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旨在为风味香榧籽油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考察了不同加工工艺(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对香榧籽油理化指标的影响,并采用电子鼻、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MS)等技术研究不同烘烤温度(140、150、160、170、180 ℃)和压榨工艺(螺杆压榨和液压压榨)对香榧籽油中挥发性物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对香榧籽油酸值影响较小,随烘烤温度的升高,螺杆压榨和液压压榨对香榧籽油过氧化值的影响不同,但不同烘烤温度和压榨工艺条件下制取的香榧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均符合GB 2716—2018中的要求;电子鼻分析表明氮氧化合物、硫化物、芳香成分、甲基类物质对香榧籽油风味的影响较大;液压压榨和螺杆压榨香榧籽油风味最浓郁的烘烤温度分别为140 ℃和170 ℃;香榧籽油中共检出挥发性物质7类42种,其中萜烯类物质占主导;不同温度烘烤后液压压榨制取的香榧籽油中共有5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而螺杆压榨制取的香榧籽油中有18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柏木脑和香芹酮为两种压榨工艺共有的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的物质。综上,压榨工艺会影响香榧籽油达到浓郁风味所需要的热风烘烤条件,且螺杆压榨相较于液压压榨,其风味物质种类变化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3.
以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采用热风、红外辐射和微波辐射3 种方式进行干燥,通过测定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丙酮醛、乙二醛、3-脱氧奥苏糖含量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考察不同干燥方式对油茶籽油美拉德反应产物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加热时间的延长,美拉德反应产物丙酮醛、3-脱氧奥苏糖的生成量逐渐增多;经过最高强度(150 ℃红外辐射和热风加热120 min以及高火力微波辐射加热20 min)干燥处理后,3 种干燥方式中丙酮醛含量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3-脱氧奥苏糖含量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3 种干燥方式中乙二醛含量均约为7.0 μg/g。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的丙酮醛和3-脱氧奥苏糖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3 种干燥方式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清除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红外辐射>微波辐射>热风。研究结果为探究油茶籽油中美拉德反应产物的抗氧化机理以及优化油茶籽加工工艺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罗凡王龙祥郭少海钟海雁 《中国油脂》2020,45(3):110-114
通过不同微波功率和时间辐射油茶籽,测定油茶粕中茶皂素、蛋白质、粗多糖、总酚、糠氨酸含量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变化规律,研究榨前微波处理对油茶粕活性成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波加热时间延长,低功率(245、420 W)微波处理油茶籽后,油茶粕中茶皂素含量稍有上升,随后下降;较高功率(560、700 W)微波处理后,茶皂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微波处理对油茶粕中蛋白质含量影响不大;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粗多糖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但420、560、700 W处理20、5、10 min后含量分别比初始升高66.9%、79.6%和116.0%;微波处理后油茶粕中总酚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且微波功率越高,总酚含量越高;微波功率较低(245 W)时,糠氨酸含量先降低后略有升高,微波功率较高(420、560、700 W)时,糠氨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245 W和700 W微波功率处理时油茶粕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先升高后降低,560 W时呈整体上升趋势,420 W呈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5.
王龙祥罗凡郭少海姚小华钟海雁 《中国油脂》2020,45(3):58-61
以油茶籽为原料,研究微波和红外处理对压榨油茶籽油V_E中4种生育酚异构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毛油中α-生育酚含量较高(0.24~0.41 mg/g),β-、γ-、δ-生育酚含量低于检测限;油茶籽仁和油茶籽压榨毛油中α-生育酚初始含量存在一定差异;最佳处理条件为微波功率560 W,红外温度130℃;两种处理方式均加速了油茶籽中V_E的溶出和转化;微波处理比红外处理对α-生育酚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油茶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污染分布特征,利用气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GC-MS/MS)对我国主产区45个采样点135批次油茶果不同部位及对应油茶林土壤进行16种多环芳烃(PAHs)、18种多氯联苯(PCBs)和21种有机氯(OCPs)污染水平分析。同时分析油茶籽仁和油茶林土壤中主要POPs之间相关性。结果表明:油茶果各部位及油茶林土壤PAHs污染以萘、苊烯、苊萘嵌戊烷、荧蒽等低环PAHs污染较为明显;PCBs污染程度很轻,含量均在1μg/kg以下;OCPs污染主要为狄氏剂、毒杀芬、α-六六六、硫丹、异狄氏剂和艾氏剂。油茶籽仁中荧蒽与菲具有强正相关(R~2=0.90);油茶林土壤中芴与菲,■与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和苯并(a)蒽,PCB138与茚并(1,2,3-cd)芘,PCB180与苯并(g,h,i)苝,p,p′-DDE与o,p′-DDT、p,p′-DDD之间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2=0.81~0.98)。 相似文献
7.
分散固相净化与气相色谱测定竹笋中21种农药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比较不同吸附剂对竹笋提取液的净化效果和对电子捕获检测器(electron capture detector,ECD)基线的影响,建立竹笋中21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竹笋样品用乙腈提取,加入无水硫酸镁、弗罗里硅土、N-丙基二乙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强阳离子、石墨化炭黑进行分散固相净化,气相色谱-ECD测定。方法学结果表明,竹笋中21种有机氯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79~1.77 μg/kg,定量限为0.26~5.89 μg/kg,经PSA净化平均回收率为92.97%,相对标准偏差为1.06%~6.07%。方法应用于我国竹笋主产区的质量安全风险监测,230个样品中,除了氰戊菊酯,其余农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检出率最高的是p,p′-滴滴伊(33.48%)、δ-六六六(26.52%)和氯氟氰菊酯(26.09%);检出含量和超标率最高的是噻嗪酮,为9 508.9 μg/kg和6.96%。 相似文献
8.
以油茶饼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进行脱油和茶皂素的提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分析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油茶籽油的理化性质、营养品质及茶皂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45℃、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时间3.5 h、夹带剂(乙醇)体积分数75%,此条件下茶皂素提取率为89.21%。超临界CO_2萃取油茶籽油的酸价、过氧化值和皂化值低于有机溶剂提取的,油中α-生育酚、角鲨烯、β-谷甾醇含量高于有机溶剂提取的。超临界CO_2萃取茶皂素的表面张力和接触角较小,发泡能力和乳化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