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1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49篇
电工技术   213篇
综合类   46篇
化学工业   253篇
金属工艺   46篇
机械仪表   48篇
建筑科学   70篇
矿业工程   152篇
能源动力   105篇
轻工业   219篇
水利工程   55篇
石油天然气   385篇
武器工业   2篇
无线电   33篇
一般工业技术   47篇
冶金工业   52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5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53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41篇
  2012年   133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利用TSP各物探指标预测隧道围岩质量,以G575线巴里坤~哈密公路东天山隧道为工程依托,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理论,建立了以岩体质量指标修正值作为围岩质量的依据,以9个物探指标为影响因素,采用MATLAB软件对隧道围岩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关联排序,确定影响围岩质量的主次因素;再选取高关联度的物探指标,采用灰色关联理论进行围岩质量预测。结果表明,波速、纵横波速比、泊松比、密度为影响隧道围岩稳定性的主控因素;剪切模量、拉梅系数、体积模量、动态杨氏模量、静态杨氏模量为次要因素;围岩质量预测采用波速、纵横波速比、泊松比、密度这4个高关联度的物探指标能准确预测隧道围岩分类。  相似文献   
2.
高比例风电的接入和需求响应技术的应用对分布式架构下的多微电网系统有功功率动态平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充分利用灵活性资源对系统进行协调调控.提出一种新颖的灵活性电池储备模型对多微电网系统灵活性备用容量进行评估,定义虚拟灵活性电池储备模型对风电场备用与需求响应负荷备用进行评估,充分挖掘其调频的潜在能力.在此基础上,基于一致性算法求解该模型下各微电网的功率分配,提出计及灵活性储备的含风电多微电网系统分布式协调调控策略,实现分布式架构下灵活性资源的协调优化.通过华东某地区实际数据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算例结果表明,协调优化源-荷灵活性储备资源在保障风电消纳的同时,实现了分布式架构下系统的动态功率平衡.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极限,挖掘其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的潜力,构建了基于氢能的风-火耦合多能系统.建立了风-火耦合多能系统的设计框架,包括设计原则、系统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等,提出了富裕风电制氢支撑的风-火耦合多能系统的总体结构;考虑经济性、能源利用、"双碳"目标、可靠性这4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提出了风-火耦合多能系统的多尺度评价指标及其数学模型,并基于模糊层次分析-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占比;以某地区拟建的风-火耦合多能系统结构设计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可为实际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The availability of a system or equipment is one of the crucial characteristics that measures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trongly influences his final choice decision between concurrent products.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provide an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products availability assessment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safety criteria by considering the use situations at design stage. Our work focuses on the routine design of complex products. The availability is often simply estimated considering reliability and maintainability. Basically, the intrinsic availability is the probability that it is operating satisfactorily at any point in time when used under conditions stated by design specifications. The time considered includes operating time and active repair time. Thus, intrinsic availability excludes from consideration all other times in the product lifecycle such as: accident management time, storage time, administrative time or logistic time. But many studies show that the loss of availability performance is also due to accidents that occur in different unforeseeable utilization situations. This engenders stops of the system to ensure the users safety according to standards recommendations. In this purpose, we consider the structural product architecture and the different use cases that correspond to the operational states and downtimes due to stop events that may happen during the utilization like failures, maintenance tasks and accidents. Then, we propose a product behavioral analysis including the use cases to describ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product and users or maintenance operators. We use Markov chains to model the use cases corresponding to operating time (OT), maintenance time (MT) and preparing time after accidents (RT). Then these three parameters are considered to specify a generic approach to improve the availability assessment. Such an approach provides the traceability of the product behavior along its lifecycle. In this way, the main causes of stop can be identified and this may guide the designer for improving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product future versions. To validate our approach, an application is presented considering a printing line. The comparison of our simulation considering an industrial case study shows a good agreement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afety on the availability.  相似文献   
5.
