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食用油进行皂化前处理,以胆甾烷醇为内标,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菜籽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和β-谷甾醇4种植物甾醇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食用油中植物甾醇的专一性强,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3.00~3.30 mg/100 g和9.00~11.00 mg/100 g,精密度(RSD)为0.89%,回收率为90.51%~110.25%。该方法用于测定食用油中4种植物甾醇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2.
针对常规油脂脱色存在油脂色泽过浅的问题,以活性白土作对比,将二氧化硅用于葵花籽油的脱色,通过测定不同添加量二氧化硅脱色葵花籽油的色泽、杂质含量、氧化诱导期及风险物质含量,考察二氧化硅的吸附脱色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硅(0.1%~0.5%)添加量脱色葵花籽油的磷含量、苯并(a)芘和黄曲霉毒素B1含量与0.5%活性白土脱色葵花籽油的相当,但与0.5%活性白土相比,0.1%二氧化硅脱色可以在保持葵花籽油色泽的同时,达到葵花籽油中的皂未检出和氧化诱导期显著延长的效果,说明二氧化硅在食用油中具有较好的吸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3.
对菜籽油进行不同温度(210℃、230℃、250℃、270℃)、不同时间(60 min、80 min、100 min、100 min)的常规脱臭及双温脱臭(190℃/50 min+230℃、240℃、250℃、260℃、270℃/30 min),检测脱臭前后菜籽油中多环芳烃(PAHs)、3-氯丙醇酯(3-MCPD酯)、缩水甘油酯(GEs)、维生素E、植物甾醇、反式脂肪酸含量,分析研究不同脱臭工艺和脱臭条件对菜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脱臭工艺中,随脱臭温度升高和脱臭时间延长,PAHs脱除率提高,苯并芘(BaP)脱除率10.04%~45.08%;在适度脱臭条件下(230℃、60~120min),3-MCPD酯含量升幅均在0.3 mg/kg之内(从0.5升高至0.73 mg/kg),GEs含量升幅均在0.9 mg/kg之内(从1.19升高至2.04 mg/kg);230℃/60 min维生素E损失率为13.09%,230℃/120 min甾醇损失率15.86%,反式脂肪酸含量升高0.51%。采用190℃/50 min+260℃/30 min的双温脱臭工艺,BaP脱除率为36%;190℃/50 min+230℃/30 min双温脱臭后,3-MCPD酯和GEs含量为0.74、0.87 mg/kg,维生素E和甾醇损失率分别为7.20%、3.47%,未有反式酸生成。与单温脱臭工艺相比,双温脱臭对提升菜籽油综合品质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开发一种用于食用油的高阻隔抗紫外线(UV)功能片材,用于小容量食用油的泡罩包装,便于携带且方便一次性使用.方法 研究基于高阻隔塑料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通过多层共挤和多层复合技术,得到一种4层结构的高阻隔片材CPP/APET/PE-EVOH/PE,通过电子万能试验机和气体透过率测定仪对片材的力学性能、水蒸气透过率、氧气透过率进行测定,并通过不同材料对比分析该材料在食用油包装中对食用油货架期的影响.结果 结果表明,片材的力学性能优异,水蒸气透过量为2.0 g/(m2.24 h),氧气透过量为0.6 cm3/(m2·24 h·0.1 MPa).该材料用于食用油包装,在温度45℃、相对湿度50%条件下贮存30d后,橄榄油过氧化值的变化量为1.22 mmol/kg,远低于GB/T 23347-2009《橄榄油、油橄榄果渣油》中特级初榨橄榄油的上限值(10 mmol/kg).结论 该高阻隔抗UV功能的泡罩包装可用于食用油包装,可减缓食用油氧化变质,并保留食用油原有香味. 相似文献
5.
