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24篇
化学工业   8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8篇
建筑科学   18篇
矿业工程   4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3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落球仪是公路、铁路等领域重要的测量设备.课题组针对设计的自动落球仪出现摆臂下沉、若干零件塑性变形大等缺陷建立三维模型,结合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落球仪点位控制结构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其点位控制结构存在初始设计问题.进而,提出结构改进方案,并对改进后的结构进行仿真分析,根据结果确定了落球仪点位控制结构的优化方案,对提高落球仪结构的设计水平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2.
谢非  李静  晋冠平 《化工进展》2016,35(1):182-188
采用超声辅助共沉淀法,制备了二氧化铈/钙铝水滑石/活性炭复合材料(CeO2/CaAl-LDHs/AC)。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技术,对CeO2/CaAl-LDHs/AC的形貌、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花样片层状的CeO2/CaAl-LDHs材料均匀地分布在活性炭上。考察了CeO2/CaAl-LDHs/AC对水溶液中铬(Ⅵ)、铅(Ⅱ)、氟和孔雀绿的吸附性能。此类污染物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阶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在pH=7、45℃和吸附时间2h条件下,CeO2/CaAl-LDHs/AC可成功用于铬(Ⅵ)、铅(Ⅱ)、氟和孔雀绿的吸附去除,最大吸附量分别为83.06mg/g、131.58mg/g、61.20mg/g和420.17mg/g。  相似文献   
103.
人脸的表情识别在智能人机交互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肤色增强和分块PCA的人脸检测及表情识别方法. 首先,使用同态滤波增强肤色图像的亮度范围及对比度,利用YCbCr色彩空间分量分离肤色背景区域,再通过轮廓分析确定人脸目标,最后对分割出的人脸进行均衡化处理,并引入分块主成分分析(PCA)算法进行表情识别. 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光线较弱以及背景较复杂的情况下均能有效地进行人脸检测与表情识别,相对于传统的LBP方法可提高识别率约为2.3%.  相似文献   
104.
城市综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给水、排水、热力、燃气、污水等市政管线公共隧道,并留有检修通道的结构.综合管廊解决了城市发展过程中各类管线的维修、扩容造成的“拉链路”和空中“蜘蛛网”的问题,对提升城市总体形象,创造城市和谐生态环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中冶管廊技术研究院提供综合管廊建设咨询、规划、勘察、设计、施工、投融资、运营管理一站式服务.  相似文献   
105.
煤气化是煤炭清洁转化利用的重要技术,运用ICP MS对某煤气化厂的气化煤、气化渣及周边土壤中Li、Be、Cr、Co、Ni、Cu、Zn、As、Cd、Pb、Sr、Ba和Se等13种微量元素进行测定与分析,以探究煤气化过程中微量元素的释放及迁移规律。结果表明:气化渣中微量元素与气化煤相比多表现出富集的趋势;Li、Cr、Co、Ni和Se等5种元素几乎全部富集在气化渣中;Cu、Be和Sr元素大部分富集到气化渣中;Mo、Cd和Ba元素小部分富集到气化渣中; As和Zn元素在气化渣中没有富集。所测的大多数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的含量随着采样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Sr元素增加最明显,说明微量元素在土壤中存在沉积现象;但在不同深度土壤中含量变化不大,说明气化过程对微量元素迁移影响较小;大部分元素富集在气化渣中,气化过程可以去除煤中绝大部分重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106.
利用TG-DSC法研究了十水草酸铈在N2和O2氛围下煅烧过程的差异及其分解动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十水草酸铈在N2气氛下煅烧时,煅烧产物CeO2表面附着有黑色的炭黑,而在O2气氛下煅烧时,仅得到浅黄色的CeO2。依据实验结果推测,十水草酸铈在N2气氛下煅烧时经历3步热分解过程;而在O2气氛下煅烧时经历2步分解过程,第1步为十水草酸铈脱去十分子结晶水生成无水草酸铈,第2步为无水草酸铈氧化分解为CeO2。最后,对十水草酸铈在O2气氛下煅烧时的2步热分解动力学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1阶段脱水过程的活化能在53.50~65.63 kJ·mol-1之间,第2段氧化分解过程的活化能约为156.52 kJ·mol-1。十水草酸铈热分解过程以及热分解动力学的探究能够为其后续煅烧制备CeO2提供重要的热力学数据。  相似文献   
107.
