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3篇
机械仪表   6篇
建筑科学   1篇
能源动力   15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8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 毫秒
31.
新能源汽车装备高压元器件,因而其EMC性能极大影响着整车安全性能,也是目前新能源车研究的关键点。在对比混合动力客车的电磁环境和传统车的电磁环境区别的基础上,分析了混联大客车中高压电元器件引起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对发动机ECU性能的影响。辐射干扰导致整车控制器(VCU)发送给发动机ECU的油门电压信号有较大波动,引起发动机故障报警。高压线路对发动机ECU有传导干扰的情况下,发动机共轨压力出现异常,导致发动机故障报警。在采取相应措施后,整车EMS能力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32.
基于Autoform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对汽车门背板冲压过程中孔边缘冲压开裂原因进行分析,孔边缘减薄率较大是引起汽车门背板孔边缘冲压开裂的原因。为此,分别调整压边圈冲程、孔半径、孔间距和孔向上偏移量,分析其对冲压过程中孔边缘减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或减小压边圈冲程、减小孔半径、增加孔间距和孔向上偏移量均有利于汽车门背板孔边缘减薄率的改善;调整孔半径和压边圈冲程对汽车门背板孔边缘减薄率影响较大,而调整孔间距和孔向上偏移量对孔边缘减薄率影响较小。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将孔半径由40 mm调整为30 mm,试冲压后汽车门背板孔边缘冲压开裂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33.
针对分布式资源环境中不同来源、不同建模过程的机械系统模型自动装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同类零部件模型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方法,通过获取模型中共有、参与配合的异构几何体实现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与自动装配。该方法的核心在于自动提取同类零部件 共有的配合几何体并以此设定判断标准,遍历模型以找出其配合几何体并自动添加装配基准,并遍历模型特征树对添加的装配基准统一命名,利用这一基准实现模型的自动装配。以两种不同建模过程、异构齿轮模型为例,结果表明这一方法可以不受模型建模过程和非主要结构的限制有效完成同类零部件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分析了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6类同类零部件的特征,编制了应用程序,实现了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中零部件装配基准的自动定义和自动装配。 研究结果表明,该装配基准自动定义的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4.
分布式资源环境下,不同的设计主体之间需要基于同一主模型进行合作设计。利用模型参数化的特征,基于主模型的思想,使用VC基于UG二次开发原理开发了客户机/服务器应用程序,实现了客户端向服务器发送所需要的参数来获得模型的实时更新信息,通过改变信息的流向控制了模型的读写权限。通过该方法可以对任意参数化模型进行修改而无需使用者学习该建模软件,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节约资金。  相似文献   
35.
M15甲醇汽油对发动机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上海大众汽车厂生产的AFJ型汽油机和桑塔纳3000型轿车为试验平台,通过发动机台架试验和整车道路耐久试验,研究了使用M15甲醇汽油燃料对发动机和整车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M15甲醇汽油可显著降低HC、CO排放量,而且不同配方的M15甲醇汽油对排放的影响也略有差异;M15甲醇汽油会加剧尾气三元催化系统的老化程度.  相似文献   
36.
发动机研发过程中经常存在多机型同时进行、一个机型应用于多平台、零件状态多样化的现象,从而导致错装、混装等装配问题时常发生。针对这些问题,在发动机研发初期的试制生产阶段,引入一系列防错技术,消除了装配过程中错装、漏装等潜在风险,也提前为生产线工艺防错提供技术支持。因此,防错技术的合理应用能有效提高产品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37.
介绍了在现有发动机基础上开发机油液压控制VCT(Variable Camshafts Timing)系统,发动机在开发前期通过对各个改进方案的试验验证,最终为VCT机构的机油供应与发动机润滑需求(特别是缸盖运动件)的矛盾解决提供了最优匹配方案。通过系列试验的验证为该发动机提供了良好的更改依据,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为后期开发和验证定型奠定了基础。这一过程也可以为其他机型引入VCT系统而匹配机油的供应提供参考和支持。  相似文献   
38.
