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5篇
化学工业   2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35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冶金工业   6篇
自动化技术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介绍了现有固体铝电解电容器标准体系的发展现状,举例说明了目前生产厂家的标准状况,分析了国内发展固体铝电解电容器标准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发展国标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2.
针对酸性循环水中的中和液浓度波动大及中和反应的严重滞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MCS-51单片机为核心的循环水水质分析控制系统解决方案;阐述了循环水控制系统的工艺流程、串级控制和增量式PID算法的应用;详细介绍了控制系统的硬件构架与外围硬件电路,设计了一种快速,稳定的PH值控制系统;和传统的循环水水质分析控制系统相比,在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的同时,还具有较小的体积和较低的功耗,数据显示简明易懂等特点;本系统以电石渣液作为中和液,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而且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试验,都能在20s至25s内完成一周期的中和反应;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各个模块设计合理,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响应速度快。  相似文献   
63.
为研究不同倾角的煤层在放煤过程中顶煤的运移规律和确定合理的放煤参数,采用PFC2D颗粒流软件模拟济宁二号煤矿10301工作面不同倾角下的顶煤运移规律,并结合现场实测确定合理的放煤参数,得到了采放比、放煤步距、仰采角度对顶煤放出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仰采角度越大,顶煤从初始位置运移到放煤口的位移距离越长;仰采角度越大,顶煤运移轨迹形成“倒勺子”形状就越明显,放煤过程中顶煤越容易向采空区运移,顶煤放出率越低;随着支架倾角的增加,顶煤在运移过程中与支架相互作用形成的“力链拱”、成拱效应越明显;济宁二号煤矿10301工作面的最佳采高确定为3.5 m,最佳放煤步距为0.8 m,最佳采放比为1:3,确定最佳放煤含矸率为7%;现场实测与模拟结果相近,验证数值模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4.
针对回采巷道两侧肩角位置存在泥岩软弱夹层,易发生片帮冒落、出现“网兜”的问题,以冯家塔煤矿3205工作面运输平巷为工程背景,采用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肩角泥岩吸水特性、片帮特征及其防控方法。结果表明:泥岩吸水具有时效特征,整个过程可分为加速吸水阶段和等速吸水阶段;泥岩片冒主要集中在巷道肩角和两底角位置,随着遇水弱化时间的增加,垂直应力最大值逐渐向肩角位置的深部转移;肩角泥岩片冒控制需要隔绝泥岩与水的接触,并控制泥岩膨胀变形和挤出;现场采用高强速凝水泥基材料喷涂巷道,隔离肩角泥岩与水接触,并控制泥岩膨胀变形,取得较好的控制效果,最大位移仅40 mm,且喷涂材料表面完整。  相似文献   
65.
针对深部采选充一体化矿井内采煤-充填空间协调布局问题,采用德尔菲-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影响采、充空间布局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推导得到了采、充空间布置参数与工艺参数的动态调整方程,模拟研究了适用于“控、防、留”3类工程需求的采-充空间布局策略,构建了采-充空间优化布局决策模型.结果表明:选用采-充空间集中布置、局部密实充填方案时,地表沉陷控制与冲击地压防治效果最好;基于“以采定充”、采充空间分散布置的限定条件,新巨龙煤矿井下需同时布置1303N-1,1304N两个充填面以满足伴生矸石就地消化需求,且整体充实率不应低于55%,同时,为确保留巷围岩稳定,巷旁加强充填带的充实率需达80%以上、宽度不得小于10 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