针对冲击地压局部卸压范围小,连续性低,作业风险高等问题,开展煤层厚硬顶板井上下千米顺层钻孔区域压裂防冲系统与工程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从加载条件来分,顶板主导型冲击地压可分为动静载荷叠加型、高静载荷加载型、高静载荷卸荷型3种类型;厚硬顶板是采掘围岩冲击地压启动区域性静载荷、动载荷供给主体,以提供冲击启动动静载荷源的厚硬顶板为靶点,提出建立煤层顶板地面、井下千米水平孔分段致裂卸压系统,开展顶板千米顺层钻孔区域压裂。通过井上下提前破坏冲击危险区域上覆顶板的完整性,使得载荷向更完整顶板区域迁移,从而为井下掘进、回采提供低应力作业大环境,也使得冲击地压丧失启动的重要载荷条件。分别进行了工作面开采前地面水平井顶板区域压裂防冲技术试验,工作面开采过程中井下巷道水平孔顶板区域压裂防冲技术试验,实践效果显著,形成了冲击地压建设矿井“先压后建”,生产矿井“先压后掘、先压后采”新的灾害防治模式。  相似文献   
108.
为弥补传统水文模型在通用性、灵活性、智能性、易用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流域情景驱动的通用混合型水文模型。该模型的通用水文预报模型产品库可对外提供标准化服务接口,形成可灵活配置的模型后台。模型通用平台系统由数据层、平台层、应用层、用户层组成;模型主要功能包含模型选择、数据输入、模型搭建、模型率定、方案管理、模型应用。选取汉江流域的安康-白河区间作为案例研究区域,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六盘山西缘前庄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构造属性有着较为独厚的水汽条件,为了科学地认识前庄地区水资源特征,推进该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发展,填补六盘山西缘水资源基础资料,对该区进行水化学特征研究。【方法】采集具有类型代表性的水资源样品,对其离子组分、离子组分空间变化特征、水化学类型及水质进行分析,结合旅游地质资源研究成果,给出其利用开发建议。【结果】结果显示:前庄地区水资源锶含量较高,属于富锶水,大部分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水体资源整体阳离子浓度呈现Ca2+>Na+>Mg2+>K+关系,阴离子浓度表现为SO■>HCO-3>Cl->CO■,反映水体为淡水;从空间分布来看,水体的离子质量浓度随着海拔从低到高呈现出增加趋势;水体水化学类型由HCO3-Ca型水、混合型水和Cl-Ca型水组成。【结论】结果表明:前庄地区水资源总体水质较好,从旅游地质...  相似文献   
110.
特厚煤层开采过程中,煤层上方坚硬顶板强度高、破断步距大、难垮落,特别是开采扰动范围广,大面积坚硬顶板岩层破断失稳,造成采场冲击动力显现更加强烈;井下大孔径卸压、煤层爆破卸压以及井下长钻孔水力压裂技术仅限于局部卸压和小范围顶板弱化,不能有效对煤层上方高位大面积坚硬岩层进行弱化改性。提出了地面L型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通过对岩层破断方向进行理论分析并综合岩层特性给出了压裂关键层位范围,结合井上下微震一体化联合监测技术,形成了地面水平井分段压裂控制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地面压裂工程实践。井下微震-地音联合监测表明:压裂期间微震监测总能量达到16.93×10^(4)J,地音监测总能量达到1.36×10^(8)J,压裂过程可对井下围岩的宏观破裂具有明显的诱发作用;地面压裂裂缝扩展范围广,2口压裂井裂缝扩展长度分别达到790、851 m,裂缝宽度最大达到380~390 m,裂缝高程达到375~450、390~410 m,裂缝扩展均可覆盖工作面及两巷道,并穿透目标层位。井下采场矿压监测表明:工作面周期来压期间,支架阻力降低32%,煤壁片帮率降低34%,工作面超前支护范围无底鼓、帮部收敛等现象,微震监测总频次及总能量均降低达到90%以上。因此,地面水平井分段压裂可有效减小采场上覆岩层的强矿压,进而降低工作面回采期间的冲击地压灾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