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14篇
  免费   924篇
  国内免费   616篇
电工技术   121篇
技术理论   1篇
综合类   506篇
化学工业   2215篇
金属工艺   212篇
机械仪表   248篇
建筑科学   412篇
矿业工程   152篇
能源动力   515篇
轻工业   402篇
水利工程   46篇
石油天然气   727篇
武器工业   13篇
无线电   917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63篇
冶金工业   264篇
原子能技术   165篇
自动化技术   87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00篇
  2022年   292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376篇
  2019年   335篇
  2018年   247篇
  2017年   288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389篇
  2014年   596篇
  2013年   666篇
  2012年   883篇
  2011年   739篇
  2010年   529篇
  2009年   557篇
  2008年   310篇
  2007年   466篇
  2006年   435篇
  2005年   222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71.
近年来,随着喷墨技术的不断发展,将数字化喷墨印刷技术应用于PCB制造成为可能,对于PCB制造业来说也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本文综述了目前正在研究的几项制造PCB的新技术,包括喷涂字符油墨、抗蚀刻油墨和阻焊油墨,可以用含纳米金属颗粒的导电墨水直接将电路图形喷在聚酯片基上,固化后形成电路,还可以通过喷出相应特性的墨水来制造电容器及电阻器等器件。总之,采用喷墨技术制造PCB速度快,成本低,布线密度高,因此发展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72.
Calcium carbonate/low‐density‐polyethylene (LDPE) nanocomposites have been prepared by melting blend with twin‐screw extruder.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mposites and the dispers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were studied. The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not only the tensile property but also the flexural modulus of the system have been evidently increased by the addition of calcium carbonate. The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have been dispersed in the matrix in the nanometer scale. The reinforcement mechanism of the calcium carbonate lies on that the calcium carbonate particles, acting as hetero‐nuclei, can induce higher crystallinity at the matrix‐particle interface compared to regions away from the interface. Consequently, in the process of the tensile test, the nanocomposites have better tensile yield strength.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7  相似文献   
73.
提出了一种图式热力学分析新工具-能流结构图,并力图以此为基础,形成一种称之为能流结构图式热力学分析的新方法。该法采用图形方式将技术能量系统的用能特征可视化,使人们便于分析处理大量,复杂的信息,便于把握系统特性,进而完成系统的能量分析与集成,提出创新的节能方案。以该方法在2万t/a的丙烯精馏工艺中的应用为例,证明了新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
75.
通过熔体插层法以及常压硫化法制备了橡胶/黏土纳米复合材料,并与模压硫化法制备的复合材料进行了对比,研究了硫化方法对橡胶/黏土纳米复合材料微观分散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熔体插层法制备的橡胶/黏土混合物,其受限状态的橡胶大分子链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在黏土片层之间处于一种热力学不稳定状态;模压处理会对橡胶/黏土混合物的分散状态产生不利影响。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光衍射分析表明,采用模压硫化、常压硫化得到的丁基橡胶或丁苯橡胶/黏土纳米复合材料中黏土片层的微观分散状态不同;排除压力的影响,常压硫化有利于提高橡胶/黏土纳米复合材料中黏土片层的分散程度。  相似文献   
76.
用活性炭填充弹性高发泡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颗粒制备新型悬浮填料,在悬浮填料移动床工艺中为微生物提供附着生长的载体。载体具有通孔结构,从表面到内部形成不同溶解氧梯度,在反应器内发生同时硝化反硝化反应(SND)。研究表明,当双螺杆挤出温度为185℃、交联剂过氧化二异丙苯为1%(质量分数,下同)、发泡剂偶氮二甲酰氨为1.5%、活性炭为18%时,填料密度和空隙率分别达到0.85g/mL和60%。在复合式生物反应器中处理模拟生活污水,发生SND的工艺条件为:溶解氧(DO)为2.0~2.2mg/L,碳氮比(COD/YH4^+-N,简写为C/N)为30,水力停留时间为5h。  相似文献   
77.
采用新型分子印迹菌丝体(Penicillium chrysogenum)吸附树脂处理印刷电路板废水,当铜的初始质量浓度为120 mg/L,pH=5时,静态吸附容量为53 mg/g左右,比商业树脂732提高15%左右;解析率在1 min即达到85%以上,而商业树脂732仅为11%.在中试实验中,连续运行80 h后,出口废水中铜质量浓度仍低于1.0 mg/L左右.与传统处理方法相比较,该法简化了废水处理工艺,节省大量的化学药品,大大降低了废水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78.
基于涡串唯象概念和分形理论,建立了能够表达湍流多尺度结构物理特性的分形湍流化学反应模型,针对Steckler室内燃烧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湍流流动采用浮力修正的κ-ε双方程模型来模拟,辐射由Rosseland模型描述,整个模拟过程由ANSYS-CFX10.0实现.将模拟结果与Steckler的燃烧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并与EDC燃烧模型及文献中EBU燃烧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FM燃烧模型模拟得出的温度、速度场分布与实验数据能够较好地吻合,是一种有前途的湍流化学反应模拟方法.  相似文献   
79.
在溶剂(丙酮)-反溶剂(水)体系下,采用反溶剂重结晶法制备了超细萘普生微粒。研究了不同溶剂-反溶剂体积比、重结晶温度、表面活性剂用量及陈化条件对重结晶产物粒径和形貌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面吸附(BET)、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等检测手段对原料药和重结晶产物进行了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溶剂与反溶剂体积比为1:20,重结晶温度为4~8℃,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的质量分数为0.5%~1.0%,60℃下陈化2 h时。可得到短径300~500 nm,长径1~2μm的超细萘普生粉体。重结晶所得产物的晶型和物理性质均未发生变化,但粒度显著减小,形貌趋于规整且比表面积增加至原料药的5.3倍。  相似文献   
80.
To achieve low rolling resistance, high wet grip, and favorable overall performance, star‐shaped medium vinyl butadiene rubber (S‐MVBR) was designed and prepared by “core‐first” method, where novel multifunctional organolithium containing Sn atom as initiator, THF as structure regulator, and carbon–hydrogen compound as solv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upling reaction between SnCl4 and dilithium is stoichiometrical, and this method has much higher efficiency than the “arm‐first” method. When dilithium is composed of 4–10 repeating units, the average arm number of S‐MVBR is conveniently controlled between 3 and 5 by initiator functionality, which can be easily regulated by the mole ratio of active lithium of dilithium short chain to Cl? in SnCl4. As Sn coupling decreases numbers of noncrosslinking free ends, S‐MVBR has lower rolling resistance, dynamic heating and higher wet grip than linear MVBR. Meanwhil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processing properties are improved. And the formation of multiarm structure has little effect on viscosity. S‐MVBR with arm number of 3.8 has optimal overall performance. © 200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104: 3917–3923, 200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