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9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3篇
石油天然气   13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8 毫秒
101.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盐湖相成烃成藏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盐湖相油气聚集是全球,特别是中国中新生代陆相地层一个有特色的石油地质现象。为丰富发展这一领域研究,文章报道了中国东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的烃源岩和原油地质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盐湖相烃源岩的成烃和成藏特征,也为区域下步勘探部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典型盐湖相烃源岩发育在凹陷北部,主要层位为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简称沙三下亚段)和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简称沙四上亚段),岩性为页岩,发育“双层”结构(下层为有机质和粘土,上层为黄铁矿和方解石),生油具有早生与早排的特点。盐湖相油气聚集呈现出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共同发育的特征,其中常规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差异富集”的特点,而非常规页岩和致密油气藏的发育也与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关系密切,反映了盐湖相富有机质烃源岩对油气成藏的控制。建议下步区域勘探围绕沙三下亚段和沙四上亚段这两套富有机质烃源岩发育区展开多类型油气藏的勘探。这些认识可供其他咸化湖盆油气地质研究和勘探参考。  相似文献   
102.
辽河坳陷西部凹陷高升地区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主要受沉积相、埋藏溶蚀作用及构造破裂作用的共同控制,储层在微观和宏观上具有强烈的非均质性,储层影响因素较多且孔渗关系复杂。为了避免仅靠某一单因素、少数有限的钻井资料及物性测试资料进行区域性碳酸盐岩储层评价容易出现偏差的问题,运用特征选择中的Relief F算法对碳酸盐岩厚度、粒屑灰(云)岩厚度、孔隙度、渗透率、脆性指数及裂缝密度6项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并确定各参数权重值,然后使用叠合概率法将不同特征平面图加权叠合形成一张多因素概率图,通过划分概率区间最终形成储层评价图。同时综合考虑西部凹陷高升地区的构造特征及沉积相特征,对研究区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进行研究评价,评价结果与研究区已勘探油气分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预测出有利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103.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黄铁矿特征及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濮凹陷文东地区沙三段储层黄铁矿分布广泛,其形成与储层的沉积、成岩环境密切相关。文中利用岩心、铸体薄片,以及测、录井资料,结合储层性质及沉积、成岩作用研究,对研究区沙三段储层中黄铁矿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及其所反映的环境进行了探讨。通过观察研究,将储层中的黄铁矿划分为早期和晚期2种类型,其形成时间和机制有所不同。黄铁矿在储层中的发育与分布,受膏盐岩发育状况、烃类活动及储层缝隙等因素的影响。对不同期黄铁矿的研究,能够辅助判断原始沉积环境,以及研究储层的流体活动。  相似文献   
104.
随着有水气藏开发的不断进行,水区地层水向气区推进至生产气井井底时,由于储层含水饱和度升高导致气相相对渗透率降低,气相受伤害程度越大,气井产能下降幅度越大,严重影响气井正常生产。四川盆地普光气田主力层位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气藏生产动态显示气藏水体较活跃,随着地层压力不断下降,气藏边部先后5口气井见水,严重影响气藏产能。常规气井产能公式由于没有考虑产水造成的附加压降,导致产水气井产能的计算结果精度较低。以气井常规产能方程为基础,引入由生产井附近含水饱和度上升所产生的等效表皮系数Sb,修正气井产能公式中的原始表皮系数S,通过联立水气比、含水率,结合实测相渗曲线,利用气井水气比求解产水气井产能方程,实现有水气井产能实时确定,计算结果符合率超过90%;进一步通过统计产水气井水气比随时间上升规律,归纳出不同储层物性条件下,产水气井的产能变化规律,对类似气藏产水气井产能的预测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5.
无机有机复合凝胶颗粒调剖剂的研制及矿场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所报道的凝胶颗粒调剖剂由4种原料组分在水介质中加热反应、造粒、烘干制得,有粒径<1 mm1、-2 mm、2-4 mm三种规格。以在95℃的16 g/L NaCl盐水中密闭加热24小时的吸水膨胀倍率和吸水膨胀体的抗压强度(边长1 cm立方体在50 g负载下的压缩量)为性能指标,筛选原料组分用量和反应条件,当黏土(经特别处理)用量≤70%、硅酸钠用量≥20%、丙烯酰胺用量≥10%、稳定剂用量≥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9小时时,凝胶颗粒膨胀倍率≥10.2,抗压强度好,压缩量<0.2 cm,在同一条件下老化2个月,膨胀倍率降至9.0,压缩量<0.2cm。在φ4.2×15(cm)、充填20-30目石英砂管中注入3 g/L凝胶颗粒悬浮液进行封堵后,200 mL自来水流过填砂管的时间由7秒增至15秒。在地温82℃、含水96%、包括一注三采的M井组,共注入凝胶颗粒浓度25 g/L和15 g/L、矿化度10 g/L的注入水1×104m3,折合凝胶颗粒11 t,经深部调剖后注水压力上升,产油量增加,含水率下降(平均下降2.1%,最低降至70.6%),有效期超过180天。表2参2。  相似文献   
106.
