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5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9篇
化学工业   27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14篇
矿业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62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9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基于十八醇磷酸酯单乙醇铵盐的天然气减阻剂室内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降低天然气输送阻力、提高管道输送能力的方法包括管道内涂层减阻技术和天然气管输减阻剂技术。由于内涂层技术在施工上存在种种缺陷,因而对天然气管输减阻剂的研究成为天然气输送领域的新热点。为此,根据天然气管输减阻剂的减阻机理,在已有的高碳醇磷酸酯盐合成工艺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十八醇磷酸酯单乙醇铵盐(OPEM)作为天然气管输减阻剂样品,利用室内环道评价系统对其0.1、0.2、0.3 g/100 mL的乙醇溶液减阻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样品具有一定的减阻效果,在0.2 g/100 mL浓度时其减阻效果最好,减阻率在140 m3/h流量条件下达到最大值8.0%。并采用L16(54)正交表设计了正交实验对其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酯化时间为6 h,酯化温度为70 ℃,物料比为3.5∶1,加水比为1∶1,水解温度为90 ℃。  相似文献   
22.
刘海红  李玉星  王武昌  陈鹏  张庆东  樊新斌 《化工进展》2013,32(8):1796-1800,1812
水合物颗粒微观受力和聚集是影响水合物浆稳定流动的关键,本文调研了国内外研究水合物颗粒受力和聚集常用的测量装置,主要有聚焦光束反射测量仪、颗粒图像显微镜、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微机械测力装置;受力测量和理论研究证明了毛细液桥力是导致水合物颗粒聚集的主要黏附力;介绍了常用于水合物聚集特性研究的受力平衡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计算得到水合物颗粒最大临界聚集粒径;总结了众学者提出的水合物颗粒聚集机理,并阐述了基于群体平衡模型建立的接触诱导-剪切限制聚集机理的物理模型,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水合物颗粒的动态聚集过程;水合物颗粒微观受力和聚集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明确将对石油天然气的输送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确定防聚集对水合物聚集的影响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3.
卡带型快开盲板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石油和化工设备中存在着大量的断裂现象,利用断裂力学中线弹性断裂理论,通过对快开盲板的工作原理的分析,将结构简化成轴对称模型,在有限元软件ANSYS中建立简化模型,对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区域采用映射划分方法,不规则几何形状的区域采用自由划分方法,施加均布载荷,结果表明,裂纹尖端存在奇异性。  相似文献   
24.
LNG接收站BOG处理工艺优化——以青岛LNG接收站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蒸发气(Boil Off Gas,缩写为BOG)的处理是LNG接收站必须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关系着LNG接收站的能耗及安全、平稳运行。为此,介绍了LNG接收站BOG处理的4种工艺:①BOG直接压缩工艺;②BOG再冷凝液化工艺;③BOG间接热交换再液化工艺;④蓄冷式BOG再液化工艺。运用HYSYS软件建立了采用不同BOG处理工艺的LNG接收站模型,对比了目前主要采用的BOG直接压缩工艺和再冷凝液化工艺在工艺流程及能耗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了外输量、外输压力及再冷凝器压力对BOG处理工艺节能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BOG再冷凝液化工艺的改进措施——BOG进入再冷凝器前进行预冷,可比原工艺节约18.2%的能耗。同时还针对青岛LNG接收站提出了BOG再冷凝液化及直接压缩工艺混合使用的优化运行方案,可使进入再冷凝器的LNG流量保持恒定,没被冷凝的BOG经过高压压缩机提压到外输压力,与完成气化的LNG混合后外输,可避免BOG进入火炬系统而造成的能源浪费,同时减小再冷凝器入口流量的波动,使装置运行更稳定、更经济。  相似文献   
25.
为了提高天然气短期负荷的预测精度,提出了基于小波变换和LSSVM-DE(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MachineDifferential Evolution)的天然气日负荷组合预测模型,首先,采用Mallat快速算法对天然气日负荷实际采集数据样本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解;其次,对分解出来的高频分量和低频分量分别建立LSSVM预测模型,各分量的模型参数分别采用DE进行优化,以期得到更准确的预测结果;最后,分别对各分量的预测结果进行小波重构。以某市实际采集的样本数据为例,并将重构结果与单独应用LSSVM预测模型及ANN(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波变换和LSSVM-DE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分别比单独应用LS-SVM和ANN预测模型高出1.662%、1.14%、3.96%、2.99%、15.53%和1.942%、1.01%、3.07%、1.86%、12.26%。该结论预示着将小波变换和LSSVM-DE理论相结合对天然气日负荷时间序列进行预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6.