中酸性小岩体的内部及附近的围岩中常形成与岩浆岩体有关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已成为找矿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由于地质工作程度的限制,中酸性小岩体易被遗漏,严重制约了该类型矿化的发现。在新疆西准噶尔达尔布特断裂带下盘加甫沙尔苏地区找矿工作中,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以遥感手段为主导的中酸性小岩体型矿化找矿模型:利用ASTER数据,通过图像增强处理、图像解译识别中酸性小岩体并提取蚀变遥感异常,结合地质、化探信息综合分析后确定重点检查区域。野外检查发现了加甫沙尔苏斑岩型钼矿化点,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为西部地区中酸性小岩体型矿产资源勘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将盐酸L-麻黄碱直接经过乙酰异构化、酸化水解工艺过程异构化为盐酸D-伪麻黄碱的新工艺,其工艺的优化条件是盐酸L-麻黄碱与乙酸酐的配比(摩尔比)为1∶3.5,酰化异构化温度100℃,酰化异构化时间7 h。酸化水解步骤所加入的浓盐酸(36.5%)与原料的配比(摩尔比)1.5∶1,酸化水解温度90℃,酸化水解时间8 h,产品盐酸D-伪麻黄碱收率大于98%。  相似文献   
7.
基于已有的数字电流滞环控制的Buck DC-DC变换器控制策略和实验结果,分析了造成负载突变时出现动态响应时间长及输出电压无法恢复到期望值的原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在沿用已有的控制策略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负载突变过程的检测,如果发生负载突变情形,自动切换到新的控制策略。针对负载突增和突减,分别建立突变过程的数学模型,设计相应的控制策略,给出硬件测试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在稳态控制和动态过程控制中都是正确可行的,在保证稳态时输出电压精度的基础上,明显改善了变换器的动态特性。  相似文献   
8.
以新疆典型的干旱内陆河流域--奎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确定流域健康评价时空尺度的基础上,提出涵盖流域水资源健康、涉水生态环境健康、社会经济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组合赋权与协调发展度的流域健康评价模型。结果表明:现状年(2015年)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分区有:子区1、子区2、子区3、子区6,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419、0.404、0.408、0.401,协调发展类型为临界协调发展;处于不健康状态的分区有:子区4和子区5,综合评价指数为0.358和0.343,协调发展类型属于中度不协调衰退型。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适宜多砾石砂土浅埋式滴灌苜蓿的灌溉制度, 试验设定 5 种灌水定额( 22. 5、 30.0、 37.5、 45.0 和 52.5 mm) 并以地面灌为对照组( CK) , 研究灌水定额对浅埋式滴灌苜蓿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灌水定额下各茬苜蓿的耗水强度为第 2 茬> 第 1 茬> 第 3 茬, 且均在孕蕾期达到峰值。各茬苜蓿的总耗水量表现为第 2 茬> 第 3 茬> 第 1 茬, 且耗水量分别在分枝期、初花期及孕蕾期最高。灌水定额大于 45.0 mm 时, 耗水强度增加趋势不明显且与地面灌( CK) 相近。45.0 mm 灌水定额与地面灌( CK) 间的耗水量差异不显著( P < 0.05) 。高灌水定 额( 45.0、52.5 mm) 与地面灌( CK) 之间的总耗水量、总产量以及总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 与低灌水定额( 22.5、 30.0、37.5 mm) 差异显著( P < 0.05) , 且各茬苜蓿此三项指标的差异性一致。总产量与总水分利用效率在灌水定额 为 45.0 mm 处达到最大, 与地面灌( CK) 相比分别增加了 9.05% 、14.54% 。选用 45.0 mm 灌水定额和 54.0 mm 灌溉定额作为多砾石砂土浅埋式滴灌苜蓿灌溉制度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0.
评价了国内外成品油管道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中亚、中俄跨国管道迅速发展,国内已开展中国和俄罗斯标准差异研究,但在成品油管道运行领域较少涉及,为此选取了俄罗斯有代表性的成品油管道综合性标准。该标准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油品排列原则更为细化、采用工艺混油缓冲塞和限定控制初始工艺混油以减少混油、规定成品油管道最低允许流速、严格控制混油切割浓度、基于定量计算掺混比例进行混油掺混作业等。最后,针对完善我国成品油管道运行标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