东濮凹陷北部烃源岩总有机碳质量分数(TOC)平均为0.80%,70%样品的TOC低于1.00%,按陆相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属于差—中等烃源岩;而从北部找到的储量来看,该区域则属于富油凹陷.为弄清低有机质丰度烃源岩高效成藏机理,运用有限空间热压模拟、镜下鉴定等方法对不同岩相组合和不同沉积环境的烃源岩生排烃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东濮凹陷高温、高压、频繁砂泥岩互层的特点,决定了烃源岩排烃效率高、有机碳恢复系数大、残余TOC低;东濮凹陷北部为咸水环境,烃源岩具有原始生产力高、早生烃、早排烃、生烃周期长、生烃率高等特征;东濮凹陷多套盐岩良好的封盖能力,利于油气的聚集保存.  相似文献   
107.
文中详细分析了现有恢复古构造方法的工作原理以及影响恢复精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平衡剖面控制下直接编制古构造等值线图的方法。研究认为:命名为"某段沉积前"的构造图,反映的并非某一时刻的地表形态,而是该段地层沉积后底界面的构造起伏,是整个时段内变形叠加的结果;地层倾斜、井斜、差异剥蚀、断层水平位移是影响古构造恢复精度的最主要因素,沉积压实影响相对较小,古水深影响最小,几乎可以忽略;平衡剖面控制法读取的厚度是在地层拉平、断层水平位移恢复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兼顾了差异剥蚀、沉积压实的影响,可以准确标定古断层的位置,更能准确反映地质历史时期构造的三维形态。  相似文献   
108.
针对文96储气库部分新井废弃钻井液处理仍采用的固化法存在泥浆池占地面积大、钻井液干化困难、处理周期长、处理后青苗成活率低、生态环境污染重等问题,提出采用随钻处理废弃钻井液技术,该技术利用机械设备在钻进过程中,同步使废弃钻井液岩屑、污泥、污水分步分离并采用不同方法分类处理。对该技术的工艺流程、设备型号以及具体的施工步骤作了详细的阐述,并将此技术应用于一口新井文96-储13井的现场试验中。应用表明:随钻处理废弃钻井液技术缩短了施工周期,减少了固体废弃物数量,青苗成活率高、有害成分处理效果较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国家合格标准。  相似文献   
109.
用改进的显色法定量测定水溶液中AM/AMPS共聚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原卫城油田卫18北块聚合物驱先导性试验中使用自产的AM/AMPS共聚物。对于该共聚物的定量测定,美国石油学会推荐用于聚合物HPAM的漂白法不适用,而显色法(淀粉-碘化镉法)经改进后在室内实验研究和矿场监测中均可用于该共聚物的分析。对原显色法的改进包括:用溴化钾-溴酸钾溶液代替有毒的溴水;不再使用碘化镉和硫酸铝;提高试液的缓冲性能。给出了各种标准溶液的浓度及每次测定中的用量(每次测定取含共聚物的水样20-50mL,视其中共聚物浓度而定)。以中试生产的共聚物为标样,建立了共聚物质量浓度-溶液吸光度标准曲线,在浓度120-260mg/L范围内标准曲线呈线性,R^2=0.9703。用改进的显色法测定了共聚物在去油储层砂上的静态吸附量,与HPLC法结合,确定了共聚物驱区块7口采油井的初始见聚时间,测定了某日这些采油井产出液中共聚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110.
采用微CT扫描技术建立来自WD区块4块岩样的三维映射网络模型,并对其进行水驱油模拟。基于微观驱油效率和含残余油孔隙比例随各因素的变化关系,对影响孔隙中残余油形成的因素及其影响机理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孔隙大小、孔隙形状、孔喉比以及配位数分别对孔隙中残余油形成的可能性及残余油饱和度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