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5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篇
能源动力   2篇
轻工业   5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3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高浓度、大段塞聚合物驱油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根据目前大庆油田的实际情况,探索了一种新的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在室内两维纵向非均质岩心上,进行了一元驱注入时机、聚合物段塞和相对分子质量对驱油效果的影响的研究。研究表明,聚合物浓度越高,采收率越大,产出液处理量越小,经济上越合算;越早转注一元驱,采收率越大,经济效益越好;随着聚合物段塞的增大,聚合物驱采收率增加,但聚合物段塞增大到一定值后,采收率增加的速率开始变缓;企业总利润开始随着聚合物段塞的增大而增加,但聚合物段塞增大到一定值后,企业总利润开始下降;企业最大总利润所对应的聚合物段塞随着油价的增加而增大,较为合理的段塞大小为0.8~1.0PV左右:相对分子质量越高。驱油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多模3种毁伤元的成型特点和侵彻威力,建立了多点起爆LEFP数值模拟模型,用LS-DYNA软件模拟了一端起爆、中心起爆和两端同时起爆3种起爆方式下LEFP成型过程。利用威力试验,测试了3种起爆方式下靶板的切口形态和侵彻深度,讨论了3种毁伤元在不同炸高下侵彻能力的差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一端和中心起爆侵彻体呈线性,在大炸高下易飞散;两端同时起爆时,根据爆轰波对撞理论,两个爆轰波对撞产生超压,形成高速侵彻体,在大炸高下仍具有较强的毁伤威力。同时根据3种基本毁伤元成型特点,可在装药上设置多个起爆点,通过控制起爆点数量、位置和时序形成不同数量、速度和飞散方向的高速EFP毁伤元。实验结果表明,侵彻深度符合数值模拟的侵彻体形成规律。  相似文献   
23.
稀土在铜银合金导线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予才 《稀有金属》2006,30(6):877-880
介绍了稀土银铜合金导线的生产工艺,重点介绍了稀土的添加方法和分析了稀土的作用。在铜熔体中加入微量稀土元素,稀土能对铜银合金熔体中的氧、硫有较强的脱除能力,使铜熔体得到净化。同时,稀土的加入还能减少铸造过程中铜银合金线杆的表面裂纹缺陷和细化晶粒。从而,使铜银合金导线的各种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即稀土的加入使铜银合金线杆的延伸率、抗拉强度、导电率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4.
全地形车车架挂发动机结构动态特性建模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全地形车车架挂发动机的结构动态特性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整车振动舒适性及可靠性,但目前针对车架弹性挂发动机的有限元建模没有一种简单、有效且通用的方法。通过对多款车架弹性挂发动机结构动态特性的计算和实验分析,提出了全地形车车架弹性挂发动机结构的一种简单且具有通用性的有限元建模方法——把发动机简化为质心、质量、转动惯量与发动机均相同的长方体,并网格化,通过SPRING单元将发动机与建立在车架上的MPC单元连接来模拟车架弹性挂发动机的状态。考虑到全地形车行驶中,发动机弹性悬置件刚度在各种工况下会发生非线性变化,分析了所提建模方法在悬置件刚度变化情况下对车架弹性挂发动机结构动态特性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车架弹性挂发动机有限元建模方法仍然可以保证对其结构动态特性的分析在工程参考要求范围内。该建模方法对于弹性挂发动机全地形车的设计和开发具有简易性和通用性,可在产品设计和改型阶段就能了解车架弹性挂发动机结构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25.
基于单片机的电热水器定时控制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器件辅以外围电路设计了电热水器定时控制器,用户可以在24小时内任意设置热水器开启和关闭的时间,具有简单易制、价格低廉、控制时间精确等特点。该控制器已经通过测试并制成电路板,功能基本实现,有待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6.
《Ceramics International》2023,49(15):24650-24659
An emerging approach in tissue engineering, especially in cases where large bone cavities remain unfilled after tumor removal,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bioceramic scaffolds with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bone augmentation. The fabrication of bioactive porous scaffolds with adequat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fficient porosity represents to assist bone regeneration.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difficulties in tissue engineering. The final goal is, the in situ apatite formation, a synergistic result of bioceramics, and stem cell activation/differentiation to promote bone regeneration via magnetically driven osteogenic lineage.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novel multifunctional three-dimensional scaffold with certain physicochemical and biological features, addressing diverse difficult issues, such as bioactivity and biocompatibility, as well as bone tissue malignancies. The synthetic approach initiates with the synthesis of CoFe2O4 nanoparticles (NP), followed by the fabrication of Mg2SiO4–CoFe2O4 nanocomposite (NC), employing a two-pot sol-gel synthesis method. Finally, three-dimensional scaffolds (MS) are fabricated via the polymer foam replica technique. X-Ray Diffraction, Thermogravimetry,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reveal the occurrence of the constituent materials (forsterite: Mg2SiO4 and cobalt iron oxide). Static magnetic characterization at each fabrication stage outlines the collective magnetic features while magnetic particle hyperthermia highlights the heating efficiency quantified as specific loss power (SLP) and specific absorption rate (SAR) in W·g−1 (NP: 19 - 43 °C in 100 s, SLP = 450 W g−1, NC: SLP = 200 W g−1, SAR= 1,07 W g−1). This opens promising pathways in bone tissue regeneration cancer treatments combined with targeted delivery of active/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 and magnetic hypertherm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