孙国昊刘玉兰李锦刘昌树刘春梅 《中国油脂》2020,45(4):32-40
分别对脱壳葵花籽、带壳葵花籽在相同条件下(160℃,20 min)炒籽并压榨制取浓香葵花籽油,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对两种葵花籽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合感官评价,分析研究脱壳与否对浓香葵花籽油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脱壳及带壳压榨葵花籽油中分别检出10类128种、10类139种挥发性成分,其中含量最高的均为醛类,分别为39. 62%和31. 10%,其次是杂环类化合物,分别为26. 06%和29. 20%,烯类、醇类、酮类在两种葵花籽油中的含量分别为9. 56%、8. 65%、4. 48%及10. 59%、7. 47%、3. 29%;脱壳压榨葵花籽油的风味与壬醛(2. 63%)、(E)-2-庚烯醛(8. 40%)、反式-2,4-癸二烯醛(4. 00%)、正己醛(6. 33%)、蘑菇醇(2. 57%)、正戊醇(2. 38%)的相关性较高,这些成分在脱壳压榨葵花籽油中含量更高且(E)-2-庚烯醛、正己醛对清香味及反式-2,4-癸二烯醛、蘑菇醇、正戊醇对脂香味具有一定贡献;带壳压榨葵花籽油的风味则与苯乙醛(1. 43%)、正辛醛...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效液氮加注技术对葵花籽油进行灌装,并与气氮加注、气液氮混合加注技术进行对比,研究其对葵花籽油品质和产品包装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充氮方式样品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液氮加注样品常温储藏5个月后酸值(KOH)和过氧化值分别为0.07 mg/g和1.45 mmol/kg,与常温储藏相比,液氮加注样品45℃储藏5个月后酸值无差别,过氧化值稍有降低,为1.30 mmol/kg;液氮加注和气液氮混合加注样品初始及储藏过程中的过氧化值比气氮加注样品的稍高;常温下3种充氮方式样品的初始残氧值相差不大,但储藏过程中液氮加注和气液氮混合加注样品的残氧值明显低于气氮加注样品;常温下液氮加注样品瓶内存在正压,其满瓶抗压能力优于气氮加注和气液氮混合加注样品。 相似文献
7.
8.
9.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温度炒籽后压榨所制取菜籽油中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析,并对菜籽油中多环芳烃(PAHs)、3-氯丙醇酯(3-MCPD酯)、缩水甘油酯(GEs)、维生素E、甾醇等进行检测,分析炒籽条件对菜籽油风味、安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冷榨菜籽油中共鉴定出4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其中以醛类成分最多(相对百分含量为42.28%)。炒籽后压榨所制取菜籽油中共鉴定出11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硫苷降解产物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以3-甲基-2-丁烯腈为主;杂环类化合物中吡嗪类的种类最多,以2,5-二甲基吡嗪、3-乙基-2,5-二甲基吡嗪、2-甲基吡嗪为主。160℃炒籽温度时硫苷降解产物和吡嗪类的相对百分含量最高,醛类含量最低,风味也较好。随炒籽温度升高菜籽油中PAHs及3-MCPD酯、GEs含量均呈升高趋势。180℃炒籽温度,菜籽油中3-MCPD酯和GEs分别为0.15、0.82 mg/kg,相比于140℃炒籽分别增加了4倍和12.67倍。炒籽压榨所制取菜籽油中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均比冷榨菜籽油高,160℃炒籽制取菜籽油中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最高。菜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随炒籽温度升高而提高。综合菜籽油风味、安全品质、营养品质和质量指标,浓香菜籽油生产中以炒籽温度不超过160℃、炒籽时间不超过20 min为佳。 相似文献
10.
分析对比了在220~270℃、100 min及40~120 min、260℃脱臭条件下,葵花籽油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PAEs)、多环芳烃(PAHs)、维生素E(V_E)、甾醇、脂肪酸组成及酸值、过氧化值、烟点、色泽的变化,考察脱臭工艺条件对葵花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脱臭温度升高、脱臭时间延长,葵花籽油中PAEs、PAHs各组分脱除率均逐渐升高;V_E、甾醇含量逐渐降低,保留率分别由94.6%降至63.2%及94.4%降至81.6%;反式脂肪酸含量逐渐升高,由0.17%升至1.16%。综合不同脱臭条件对PAEs、PAHs、V_E、甾醇、反式脂肪酸及其他质量指标的影响,基于塑化剂和多环芳烃深度脱除的脱臭条件为260℃、80~100 min,此条件下V_E保留率为73%~75%,甾醇保留率82%~85%,反式脂肪酸含量0.88%~0.90%;保证BaP达标的适度脱臭条件为260℃、60 min或220℃、100 min。260℃、60 min条件下,V_E和甾醇保留率分别为79.3%和85.4%,反式脂肪酸含量0.69%;220℃、100 min条件下,V_E和甾醇保留率均在94%以上,反式脂肪酸含量0.17%。可根据待脱臭油风险成分的含量不同以及对脱臭成品油的限量要求不同选择相应的优化脱臭条件,采用精准的脱臭技术提升葵花籽油综合品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