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9篇
化学工业   57篇
金属工艺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11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6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杨彩玲  刘琳琳  都健 《化工学报》2015,66(12):4916-4921
水资源的日益匮乏和更为严格的废水排放法律法规促使过程工业必须重视节水减排问题,而传统的用水网络综合仅将杂质浓度作为约束物料回用的限制因素,忽略流股的性质或功能对流股回用的影响,不足以反映实际的工业生产要求。因此,开展用水网络的多性质集成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考虑环境问题的多性质用水集成超结构模型基础上,增加了对废水流股性质处理中部分流股依次回用给阱单元使用的过程。该方法以最小年度总费用为目标函数,建立了考虑环境和过程流股性质的直接回用及经过处理单元后流股回用的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模型,并将其用于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降低年度总费用的同时还减少了新鲜水使用量及废水排放量,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及优越性。  相似文献   
82.
流化床三维电极深度处理煤焦油加工废水及其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流化床三维电极反应器对煤焦油加工废水生化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用石墨电极代替传统电Fenton试剂体系中的铁阳极,对电解条件进行了考察,并对其降解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确定最佳电解条件:电场强度为1.5 V/cm,曝气强度为30 m3/(m2·h),pH=2,活性炭粒子电极浓度100 g/L。反应时间60 min,实验获得最大COD去除率为70%,脱色率为84%,同时B/C(BOD5/CODcr)提高了3倍。通过紫外光谱和液相色谱分析表明,部分化合物被彻底降解,电解反应过程中废水组成成分发生改变。电解出水可达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83.
建立了一种利用热重微分曲线上的特征点以分析热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该方法利用峰温度、峰高和峰值转化率来确定动力学参数。理论证明了峰特征点和动力学参数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聚乳酸热解动力学的实验研究,验证了该关系式的合理性。结果表明,聚乳酸的表观活化能为264.35kJ·mol~(-1),表观指前因子为7.89×10~(21)s~(-1),反应级数为0.9415。另外,理论DTG与实验值结果拟合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4.
基于生态化化工工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提出了全面"绿化"的理念,即对化工生态工业园区工业系统构建生态产业链(内部绿化)及园区环境景观布局(外部绿化)的规划设计.工业系统方面,针对典型的4个化工门类,分别给出了子系统产业链的构建模型;景观布局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区带式与组团式结合的分区模式.最后把生态学理论和相应的化工园区典型特征结合,总结出规划化工生态工业园区总体步骤流程.  相似文献   
85.
改进的模糊层次综合评判法在重大风险源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康  郑洪波  张芸 《辽宁化工》2009,38(3):206-209
以石油化工、煤化工及制药行业涉及到的危险装置、设施构成的危险源为研究对象。在简要介绍分析我国目前采用的几种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重大危险源评价因子建立层次结构模型,运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立模糊一致性矩阵,进而计算出综合评价结果并对其分级,并借鉴安全预警体系中的红、橙、黄、绿,作为分级结果的警示色,为重大风险源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并通过实例进行了基于改进层次分析法的重大危险源评价方法的实际运用。  相似文献   
86.
研究厌氧正渗透膜生物反应器(AnOMBR)处理高COD(3~9 g/L)有机废水的除污染效能和产能情况。结果表明,正渗透膜初始水通量为6 L/(m^2·h),运行10 d后,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结合,膜通量恢复95%。反应器内电导率和pH均增加,挥发性脂肪酸的含量较低,AnOMBR对COD的去除效率高达93%以上。当进水COD为6 g/L时,最高甲烷产量为0.256 L/g。原料液侧的溶解性甲烷的含量随着进水COD的增加而降低,质量浓度基本稳定为7 mg/L。  相似文献   
87.
垫片法对正渗透过程中浓差极化的改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增加能耗的前提下提出了一种简易的垫片法改善正渗透过程中出现的浓差极化现象.利用这种方法,在正渗透膜活性层朝向原料液的膜取向下,发现垫片安置在汲取液廊道贴紧膜的位置可以最好地减缓稀释内浓差极化,进而显著的提升正渗透的运行效果;此时,以0.5 mol/L的NaCl为原料液,而分别以1、2、4 mol/L的NaC1为汲取液进行批式实验,与未安置垫片的方式相比,水通量分别有2.94%,9.0%和12.5%的提升幅度;另外,还发现当将垫片放置在原料液廊道(远离膜)和汲取液廊道(贴紧膜)时,可以起到同时减缓浓缩外浓差极化(CECP)和稀释内浓差极化(DICP)的效果.  相似文献   
88.
刘晓  田颖  周晓慧  范丹丹  刘宗宇 《化工学报》2017,68(4):1646-1651
采用零价铝(ZVAl)在碱性条件下直接还原吡虫啉,考察了NaOH浓度、反应时间、温度对吡虫啉降解的影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检测。加入过量ZVAl和NaOH的水溶液中,吡虫啉的降解率随NaOH浓度的升高而增大,随反应时间的增长和温度的升高,吡虫啉的降解率增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PLC-MS)检测,结果表明吡虫啉的可能降解产物为1-(6-氯吡啶-3-甲基(-2-亚硝基亚氨基吡咯烷、1-(6-氯-3-吡啶甲基(-2-咪唑、2-氯-5-乙基吡啶和2-氯-5-甲基吡啶,并对产物的降解途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9.
盐对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抑制性增加了高盐情况下的污染物的生物修复难度。本文总结了盐度对微生物生长状况影响,分析了盐生植物对其根际微生物耐盐能力和污染物去除能力的作用,并展望了盐生植物在高盐环境条件下对污染修复的潜力。  相似文献   
90.
正渗透膜在分离领域方面展示出独特优势,发展高稳定的新型正渗透膜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纳米晶种原位播种结合二次生长的制膜策略,制备了共生良好、高稳定的陶瓷基金属有机框架MOF-801纳米孔膜,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红外光谱对膜的形貌和结构进行分析表征,初步考察了以去离子水为进料液,1 mol/L NaCl溶液为汲取液条件下膜的正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在正渗透模式下,陶瓷基MOF-801膜不仅表现出高的水通量[13.9 L/(m2·h)],而且具有较低的比盐通量(0.61 g/L);在连续运行过程中,MOF-801膜渗透性能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