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建筑科学   3篇
轻工业   7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夏时期,敦煌石窟壁画创作颇为重视对佛教版画图像的应用,在多元民族文化融汇的宏观背景下,营建者积极引入以版画为传播载体的新题材与新样式,绘制出一批格局新颖且契合窟室功能性、实践性的壁画作品。再结合西夏王国的历史、政治状况分析可知,版画艺术施加于敦煌石窟中的烙印实是西夏官方佛教在该地区扎根发展的图像证据。而瓜、沙二地对版画元素吸收利用的程度不同,更深切地反映出官民各阶层之信仰方式与造像观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陈筱  孙华 《建筑学报》2021,(2):62-67
针对明中都的"建成状态"与"方案状态"在城墙长度、城门数量、坛庙建筑等方面的差异,讨论了明中都原初规划的设计模数与设计思路.将明中都与《考工记》所载周王城、周代曲阜鲁城、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的推测设计方案进行对比,重新梳理了古代都城模数控制规律的研究线索,并籍此分析了纪念碑式都城空间的实现与传承路径.  相似文献   
3.
银连桐  王小松 《丝绸》2024,(4):105-113
长期以来,宋女日常服色的观点抵牾杂驳,聚讼纷纭。文章通过梳理过往研究,以社会生活史为基本视野,以二重证据法结合传世绘画、出土实物、札记、诗文等探讨宋代女性生活服饰色彩的总体情状。文章认为宋代女装色彩浓艳绚烂和质朴淡雅两种格调并峙。文章从皮尔斯“规约符号”的观点出发,认为色彩作为规约符号在政治场合之外、日常生活里只在男性群体中发挥作用,在女性那里并没有具体明晰的规范。宋代女性服色的研究通常以传世绘画为端绪。然而,大多数为文人主持并收藏流转的绘画并不能完整反映时装服色系统的真实情况,政治理念与生活实践之间存在张力与裂隙。宋代女性生活色彩丰富多变。色彩研究必须认识到历史的参与者,即“人”的复杂性,并从日常生活的多重视角出发,才能在丰富纷杂的历史材料中括撮出女服色彩的具体写真。  相似文献   
4.
当下,使演员在影像中显得比现实外表更加年轻的数字特效"数字去老化技术(Digital de-aging)"已经成为了好莱坞最为流行的数字特效技术之一.漫威系列电影、X战警系列影片和《双子杀手》《爱尔兰人》等影片都在不同程度上应用了这一技术.本文通过梳理数字去老化技术的概念,分析其在电影中具体的应用方法和发展过程,并聚焦...  相似文献   
5.
近十年来,太赫兹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它在考古学与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也有了初步发展.本综述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回顾了基于光子学的太赫兹检测技术在绘画类文物上的应用.包括太赫兹时域光谱在颜料鉴别,太赫兹成像技术在壁画、油画等艺术品研究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太赫兹新技术在绘画与文物上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为厘清戏曲服装设计要素与审美情绪、审美评价间的关系,以越剧小生褶子为研究对象,以Leder审美认知加工模型和情绪PAD(愉悦度、激活度、优势度)模型为理论基础,采用纯涤纶和纯丝绸面料2种材质、15种颜色(上五色、下五色、中间五色)、4种纹样(无纹样、边花、折枝、团花)进行组合设计,利用CLO3D软件制作出120款越剧小生褶子,以三维穿着图片作为刺激材料,在35名被试者情绪测量和5组语义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设计元素对语义评价和PAD情绪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小生褶子设计要素能够引起不同的审美情绪和语义评价,根据情绪影响可将小生褶子颜色划分为3类:高愉悦、低唤醒、高支配颜色,高愉悦、高唤醒、低支配颜色和低愉悦、低唤醒、低支配颜色,在此基础上探明了情绪维度在褶子设计要素与语义评价间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瓜州地区榆林窟、东千佛洞保留的西夏洞窟及其壁画艺术不论是形式上的完整性、艺术性还是图像背后蕴含的信仰内涵与多民族跨区域佛教文化交流关系,均远胜莫高窟绝大多数西夏石窟。因东千佛洞石窟壁画风化现象极其严重,为图像辨识与研究造成很多困难,所以迄今为止即使围绕东千佛洞图像志研究和作品实例分析的成果已经非常丰硕,依然还有很多问题目前未能解决。本文通过详尽的实地调查和全面、高清的数字档案,再一次从整体上观察几个西夏洞窟,在图像辨识、图像志解析、内涵追索等方面获得了一些新思考。东千佛洞西夏壁画从河西本地固有造像传统的历史记忆中寻找依托,并且在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发起的佛教复兴大潮中利用天然的地理位置优势吸收各方文化精髓,对佛教图像体系进行创新、重组、重构,是西夏社会整体宗教信仰模式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8.
由于常年暴露在日晒雨淋中,露天石质文物更容易受到风化影响,其中生物是最主要的破坏因素之一,尤其在我国南方温暖潮湿地区。在各种生物中,苔藓是引起露天石质文物生物腐蚀的关键类群,它主要以假根钻入的物理作用和有机酸腐蚀的化学作用侵蚀石质文物。这种侵蚀会改变岩石成分,降低石材表面强度,另外还有助于其它生物的入侵,从而造成进一步的破坏。但是,当其他环境因素,例如暴晒、暴雨和酸雨等对石质文物造成快速破坏时,苔藓的覆盖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苔藓的科学认知和防治研究是文物保护和建筑保护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进展情况,重点介绍了其中一些具有应用前景的新思路和新技术,希望能够为绿色、环保、经济、可持续地防治和处理石质文物表面的苔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古格故城白殿是古格王国晚期的一座皇家佛殿,它作为古格王室贵胄参拜礼佛的重要礼仪空间,其殿内精美绘塑艺术反映了古格佛教复兴期至高无上的人文精神。目前殿内造像绝大多数已毁,部分壁画亦因早年殿顶漏水浸蚀剥落。本文基于意大利藏学家图齐和印度李·戈塔米于1933年和1948年的考察照片,并结合殿内现存绘塑,就该殿绘塑内容、图像程序及教法传承等做了复原和追溯。白殿的绘塑内容继承了古格王赤·南喀旺布平措德贝桑布于15世纪中晚期主持重建的托林寺红殿的图像程序,其主体图像内容呈现了15世纪后在格鲁派为主导的古格政教话语体系下,早期雄踞于此的萨迦派(俄尔派)教法传承仍在该区域占有一席之地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梳理当今文化遗产数字化进程,归纳总结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分析可视化案例,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可视化思路与建议,探索未来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展方向。方法 从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角度出发,收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当今数字化科技手段梳理数字化流程体系,并对国内文化遗产可视化案例进行收集、分析、总结,并进行了可视分析。结论 明确数字化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意义,得出当前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状况与数字化的流程体系,从文化遗产可视化呈现的数据信息、目标用户、分类、图表等多个方面归纳总结规律,针对不同的文化遗产主体选用合适的可视化呈现形式能够帮助公众快速了解不同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内容,并对文化遗产数字化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