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40篇
电工技术   19篇
综合类   22篇
化学工业   35篇
金属工艺   23篇
机械仪表   50篇
建筑科学   39篇
矿业工程   9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14篇
水利工程   2篇
石油天然气   4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9篇
冶金工业   11篇
原子能技术   4篇
自动化技术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重力式热管串联运行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用于太阳能—土壤源热泵地板采暖系统中的碳钢/水重力式热管进行了实验研究。该热管全长0.8m,内外径分别为12mm和15mm。蒸发段采用水加热,冷凝段采用风冷。在不同的串联方式、倾角(-2°~90°)、热水温度(40~60℃)、热水流量(0.1~0.3m3/h)及蒸发段长度(30~180mm)下进行了串联热管的性能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串联热管的传热功率和壁面温度均随供水温度和水流量的提高而持续增长,随倾角和蒸发段长度的增加而先增长后下降;串联热管在倾角为30°~40°、热水温度为60℃、热水流量为0.3m3/h、蒸发段长度为120mm、D型串联的条件下运行最佳。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分析了不同条件下串联热管的传热机理,给出了串联热管的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22.
用A171和KH550 2种硅烷偶联剂对纳米SiO2进行分散处理,然后用注射成型法制备了纳米SiO2/尼龙1010复合材料。研究了改性处理纳米SiO2对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结晶性能、力学性能以及摩擦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SiO2表面的改性处理均使尼龙1010基体的结晶度降低,而拉伸强度、硬度和耐磨性提高。A171处理纳米SiO2/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大于纯尼龙1010。改性处理纳米SiO2使尼龙1010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降低。  相似文献   
123.
渤海湾盆地辽中凹陷南洼发育走滑转换带,是大、中型油田形成的有利位置。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结果,结合勘探实践,对该区走滑转换带的特征及构造圈闭的形成、古近系砂体展布和油气垂向运移这3个成藏要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依附于5条走滑断层,研究区形成了断边走滑转换带、断间走滑转换带和断梢走滑转换带3种类型,每种又可分为压扭型和张扭型2个亚类,对应形成增压型和释压型构造圈闭;②压扭型走滑转换带发育的构造圈闭规模大(即增压型的构造圈闭面积大),为大、中型油田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圈闭条件;③走滑转换带古近系砂体在走滑作用下表现出明显的迁移性,导致其在横向上分布范围更广,可接受来自不同位置烃源岩的原油充注,在平面上形成多构造含油的特征;④走滑转换带伴生调节断层发育,有利于油气的垂向运移,最终形成多层系和多断块含油的特点。综上所述,辽中凹陷南洼走滑转换带控制了大规模构造圈闭的形成、控制了古近系砂体在横向上的分布以及原油在垂向上的运移等大、中型油田形成的基本成藏要素。  相似文献   
124.
绥中36-1油田是渤海湾陆相断陷湖盆中最大的古近系东营组油田,具有埋藏浅、规模大、层系单一、油品较稠等油藏特征。自1987年钻探发现以来,历经油藏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综合调整阶段,截至2020年底,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3.05×108t,累计生产原油9 000×104t,目前稳产350×104t/a以上。充足油源供给、优质储-盖组合、优势运移通道和良好保存条件是绥中36-1油田形成的关键地质条件,其中,邻近的极富烃辽中凹陷为绥中36-1油田提供充足的油源,东营组二段最大湖泛期沉积的泥岩与三角洲砂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NE向继承性发育的伸展-走滑大断裂控圈、封闭能力强,继承性鼻状构造与烃源岩大面积接触构成了油气向圈闭运聚的高速公路。针对海上首个大型整装稠油油藏形成的海上大型三角洲稠油试验区开发技术、海上稠油油田综合调整技术组合等系列实用性关键技术为绥中36-1油田的开发和产能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25.
薛永安  王德英  王飞龙  汤国民 《石油学报》2021,42(12):1581-1591
随着"湖盆成气"和"汇聚脊控藏"认识的提出,渤海海域深层潜山和中—浅层成为"十三五"(2016—2020年)规划以来渤海油田取得勘探突破的主要领域,获得多个亿吨级油气田。结合渤海湾盆地的勘探实践,明确了该盆地凝析油气和轻质油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渤海湾盆地凝析油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在于在生油岩到储油层之上覆盖区域性超压厚层泥岩盖层。在渤中凹陷和辽东湾坳陷北部,盖层的压力系数超过1.4,其下部低位潜山是凝析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而渤海海域中—浅层中—轻质油的成藏则受控于深层"汇聚脊",深层大型"汇聚脊"是油气的优势运聚方向。渤中凹陷、辽中凹陷、黄河口凹陷以及歧口凹陷的凝析油、轻质油资源潜力大,其斜坡带、凹陷区及低凸起发育多种大型"汇聚脊",而"汇聚脊"之上的中—浅层圈闭,特别是隐蔽型岩性圈闭是中—轻质优质高产油藏的重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26.
本文通过实例模拟分析介绍了用分布式变频泵代替调节阀的设计方法,此方案中用户需要多少能量就供给多少能量,节能效果显著。可提供给设计人员参考采用。  相似文献   
127.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影响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在分析了六盘山林区典型生态系统碳循环规律的基础上,结合碳汇傈的概念,综合评价了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影响。分析得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源功能体现在碳库的贮量、稳定性和碳库的输入与输出强度方面;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汇功能较强,农田和草地较弱;土壤有机碳过程源/汇方面,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是强汇,人工林生态系统是弱汇,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是源。提出增加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措施包括增加生态系统碳输入、减少输出和增强碳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8.
针对我国供暖现状,结合近10年技术改造及量化管理的实践,就北方地区供暖系统普遍存在的供暖用户冷暖不均、管网失调、系统存气、失水严重、系统超压或压力波动等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和评价,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9.
介绍了提高MCS96微控制器压频接口电路性能与采样精度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0.
工程图档计算机管理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图纸处理技术和光盘存储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图纸的计算机管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