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金属工艺   1篇
建筑科学   2篇
水利工程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对理县地区泥石流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其形成环境背景,分析了泥石流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研究区泥石流的形成原因,为理县地区泥石流的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积石峡大坝施工期浸水前后的沉降研究,可取得坝体自然状态与浸水期间的变形规律.本文对积石峡面板坝实测沉降进行整理分析并与公伯峡大坝进行对比.得到结果:大坝变形监测仪器工作正常;坝体实测沉降分布规律合理,最大沉降小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1%.结果表明:与公伯峡大坝相比,积石峡后期变形明显小,而且坝体沉降收敛速度明显要快,坝体浸水加速坝体沉降变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3.
攀枝花钢铁公司冷轧厂罩式炉机组采用德国LOI公司型号为HUGF185-530/548HPH罩式退火炉,用全氢气氛作为保护气体完成钢卷再结晶光亮退火.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和爆炸性,生产安全要求十分严格,不允许出现氢气泄漏的情况.当发生氢气泄漏时,炉台将自动启动紧急吹扫,用大量氮气来置换炉内氢气以保证安全.一旦出现紧急吹扫,对罩式炉的产量、质量、成本等都将产生很大影响.本文针对罩式炉产生紧急吹扫的各种原因进行分析,从内罩、原料、操作、设备等方面提出预防措施,减少紧急吹扫次数.  相似文献   
4.
康滇地区位于扬子地块西缘,其古—中元古代地层主要由一系列变质沉积岩和变质火山岩组成。康滇地区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和成矿作用,使其成为研究扬子地块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热点地区。随着各种定年技术的发展,该地区近年来有大量精确的年代学研究成果被报道。总结和评述了有关扬子地块西缘康滇地区古—中元古代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以及构造演化的最新研究成果。虽然目前在该区没有找到有太古宇—古元古界底部地层出露,但大量碎屑锆石年代学数据指示康滇地区很可能广泛分布着太古宙—古元古代基底地层;康滇地区乃至整个扬子地块分布的古—中元古代岩浆活动,指示扬子地块在1.5~2.0 Ga可能经历了碰撞造山到伸展的构造演化过程,而这一过程恰好与Columbia 超大陆旋回一致。因此,扬子地块很可能就是古—中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泥石流预报的概念,对泥石流预报方法的理论基础——统计预报、机理预报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泥石流预报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只有加强对泥石流形成机理的研究,科学探讨其内在机制,方可为泥石流预测预报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江上游岷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龙成  陈光兰  岑静  程平 《人民长江》2008,39(20):42-44
岷江流域来水来沙过程对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运行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资料分析,初步认为该流域水沙年际变化主要为:岷江干流段水量变幅不大,沙量在彭山以上地区、彭山-五通桥及以下区域呈减少趋势;而其支流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水量有所减少,但沙量有所增加,来沙量占流域沙量的65%左右,但随着青衣江和大渡河的逐步开发,水利水电工程拦沙作用将逐渐增大,以致岷江彭山-五通桥区间段来沙量将来会有所减少.根据岷江流域主要测站资料分析,并结合流域内水库(水电站)建设情况,除降雨变化可能引起个别年份输沙量有所增加外,岷江高场站水沙关系1991年前无明显变化,但近期水沙关系发生明显变化,较其它年代同水量下沙量相对减小,其减沙原因主要是流域降雨条件变化及水库拦沙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