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篇
水利工程   4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
金沙江向家坝库区段水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金沙江向家坝库区段近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对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含量、时间和空间变化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造成金沙江向家坝库区段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物是总氮、总磷和粪大肠菌群,丰水期的污染最为严重;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流域的非点源污染,主要是由生活和生产活动造成的。根据大坝形成后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变化,预测水库,尤其是支流库湾水体将会富营养化,水库水体富营养化后很难治理,应及早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2.
将测量不确定度与水工模型试验结合起来,对水工模型试验测量中常见的2种检测参数(流量、流速)进行不确定度评定。评定结果表明:①对流量检测不确定度影响最大的参数是堰上水头,其次是堰宽、堰高。因此,在堰上水头的测量过程中应注意各操作步骤精度的控制,量水堰制作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堰宽的控制。②对流速检测不确定度影响最大的是水体脉动及位置误差,由于水体脉动无法人为控制,因此应特别注意每次测量时测点位置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怒江干流水沙年内分配特征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怒江研究基础严重滞后于流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需求。利用怒江干流贡山、道街坝和木城3个水文站历年月径流和悬移质输沙观测数据,运用集中度与集中期、Mann-Kendall检验和R/S分析等方法,研究怒江干流1964-2011年水沙年内分配时空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怒江干流径流呈缓慢上升趋势,但输沙上升趋势明显;怒江干流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集中度明显高于径流,径流和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集中度时间上呈波动下降趋势,空间上呈从上游到下游递减的趋势;径流和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多年平均集中期均在7月中旬,较降水集中期稍有提前;怒江干流径流年内分配集中度未发生突变,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集中度在1977年开始发生突变,在1995年后下降趋势明显;怒江干流径流和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集中度未来仍将延续波动下降的趋势,且悬移质输沙年内分配集中度的下降趋势比径流更强。  相似文献   
4.
1950-2007年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趋势及突变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1950-2007年黄河利津站水沙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以及Mann-Whitney-Pettitt(MWP)与贝氏变点分析方法来分析黄河人海水沙通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河全年人海径流通量与泥沙通量分别以-8.1139亿m3/a和-0.2285亿t/a速率显著减少,汛期变化幅度大于非汛期,尤以泥沙通量为甚;全年以及汛期和非汛期人海径流通量与泥沙通量时序均存在显著转折,且各自变点出现时间不完全一致,全年人海径流通量与泥沙通量时序转折分别发生于1968年、1985年、2002年和1968年、1985年、1996年;入海水沙通量变化趋势与时序变点与流域自然因素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密切相关,部分变点出现时间与人类活动介入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2,(3)
于2008—2010年对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青海省湟水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对渔业资源变化、生物多样性和鱼类面临的生态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湟水流域有鱼类36种,隶属于4目8科26属,鲤形目鱼类为主要类群,有2科19属25种,鲑形有3科4属6种,鲈形目有2科2属4种,合鳃鱼目有1科1属1种,其中土著鱼类有14种,外来鱼类有22种;湟水流域土著鱼类呈现出个体小型化趋势,生物多样性指数整体不高,水域污染、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以及外来鱼类物种的入侵,对湟水鱼类资源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为此,提出了保护湟水渔业资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技术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以云南省寻甸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利用GIS技术,结合传统耕地地力评价方法,提出一种基于GIS技术的县域耕地地力评价方法.针对寻甸县耕地资源现状,综合分析影响耕地地力的各种因素,包括养分状况、土壤理化性状、成土母质、灌溉条件等,对基于GIS技术的耕地地力评价的过程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介绍了耕地资源基础信息库的建立,评价单元的划分,参评因素的选择及其权重的确定;重点对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耕地地力评价体系及其评价模型进行了论述;并总结了利用该方法进行耕地地力评价时存在的问题;最后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