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2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6篇
电工技术   18篇
综合类   33篇
化学工业   129篇
金属工艺   31篇
机械仪表   25篇
建筑科学   35篇
矿业工程   6篇
能源动力   10篇
轻工业   21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17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2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4篇
冶金工业   9篇
自动化技术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41.
针对于双组分注塑质量稳定性差的问题,以Ford C346发动机舱侧饰条制备为例,采用注塑级改性聚丙烯(PP)为硬料,热塑性弹性体(TPE)为软料,通过计算机辅助工程进行模流分析,设计生产工艺参数及模具的结构,通过拉伸强度测试验证了双组分注塑工艺参数和模具处理对软硬料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具温度60℃,熔体温度210℃,注射速度20cm3/s和保压压力7 M Pa是双组分PP/TPE注射的最佳工艺条件;模具结构采用增加硬料和软料接触面的粗糙度、对硬料加固处理和圆弧过渡方式可明显改善PP/TPE结合强度。计算机分流模拟的结果与实践结果基本是相同的。  相似文献   
342.
343.
344.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杂原子质量分数均为1.8%的FeAlPO-5和CuAlPO-5分子筛,比较了两者对甲烷催化还原氧化亚氮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FeAlPO-5分子筛的催化性能优于CuAlPO-5分子筛。通过添加少量贵金属(Ag和Pd)可进一步提高FeAlPO-5分子筛的低温活性,其中,Pd/FeAlPO-5分子筛的低温活性优于Ag/FeAlPO-5分子筛。  相似文献   
345.
可变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应注射成型技术是高分子材料反应加工的重要形式之一.介绍了反应注射成型(RIM)的原理、成型设备、成型材料、特点及其基本理论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可变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技术,并对微细发泡技术和模内涂层搪塑工艺等先进技术进行了介绍,这些先进工艺与可变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的结合,有助于推动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的发展,最后探讨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若干课题.  相似文献   
346.
采用铺展试验法研究了Sn-2.5Ag-0.7Cu-xGe无铅钎料在铜基板上的润湿性能;对比了在钎料中添加活性元素锗前后的铺展润湿面积;研究了钎剂中SnCl2的含量对Sn-2.5Ag-0.7Cu-xGe无铅钎料润湿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锗与SnCl2的交互作用对焊接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钎料中加入锗元素后,钎料的润湿性能会逐渐升高,当Ge含量超过0.5%时铺展面积会逐渐下降。SnCl2对钎剂的活性有很大程度的改善,在含量为4.5%时效果较好,当继续增加其含量时虽然会加大润湿面积,但同时也会出现大量的腐蚀性残留物,并且基板出现轻微溶蚀现象。综合分析得出,钎料与助焊剂的最佳组合是Sn-2.5Ag-0.7Cu-0.5Ge钎料与乙醇-30%松香-4.5%氯化亚锡溶液钎剂匹配。  相似文献   
347.
陈丰  孙宇  张蔚  王成 《机床与液压》2012,40(7):81-83
为了克服反应注射成型和结构反应注射成型存在的诸多缺陷,提出采用可变纤维增强反应注射成型技术。详细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工艺过程及相关设备,并设计了新型混合装置。实践表明:这种先进成型工艺具有明显的优势,采用该新型混合装置实现了可变纤维(纤维长度、含量、种类和分布等可变)与A/B料的良好混合,制备了性能优良的汽车内饰制品。  相似文献   
348.
为对比侧风作用下货车和小汽车的行驶稳定性,基于8自由度驾驶模拟器,构建了侧风作用下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驾驶模拟平台。招募30名驾驶员进行6种侧风工况下的驾驶模拟实验,采集侧风作用下的侧向位移、横摆角速度、侧向加速度等车辆动态响应和驾驶员反应数据,探讨厢式货车和小汽车的侧滑稳定性、横摆稳定性以及侧翻稳定性。并基于静态稳定系数提出了侧倾比的概念,用于比较不同车型的抗侧翻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在桥隧连接段行驶时,侧风作用下小汽车更易产生侧滑,但厢式货车在持续侧风作用下的侧向偏移更严重;驾驶小汽车相对于驾驶厢式货车能较快地对侧风环境做出响应,侧风感知时间较短;侧风作用下厢式货车更易出现侧翻失稳现象,且在驶出侧风作用区域后仍存在一定侧翻风险。  相似文献   
349.
针对黄麻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的弯曲性能,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研究了纤维质量分数、纤维长度、成型压力和纤维表面处理方法四个因素对其的影响.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对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纤维表面处理方法为复合处理、纤维质量分数为15%、成型压力为80t、纤维长度为25mm时,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达到最优.该结果与玻纤、碳纤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制品作相应的对比,并为提高实际生产的制品质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