减阻剂是输油管道专用的一种化学添加减阻剂。该研究使用C6~C16的α-烯烃为单体,本体聚合得到黏均分子量大于300×104的HG减阻剂聚合物。现场试验表明,减阻剂不能在全管段起作用,仅在已分散好的管段起到减阻增输的效果。减阻剂的作用效果与分散时间密切相关,输送介质不同,减阻剂的分散时间不同。减阻剂在临濮线管输阿曼原油、娄孟成品油管线输送柴油和汽油时分散时间分别为240、60和40min。在实际应用减阻剂工艺时,需要充分考虑分散时间对减阻剂作用效果的影响,必要时可采用减少分散时间的方法,提高减阻剂的使用效率,这一点对于短距离输油管道特别是用于码头快速装卸油等场所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27.
采用三维非线性有限元法模拟海底管道受到船锚或其他坠落物体的冲击碰撞过程,并采用Newmark法和N-R迭代法相结合求解了海底管道的动力响应过程,分析了物体形状、碰撞角度、物体与管道间摩擦、混凝土厚度及管道内压对管道碰撞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撞击条件下,立方体和球体对管道的撞击产生的最大Mises应力要比圆锥体大的多,随着圆锥角角度的增加管道的最大Mises应力是增加的;碰撞角度为90°时对管道的影响最大;摩擦对管道撞击影响较小;管道最大Mises应力随着混凝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减小,但随混凝土厚度的增加,减小的幅度越来越小;内压的存在使管道等效应力增加,但能减小管壁上的局部变形,使得冲击能量更多被用来产生整体变形。  相似文献   
28.
下倾管中活塞流液塞长度波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采集下倾管中活塞流的差压信号,应用互相关法分析得到液塞长度时间序列.利用统计理论与分形理论分析液塞长度时间序列来揭示液塞长度波动特性.结果表明:气相折算速度对液塞长度的影响远大于液相折算速度.液相折算速度较大时,随着混合速度的增加,液塞长度波动的混沌程度增加;而液相折算速度较小时,随着混合速度的增加,液塞长度波动的混沌程度减小.在管线下倾角较大的情况下,液塞长度分布集中在较小的范围内.管线下倾角越大,液塞长度波动的长程相关性越好.  相似文献   
29.
考虑斜拉索直径、塔架高度和斜拉索与塔架连接间距三方面因素,利用有限元法对斜拉跨越的结构形式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斜拉索的尺寸变化对结构的强度影响不大,而对结构的变形影响很大,其中斜拉索的直径以从管架桥中间到两边逐渐减小的分布形式最好。塔架高度变化对结构的变形影响不大,而对结构的强度影响很大,塔架高度为46m时结构的强度更好。斜拉索与塔架的连接间距变化对结构的变形影响很小,而对结构强度影响很大,当间距为7.5×10-2 m时结构的强度更好。  相似文献   
30.
油藏注水开发最优控制问题计算规模大、控制变量与计算网格多,且控制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关系为一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控制,若直接进行数值求解,对于目前的计算机计算速度和存储空间是个巨大负担.本文采用最佳正交分解(proper orthogonal decomposition,POD)方法提出了基于低阶模型的油藏注水开发最优控制问题,这样,控制变量与目标函数之间的复杂关系被转变为解析函数,仅以少量的POD系数作为优化变量且只需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即可求解,大幅度地降低了原问题的求解复杂度与计算量.以二维五点井网的一个井组为应用实例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基于低阶模型的最优控制问题所求解的最大生产净现值与经典的伴随梯度法相比仅有不超过2.5%的误差,且计算速度优势极为明显,当网格数为40×40时,计算速度可提高30倍以上,网格数越多,计算速度优势越明显,当网格数为70×70时,可提速60倍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