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4篇
电工技术   7篇
综合类   163篇
建筑科学   4篇
水利工程   6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传统的灰色预测模型所需的样本容量较少,仅4个数据就可以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虽然传统的灰预测建模较为简单,但是忽略了对预测较为确利的新信息,容易产生预测模型老化的现象,预测精度不高。全信息新陈代谢的GM(1,1)灰色预测模型更为合理、科学,全信息建模避免了局部信息建模的局限性,每预测一个结果去除原始数列的最老数据的新陈代谢处理保证了预测数列的实效性,并用Matlab实现改进GM(1,1)模型的编程计算,应用于双流县电力需求量的预测,预测精度好。  相似文献   
2.
高水头泄水建筑物侧墙掺气减蚀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工程中通常采用强迫掺气减蚀措施,防止泄水建筑物在高速水流作用下发生空蚀破坏,但在保护过流面底板的同时,忽视了对其侧墙的保护。为了减免位于高流速区域和低压区域侧墙发生空化空蚀,消除侧墙清水区,采用理论分析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方法,对龙抬头明流泄洪洞下游边墙掺气减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反弧末端加折流器(突扩)和突跌掺气方式。结果表明,采用突扩和突跌的掺气方式后,侧墙水流的出射角增大,侧空腔畅通,并直接和底空腔相连,有助于掺气坎后水舌的全断面的掺气,对侧墙和底板皆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较小半径溢洪弯道急流超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求急流弯道的超高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通过对较小半径弯道急流的水流现象的描述,指出较小半径弯道凹岸水流受惯性离心力和冲击力的共同作用。在此基础上,利用动量原理,推导出了较小半径弯道水流超高公式,与试验资料对比,该理论的合理性得到了证实。还讨论了弯道水流各因素同超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弯道的超高和宽度几乎成正比,弯道的转角影响超高很大,当弯道半径越小,其超高将增加越快。  相似文献   
4.
针对猴子岩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在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问题,运用基于离散元基本理论的2维颗粒流PFC2D(particalflowcodein2Dimensions)软件,模拟了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过程中控制性结构面对围岩变形和破坏的影响,再现了围岩损伤演化规律;同时引入微震监测技术对地下厂房围岩微震活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并将数值模拟与微震监测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围岩开挖卸荷损伤与断层密切相关,颗粒流模拟得到的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过程中围岩损伤与微震监测结果基本一致。采用数值模拟和微震监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可以有效评价地下厂房开挖过程围岩的损伤和预测潜在的失稳区域。  相似文献   
5.
明渠交汇区水位变化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交汇河流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水流相互作用突出,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复杂。本文基于物理模型试验探讨了天然河流交汇区水位变化特性,分析了不同干支流来水条件下的水位沿程变化、交汇区典型断面水位流量关系、交汇区泥沙起动流速变化等特性。结果表明,交汇区水位变化的强弱与干支流流量等密切相关,交汇区泥沙起动流速随里程变化与单一河道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以天然径流模式为理想状态,构建了用以评估不同水库控泄方案下的调度出流与天然径流过程接近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熵权模糊迭代法的模糊集对综合评价模型,并对二滩电站的6种控泄方案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相比复合模糊物元法,新方法不仅可以直接确定所有评价方案公平竞争下的指标权重,而且还能同时从外部整体与内部关系结构上分析评价方案与评价等级间的不确定性关系,使得评估结论更加合理可靠,说明该方法切实可行、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7.
为了详细了解有压洞塞水流的时均及脉动流速分布,为洞塞体型设计提供依据,本文应用二维激光流速仪对顺直、台阶及收缩式洞塞的时均流速和脉动流速进行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在洞塞内部,时均流速在洞塞进口0.133倍管道直径后分布均匀;洞塞出口后的主流再附着点位于洞塞出口后的1~2倍管道直径处,洞塞出口3 倍管道直径后的断面流速分布基本均匀;总体而言,在回流区以外,径向流速均较小,约为轴向流速的10%;三种体型洞塞的脉动流速的大小为时均流速的10%~30%,在洞塞段及洞塞后扩散段较大,最大值位于时均流速梯度较大的剪切层附近;对同一断面而言,轴线上的脉动流速小于两侧的脉动流速。上述成果表明,从流速分布角度而言,洞塞长度宜大于0.133倍管道直径,洞塞间距宜大于3倍管道直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水力学法在河段最小生态需水量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建成后造成坝后119 km的减水河段为例,用生态水力学法计算了减水河道最小生态流量,得出为满足减水河段鱼类的生存及繁衍,枯水季节猫猫滩闸址处必须保证下泄45 m3/s流量,在该流量下,锦屏二级水电站减水河段中95%左右河段水深、流速、水面宽、湿周率、过水断面面积、水面面积等水力因子可满足河道内鱼类的生存繁衍;水温的变化不会影响河道内鱼类的产卵;鱼类适应的缓流、急流、浅滩、深潭等水力形态的位置发生变化,数量保持不变。总的来说,水生生物的生物量将随着河道流量的减小而减少,但种群数量将保持不变。该实例为生态水力学法计算河道最小生态需水量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
当水流漫滩后,由于滩槽间存在着强烈的动量交换,复式河槽在过流能力、泥沙输移、流速分布等许多方面不同于单一河道。通过水槽试验,探讨了清水作用下,由非均匀沙构筑而成的全动床复式河槽完全粗化后的水流阻力变化特性,包括水流能量损失、曼宁系数、谢才系数与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等沿程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清水作用下的全动床河道很难获得均匀流。断面平均流速沿程变化,单位重量水体经过单位长度而损失的能量将沿程改变。对于该类河道,在给定的水流条件下,阻力系数不再保持为常数,而是沿程变化的。这些特性表明全动床复式水槽水流阻力远比定床的复杂,要准确预测该类河道的过流能力及泥沙输移能力远比定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0.
全长粘结式灌浆锚杆锈胀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埋设在地下特殊环境条件下全长粘结式灌浆锚杆存在因锈胀致裂,导致结构失效的实际情况,以弹性理论为基础,根据锚杆、灌浆材料以及围岩体三者之间变形协调关系、荷载平衡条件,研究了锚杆锈胀导致灌浆或岩体开裂,进而加速锚杆锈蚀破坏的机制问题,讨论了锚杆锈胀量、灌浆材料特性、保护层厚度以及围岩体力学性质对锚杆锈胀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锚杆锈胀力随着钢筋锈蚀率的增加而增加,随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少;砂浆与围岩体之间的锈胀力随砂浆强度、围岩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钢筋与砂浆之间的锈胀力随围岩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砂浆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