Xingcai Lu  Yitao Shen  Xiaoxin Zhou  Zheng Yang 《Fuel》2011,90(5):2026-2038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eat release mode and its effect on combus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tratified charge compression ignition (SCCI) combustion with a two-stage fuel supply. To create and control the fuel concentration stratification, composition stratification, and temperature stratification, primary reference fuels or their mixtures were supplied from the intake port, while n-heptane was directly injected into the cylinder near the top dead center of the compression stroke. To achieve a controllable staged heat release and to optimize the thermal efficiency and emissions, important factors, including premixed fuel properties, direct injection timing, the overall equivalence ratio, and the premixed ratio were tuned to modulate the heat release patter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ed that, with the port fuel injection of a two-stage reaction fuel, the heat release curve of the SCCI combustion exhibits a three-stage heat release pattern. The in-cylinder fuel delivery advance ang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ndicated thermal efficiency, and the earlier fuel delivery angle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the indicated thermal efficiency.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an excessively advanced fuel delivery angle will lead to a sharp increase of NOx emissions. With the port fuel injection of PRF50, both fuel efficiency and ultra-low NOx emissions were obtained over wide ranges of the premixed ratio and the equivalence ratio. Moreov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uggest that a higher premixed ratio for low-to-medium equivalence ratios and a smaller premixed ratio for larger equivalence ratios are preferred. The maximum thermal efficiency was observed at the zone with the earlier CA50 but with shorter burn duration. NOx levels were determined not only by CA50 and burn duration but also by the heat release mode. One-stage SCCI combustion, which was dominated by the diffusion burn, exhausted considerable NOx emissions, compared to the staged heat release mode.  相似文献   
39.
通过控制缠绕线型改变轴管纤维角度,制备了一种轴向刚度渐变、压溃稳定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变刚度薄壁圆管。对变刚度、[±45°]n以及[90°]n三类CFRP缠绕轴管进行轴向准静态压缩测试,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及有限元结果,对比三类结构压溃初始应变模式、损伤演化与应力状态结果,研究了变刚度结构的压溃响应与破坏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纤维角度CFRP轴管因轴向刚度不同,压溃的初始破坏与损伤演化过程相异,三类结构产生不同的压溃响应与破坏模式。变刚度区连续变化的大角度纤维能有效地引发分层和“开花式”混合破坏,缓慢释放应变能,使变刚度CFRP轴管吸能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类结构。其峰值载荷为66.97 kN,压溃效率为50.8%,比吸能为10.1 kJ/kg,相对于[±45°]n结构比吸能提升156.35%,压溃效率提升518.76%,相对于[90°]n结构比吸能提升16.9%,压溃效率降低27.3%。   相似文献   
40.
采用落锤冲击试验模拟低速冲击过程,对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传动轴的轴管在不同能级冲击下的损伤行为以及冲击后的剩余压缩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ABQUAS有限元分析软件和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相结合的方法观察了复合材料轴管在受到低速冲击时的损伤形式,研究其内部损伤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轴管的抗冲击形变能力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先增强后减弱,在冲击能量为10 ~20 J之间出现最大值。CT无损检测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轴管的失效形式包括分层损伤、树脂开裂和纤维破裂(断裂)。在低能量冲击时,复合材料轴管主要产生分层损伤和树脂的开裂,而纤维断裂损伤只出现在冲击位置,且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纤维断裂现象愈加显著。有限元仿真结果显示复合材料轴管中的碳纤维在拉伸方向的失效明显小于压缩失效,压缩失效沿纤维排布方向扩散,拉伸失效沿轴向和横向呈十字扩散,轴向失效的程度大于横向失效的程度;而树脂的压缩失效沿轴向从冲击位置向横向扩散,扩散形状近似圆形,越靠近圆心失效越明显,拉伸失效范围呈十字,整体失效沿十字边缘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