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14篇
电工技术   4篇
综合类   7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7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46篇
水利工程   138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7 毫秒
51.
投影寻踪分类模型的改进及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鉴于水质评价中各指标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为了解决各单项水质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问题,提高水质评价模型的分辨率,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和通用的模型--投影寻踪分类模型.模型中密度窗口是求解局部密度的窗口半径,是由样本数据本身特性确定的局部宽度参数,主要通过试算或经验来确定,缺乏理论依据,该文对模型中密度窗口进行了理论改进,推导得出了计算的经验公式,时模型更具有科学性和稳定性.采用基于实码加速遗传算法寻找最优的投影方向,同时用投影方向信息研究了各评价指标对黄河水质的影响水平,取得了符合客观实际的分类结果,为黄河流域水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2.
<正>确理解变化环境下气候水文演变趋势对流域水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中部中西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Mann-Kendall方法和有序聚类方法,诊断了1958-2015年降水径流演变规律及径流变化阶段性特征,分析了不同阶段降水径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近60年来,年降水量和径流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平均线性减少率为-1.05mm/a和-1.62mm/a;以1970和1979年为临界点,径流系列呈现3个阶段的变化特征;不同阶段内降水与径流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由于非降水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降水径流响应关系存在差异;未来应加强进行径流变化归因定量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3.
以澜沧江流域为对象,采用气候倾向率、MK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1958-2015年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年内分配及演变趋势,揭示径流演变的驱动要素。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气温空间分布不均,上游温度低降水少,下游温度高降水多;降水和径流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于夏秋两季,径流峰值比降水峰值滞后一个月;1958-2015年气温呈上升的趋势,降水和径流呈下降趋势;2005年为径流出现突变的年份,年径流减少21.5%;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对径流减少有一定贡献;气温与径流的相关性较差,降水径流相关性于2005年之后变差,尤其是夏秋两季。  相似文献   
54.
同位素信息在确定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单独水文信息确定水文模型参数的信息量不足问题,以Green-Ampt入渗模型为例,结合同位素混合模型,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信息确定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并通过室内降雨入渗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同位素信息确定的Green-Ampt入渗模型参数与实测值接近,同位素信息和水文信息有效结合确定的模型参数比单一水文信息确定模型参数好.  相似文献   
55.
根据我国安徽省5个试验流域的实测资料,分析了各流域场次洪水的特性,并利用TOPMODEL模型对各流域进行次洪模拟,进一步探讨该模型在我国东部季风区洪水预报方面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安徽省各试验流域场次洪水的降雨量-径流深散点均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降雨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大,山区的径流系数大于平原丘陵区;面积最小的瓦屋刘流域对暴雨的响应最为敏感,孙村流域场次洪水的洪峰模数差异最小、起涨时间最长,黄山流域场次洪水的历时最久;随着海拔的升高,流域地形指数的平均值逐渐增大,同时各流域面积占比最大所对应的地形指数逐渐减小;地形指数标准差越大的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也越丰富;TOPMODEL模型总体上可以较好地模拟安徽省各试验流域场次洪水过程,且对大流量的捕捉效果优于小流量,对天然流域的模拟效果优于人类活动扰动的流域。  相似文献   
56.
我国地下水保护行动试点建设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国地下水保护行动中甘肃省武威市、贵州省毕节地区、山西省太原市、辽宁省鞍山市、河北省沧州市试点工作开展情况做了简要的回顾,并结合当前我国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从试点工作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监督考核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开展工作的建议,为我国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7.
沙棘是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水土保持的植物品种,在内蒙古的北砂岩土水土流失区种植广泛。为揭示沙棘柔性坝对砒砂岩区土壤改良效应和生物群落恢复效应,对用植物谷坊治理后的东一支沟小流域沟道土壤有机质、含水量、植被种类及覆盖度、动物种类及数量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种植沙棘柔性坝,显著地提高了砒砂岩区土壤肥力,涵养了水源,使得濒临崩溃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58.
通过沙棘"柔性坝"野外原型试验,从土壤有机质、含水量、植被种类及覆盖度、动物种类及数量等方面研究了沙棘"柔性坝"对砒砂岩区土壤改良效应和生物群落恢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沙棘"柔性坝"显著地提高了砒砂岩区土壤肥力,涵养了水源,使得濒临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59.
气候变化是河川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分析流域气候变化及径流响应对有效适应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普林斯顿全球气象驱动数据集资料和澜沧江-湄公河(简称澜湄流域)干流8个水文站的实测径流资料,分析了澜湄流域不同区间气温、降水的演变趋势以及不同阶段降水-径流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960-2012年期间,澜湄流域不同区间年气温呈现显著性升高趋势,其中,上游区间升温幅度较大,超过0.2℃/10a;同期,澜湄流域的8个区间只有“旧州-允景洪”区间年降水量呈现减少趋势,其余各区年降水量均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此外,所有区间春季降水量均为增加趋势,冬季降水量大多为减少趋势;8个区间的年径流系数序列突变大多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澜湄流域不同区间降水-径流关系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阶段降水-径流关系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相同降水条件下,“琅勃拉邦-穆达汉”区间在2000年以后的产流量大多高于前期,而“旧州-允景洪”区间和“清盛-琅勃拉邦”区间后期径流量大多低于第1阶段径流量。  相似文献   
60.
密度是影响粗颗粒材料动力特性的重要因素。随着密度值的提高,粗颗粒材料的最大动弹性模量产生一定的增加,但增加率随着围压的提高呈逐渐减弱的趋势;随着密度值的提高,粗颗粒材料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初次动轴向永久变形降低的较明显,后期随着振次的增加,动永久轴向变形呈逐渐收敛趋势,密度值的提高对动轴向永久变形的影响要明显大于对体积变形的影响。因此,对于高土石坝工程来说,提高压实标准有利于改善粗颗粒材料的力学特性,控制坝体的整体变形即提高其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