面的顶板结构、覆岩活动规律、矿山压力显现规律与常规井工矿井地层条件下的工作面相比存在显著差别,因此,顶板压力计算方法也需要根据露天矿边帮煤特殊的顶板覆岩结构特点和应力场环境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以黑岱沟露天矿一采区西帮和南帮煤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边帮煤层顶板覆岩结构特点。对于经过内排回填,且剥离较多的低台阶处煤层仅保留较薄且强度较低的基岩顶板,其上覆盖厚层的松散排土。这种软弱薄基岩厚松散覆盖层的顶板本质上不存在关键层,露天矿台阶下保留的软弱薄基岩仅仅作为井工长壁工作面的直接顶提供有限的保护作用。由于厚层的松散排土载荷作用,软弱薄基岩的破碎也较为严重。按照传统的矿山压力理论,这种不存在关键层的软弱薄基岩厚覆盖层的顶板压力应当按照支架上方全部岩层重量进行计算。然而,根据相似材料实验结果显示,支架实际受压比其上方岩层重量小得多。实验证明在没有关键层的顶板岩层中仍然存在某种保护结构。根据实验观察和矿山压力理论分析,结合放矿理论,提出了软弱薄基岩厚覆盖层的椭球拱结构和直接顶自承能力相结合混合力学模型。在露天矿边帮下煤层还存在另一种未进行内排回填的薄基岩无覆盖层的顶板覆岩类型。对于这种顶板覆岩类型,提出了薄基岩无覆盖层的台阶式悬臂梁结构和直接顶自承能力的混合力学模型。本文总结了露天矿边帮煤层3种顶板覆岩类型,推导建立了露天边帮煤井工长壁开采工作面3种顶板结构条件下的顶板压力计算解析公式。按照软弱薄基岩厚覆盖层的椭球拱结构和直接顶自承能力相结合混合力学模型计算的顶板压力与相似材料实验结果相吻合。考虑了直接顶自承能力计算的顶板压力比传统不考虑直接顶自承能力的顶板压力小约14%。采用实验和理论分析方法,对露天边帮煤井工长壁工作面开采过程顶板垮落、覆岩活动,顶板压力计算等矿山压力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23.
为了有效预测预报煤岩破坏所引起的动力灾害,介绍了受载煤体变形破坏电荷产生机理与感应电荷监测原理,开展了煤体单轴压缩过程感应电荷监测实验,采用基于假设原理的Lilliefors检验方法研究了有效电荷产生的初始时刻,获得了煤体破坏演化过程的应力与感应电荷的时序共性特征;研究了加载前期与破坏后期电荷信号的频域特征,设计了基于FIR方法的低通滤波器,得到了滤波后的有效电荷信号;基于煤体破坏演化过程的电荷时频特征,构建了失稳破坏电荷评价指标;开展了井下有、无动力显现的电荷监测试验,使用研发的本质安全型电荷监测仪验证了监测动力破坏现象的有效性。综上研究结果表明:Lilliefors检验方法能够判识煤体加载初期所产生的有效电荷信号,得到了压密阶段基本为白噪声信号,弹性阶段会产生不易识别的、少量的、且与白噪声混合的低幅值有效电荷信号,弹塑性过渡阶段会产生易于辨识、幅值相对增大且连续性较差的电荷信号,塑性阶段与破坏阶段的有效电荷信号随应力降次数增多而增多,随应力降幅度增大而增大,两阶段的电荷信号波动幅度较为剧烈,高幅值电荷信号连续性较强;通过时频变换,得到电荷信号白噪声主频不小于50 Hz,煤体破裂所产生的电荷信号主频不超过15 Hz,设计的FIR低通滤波器可有效降低噪声信号,能保留高幅值与高波动性的电荷信号;建立的电荷累积量、平均电荷强度、电荷变异系数3种评价指标,它们均能良好地反映出煤体的破裂状态,平均电荷强度还可反映出煤岩体的应力水平,变异系数能更加准确地识别煤体进入加速破坏阶段的前兆点;在采动影响下现场各测点的电荷变异系数与平均电荷强度明显比无采动影响的数值更大,电荷变异系数随着远离工作面而逐渐减小,平均电荷强度在超前工作面支承压力峰值影响范围内达到最大值,说明电荷法能够有效监测巷道的动力破坏情况,可为煤矿动力灾害预警提供一种新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24.
通过对泰兴市古溪镇部分机插秧苗缓苗期死亡情况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25.
以果糖溶液为研究对象,采用斜率/截距(S/B)算法,通过不同温度的果糖含量检测模型在两台不同厂家的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间的传递,讨论了样品温度变化对模型传递的影响.主、从仪器直接建模时,预测集的均方根偏差(RMSEP)均随温度升高呈增大的趋势,但整体变化不显著.直接预测时,预测集的RMSEP均大于0.86,效果不理想;采用S/B算法传递后,预测结果得到改善,主、从仪器相同温度光谱间的传递结果优于不同温度光谱间的传递,15℃、22℃和28℃时相同温度光谱间传递后的RMSEP分别为0.317、0.389和0.416,差异显著.实验结果表明,进行模型传递时,样品温度变化会对模型传递产生较大影响;保证样品温度一致下,选择合适温度有利于取得最佳传递效果.  相似文献   
26.
为改进近红外光谱结构特征与定量回归模型的非线性拟合度和充分利用光谱中的非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光谱小波投影寻踪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对光谱进行小波分解后,用高斯混合模型噪声估计法降噪,对降噪后的小波系数向最优投影方向降维,用多项式岭函数拟合定量回归关系。建立黄酒近红外光谱快速预测酒精度小波投影寻踪回归模型,其相关系数R2和交叉检验标准差RMSECV分别为0.957和0.37838,该法比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定量分析2种常规定量分析方法具有更优的预测效果,能更为有效地应用于近红外光谱快速定量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异型外观的钢纤维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设计开发了弓型、螺旋型、端勾型、束状钢纤维等系列异型钢纤维,再分别将平直型和异型的钢纤维埋入砂浆中,开展了粘结强度的对比试验,并进行了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钢纤维截面形态的改变使其与混凝土基体的粘结强度的增长超过100%;两端锚固作用改进后的钢纤维对粘结强度的提高是平直型钢纤维的400%;经过两类改进工艺叠加实施的异型钢纤维,对比平直型钢纤维,其粘结强度的提升超过了700%。  相似文献   
28.
吕进  殷梅妮 《模具制造》2013,(10):31-34
对汽车车身冲压件材料利用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从产品设计、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提升冲压件材料利用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29.
客运架空索道是一种利用钢丝绳承重和牵引在空中运送人员的运输工具 ,钢丝绳编结和维护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索道的安全性。对于各种循环式索道 ,运载索是无级的 ,必须将钢丝绳编结成环状 ,才能实现循环连续运输。钢丝绳的接头是运载索的薄弱环节 ,编结质量低 ,则破断强度降低 ,直径增大率大 ,接头经托索轮时振动大 ,易脱索。编结质量的好坏不仅与安装人员的技术水平、安装工具等有关 ,而且还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 )钢丝绳的预拉效果钢丝绳的伸长是客运索道使用中的大问题。因受钢丝绳的结构、绳芯压缩、钢丝的塑性变形等因素的影响 ,钢丝绳受…  相似文献   
30.
热红外图象的计算机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广银  吕进 《红外技术》1998,20(5):15-19
利用计算机模拟生成热红外图像的技术已用于夜视光电的人眼视觉测试、目标识别与跟踪、导弹寻的模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概述了当今国内外用计算机模拟热红外图象的思路及方法,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对如何提高热红外图象模拟的性能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